
本文是圓方的第1106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感覺找合夥人很難,想找對合夥人的話,最關鍵的是什麼呀?”
“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的確,這兩年有一種所謂的“一人公司”的概念。但是絕大多數時候,要做成一件事兒,單單靠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是想要找到一個合夥人,確實是很難的。因為絕大多數時候,是不太可能找到人品,能力,經驗方方面面都符合要求的合夥人。
所以,找對合夥人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先聽聽小夥伴們的意見。
直播的時候圓方是這麼回答的:
尋找合夥人,第一最最最最關鍵的其實是“志同道合”,換句話說,你們要一起想做同樣的“正確的事”。
合夥人的“人品,能力,經驗”固然重要,但更為關鍵的是,你們做的這個事兒是不是正確的?你們要做的事,是不是有發展前途?
而有了“正確的事”之後,你自然而然會感召到有能力的合夥人。如果你一直覺得你找“人”這件事情不順暢。大機率是因為你的“事”不好。
舉個例子,你今天大學畢業打算創業,說你要去開一個麻辣燙店,還是說你要去搞人工智慧,你去找或者說“感召”到的合夥人一定是不一樣的。你的發心跟你要做的事情,所感召,影響到的人是不一樣的。
我們是不可能找到100%符合我們需求的人的,但是你選擇的“事”不同,你找的“人”自然而然也不一樣了。
02
這些年,圓方和許創業者交流過“找人”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抱怨“找不到優質合夥人”,彷彿市場裡全是平庸之輩。但若回溯創業史就會發現:真正的事業從來不是“找”來的,而是“感召”來的。
而你的發心與事業高度,決定了你能吸引到誰與你並肩同行。
有人問圓方:“創業初期最難的是什麼?”
其實答案不是錢,也不是人,而是想清楚你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
若你的發心僅是“賺錢”,吸引的多是投機者;若你的發心是“創造價值or改變行業”,吸引的必是價值觀趨同的同行者。
歷史總在重複相似的劇本。翻開《資治通鑑》,我們會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明主良臣的相遇,往往始於對天下大勢的共同判斷。商鞅初見秦孝公,不談變法細節,先論"帝道、王道、霸道"的路徑選擇;諸葛亮在隆中草廬,不急著出山,先定"三分天下"的戰略藍圖。這種歷史深處的智慧,道出了找合夥人的本質規律——先有正確的事,才有對的人。
03
那什麼是正確的“事”呢?
正確的事,本質上是對時代痛點的精準把握。
最廣為人知的案例,可能是馬雲創辦阿里。1999年馬雲在湖畔花園召集"十八羅漢",既沒有展示清晰的商業模式,也沒有豐厚的薪酬承諾。他反覆強調"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願景,用這個"正確的事"凝聚了最初的團隊。蔡崇信放棄百萬年薪加入阿里,本質上不是被馬雲個人魅力折服,而是被這個時代命題所吸引。
馬斯克也很擅長這一點。招募SpaceX團隊時,常在面試中問:"你願意為把人類變成多行星物種而工作嗎?"這個靈魂拷問,本質上是用事業的崇高性篩選出真正的同路人。資料顯示,SpaceX前100名員工中,有78%主動降薪加入,這就是正確事業自帶的磁場效應。
而在招募Doge團隊的時候,也是這樣,在招募令中說:“需要超級高智商的小政府革命者”,要求應聘者具備極高的智力水平,願意每週工作80小時以上,並專注於“並不光鮮的成本削減工作”。馬斯克隨後在自己的賬號中進一步說明:“這項工作將非常乏味,得罪很多人,並且沒有任何報酬。”
但是他說:這項工作將“極大地幫助美國”。
04
當創業者在人才市場焦慮徘徊,不如先問問自己:你掌心的火種,究竟能照亮多遠的山河?當你的火焰足夠照亮一個時代,自會有萬千飛蛾破繭而來,把剎那的光影,熔鑄成永恆的星辰。
正如張謇在籌建大生紗廠時寫下的:"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找合夥人的終極智慧,或許就藏在這"有用事業"四字當中。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與其焦慮“找不到人”,不如先成為值得追隨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