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我們比以往的任何一代父母都無法理解我們的孩子

來源: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作者:童書媽媽
最近,有一部《混沌少年時》的英劇非常值得關注。
劇情並不復雜,豆瓣的介紹也只有一句話:一名少年被控殺人,他的雙親、治療師和負責此案的偵探都想找到背後的真相。
是的,在這部劇中,一群成年人試圖找出孩子的問題。他們在學校裡調查了一圈,一無所獲,發現學校裡面發生了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是,他們無法理解或者用自己簡化的認知去理解。
他們發現,這些學校裡面的學生在用他們的方式,去交流他們在網上留下的潛在資訊,以及背後的含義。
去調查的警察和老師完全不理解,孩子們用不同顏色的表情符號有非常明確的含義。直到警察的兒子無法忍受,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像無頭蒼蠅一樣轉了一圈,認為有點丟人,給父親解釋了那些符號代表的含義。
只給父母看他們想看到的
有時候,成年人會認為青少年很弱智,會用自以為是的方式教導他們並感化他們。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可能會反過來,他們認為成年人很弱智。
除非他們真的認為你不錯,與你交談時。
否則,他們會把你當成不值得深入溝通的人,禮貌地與你交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認為這是今天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網路是一個巨大且隱形的東西,可以把整個成年人世界都隔離在外面。你能看到的,都是這個孩子想讓你看到的,他想藏起來的東西根本看不見。
孩子在網上接觸的資訊,以及他接觸資訊時的想法,我認為很多成年人根本不理解。
我認為,這是今天的成年人需要面對的現實,我們比以往的任何一代父母都無法理解我們的孩子。
我女兒經常會給我推薦一些她認為有趣的影片,實話實說我根本看不懂。她認為很有趣,我詢問這好笑在哪裡?她回答與你講也沒用——好在,她還是會定期給我推薦影片,這還算可以。
今天的網路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離,這是一個很嚴重且很大的問題。
我一直認為,我們對青少年和這些孩子的理解並不完整。
我發現很多大人只能理解孩子無精打采、沒有興趣、壓力很大的狀況,然而無法理解他們在用何種方式代謝壓力。
透過孩子們的表達去了解他們的想法
我知道,白老師的女兒剛剛在學校裡做了一個展覽。其實,透過她的作品,我們就可以瞭解她在想什麼。
比如她有幅畫,就是《100個我恨的人》,從小到大經歷過的一些事情中,那些人曾經傷害過她或者她愛的人,她就把他們正面的半身像都畫到這幅作品中。
我們看了這些作品,就知道這個孩子內心的感受,她有她的悲傷、懷念和溫情。整個展覽的作品都是圍繞她的情感展開,且沒有掩飾。
透過這些作品,白老師和三川老師對孩子的內心世界會有更深一層理解,但也許也只佔50%,而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甚至只看到了5%。
我認為這是今天值得討論的議題,作為成年人,今天我們被孩子們封鎖,他們鎖上了心裡的門。
看到孩子直面痛苦或者麻煩時的態度
我認為心理學的理念需要與時俱進,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甚至需要反思有些理念會不會帶來反效果?
比如心理學有一個很大的影響,它一直在強調如何避免傷害。大的傷害要避免,小的疼痛和挫折也在避免,這就會造成疼痛的禁忌化,無痛化。最終導致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舉一個例子,我前段時間參加一個活動,認識了一位小學班主任。這是她第一次給一年級孩子當班主任,她問我,她們班的孩子跟別的班拔河比賽輸了,反應很大,有的孩子氣哭了。她想知道如何避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回答,不要使用心理創傷這些詞語,輸掉是很正常的事情。
實際上,你應該把接受失敗當作是孩子的責任。他習慣了,就不算什麼了。
我們今天把所謂的痛苦過度嚴肅化,甚至禁忌化;總認為不應該有這些痛苦,成長就應該快樂。
這樣看待問題很完美化,很母性。但是,不現實。
首先,我們需要允許這件事情發生。如果你被羞辱,你會感到很生氣。那麼你會說:我很氣憤。雖然這種情緒不美好,但是,應該允許它存在。
但是我發現,現在很多地方似乎對此已經有了禁忌,所有不好的事情都不能
說。
今天心理學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是在鼓吹所有痛苦都應該被迴避和解決。很多成人將孩子的痛苦、嚴肅放大化了,其實很多問題本身可能就不是問題——孩子只要不想上學,就去當地醫院診斷是否是抑鬱症。
我們其實可以想象,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只是他們不想上學,如此而已——我們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理解,即學校老師教得沒意思。
很多時候,我們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很簡單的一個情緒,給上升到了一個要醫學介入才能解決的難題。
我很擔心在今天,心理學的傳播反而把生活中很多的正常元素給妖魔化了。
不要偽裝成一個正確的父母,這通常是假父母
家長們覺得孩子有問題,然後陷入深深的自責,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我從事家庭諮詢工作就是促成他們進行對話。
無論這個對話是健康有效的方式,還是有時候看起來無關緊要。這個對話,在我的理解中與不對話相比,它是一個質的區別。
孩子們有時會說特別極端的話,大人會被嚇到。這是他們的直接表達,成年人應該思考他們為何如此行事,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

如果我們連這個問題都無法承受和麵對,孩子如果發現父母無法承受這些,他就不說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接下來的生活不會存在這種情況。
越害怕衝突,他的情感越難以真實地面對。
如果未來會變得更好,那麼它的方向是讓大家的真實情緒更直接地表達出來,而不是學習大量溝通技巧,將其包裝成話術。
有些課程會教家長們各種話術,無論孩子說什麼,你用相應的話術回應他。
我觀察到許多花錢學習這些課程的家長,他們孩子的學習成績越來越糟糕,與孩子的關係也越來越差。他們只會一些正確的話術,一旦談論這些話語,孩子就表示不想聽,他們知道這些話術後面,其實暗藏要求。
假設孩子表示今天不想去上學,如果你認為不行,就直接告訴他必須去,因為中午沒有人給你做飯;如果你認為可以,你也直接說,如果你不想去,就算了,今天就在家歇一天。
家長無需專門學習如何學會應對這些情況,或者你可以採用什麼方案,第一步如何,第二步怎麼做。

我認為這些專門的學習,是在支援家長自己偽裝成一個正確的父母,這通常是假父母。
如果要我提一個建議,我建議父母不用講道理,不如跟孩子“打一架”,當然是在安全範圍內,一個戴上拳擊手套,一個戴上靶,狠狠打對方三拳。他們糾纏了這麼久,心裡肯定都憋著很多情緒。情緒有多重,打得就多用力。
雖然沒有語言上的表達,但這樣可能比漂亮話更有效,因為它是在表達真實的憤怒與真實的愛。
*備註:本文根據李松蔚和白滔滔在萬有幸福空間的談話整理。
童書媽媽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書評論人、TEDkids智庫專家、中國營地聯盟理事,親自下場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閱讀寫作教育者,致力於用順應天性的閱讀法與寫作法讓更多人愛上閱讀,享受寫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愛寫作》(即將出版)。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