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者在內蓋夫沙漠西南部的哈爾卡科姆徒步旅行(照片:Yaniv Nadav/Flash90)
荒野中的神聖邂逅
“荒野”一詞在《聖經》中出現了近300 次,讓人回想起以色列人流浪的初年。它既指野生牧場,又指動物棲息地,與耕地形成對比。這個時代的特徵是在無人居住的遊牧環境中與上帝相遇,尋找應許之地。
希伯來語中表示“沙漠”的單詞(midbar或מדבר)與表示“說話”的“medaber”(מדבר)有相同的詞根,這難道不有趣嗎?這種聯絡與《何西阿書》2:14-15 中的經文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在那裡,以色列人被帶入曠野:“但之後我會再次贏回她。我會帶她去沙漠, 在那裡溫柔地和她說話。”
耶穌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後,被稱為 “在曠野呼喊的聲音”(馬太福音 3:3),他在沙漠中經歷了孤獨,凸顯了其深刻的聖經意義。
祂被特意帶到這個偏僻的地方,在猶大沙漠度過了 40 天 40 夜,在試探山上面對試探(馬太福音 4:1-11)。透過與父的交流,獲得了力量和權威,即使在孤獨中也能展現上帝的存在,並在荒野中說話。

耶利哥附近的希臘東正教誘惑修道院(圖片:Dmitrij Rodionov/Wikimedia Commons)
猶大沙漠
從海拔 1,000 米(3280 英尺)的猶大山延伸至海拔 400 米(1312 英尺)的死海,是一片荒野景觀,與南部的內蓋夫沙漠接壤。該沙漠地形崎嶇,有山脈、臺地和深谷,鬱鬱蔥蔥的綠洲和溪流點綴其間。

2023年 5 月 19 日,猶大沙漠景觀。(照片:Omer Fichman/Flash90)
人類在猶大沙漠的居住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考古證據可以追溯到銅石並用時代(公元前 3500 年)。
猶大沙漠擁有《舊約》中提到的古代定居點,如恩戈地和“鹽城”(約書亞記 15:20、61-62),以及耶利哥(約書亞記 6:1-27)。
旁邊是位於死海西岸附近的恩戈地,這裡既是綠洲,又是自然保護區。這裡具有歷史意義,是大衛躲避掃羅王的地方(撒母耳記上 24:1,詩篇 63:1)。恩戈地的魅力不僅在於它與聖經的聯絡,還在於它的自然美景,周圍有沙漠風光和瀑布、茂密的植被。

2023 年 8 月 24 日,死海附近恩戈地自然保護區的大衛溪景觀。(照片:Chaim Goldberg/Flash90)
庫姆蘭洞穴是一處極富價值的考古遺址,因儲存了可追溯至公元前 2 世紀的古代寶藏《死海古卷》而聞名。該洞穴於不到一個世紀前發現,包含 972 份文字,包括現存最古老的希伯來語、阿拉姆語、希臘語和納巴泰語《舊約》副本。如今,這些古卷被收藏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的聖書殿中。

2018 年 5 月 2 日,以色列博物館書廳展出的死海古卷。(圖片:Hadas Parush/Flash90)
公元70年,羅馬人攻佔耶路撒冷後,把注意力轉向了馬薩達,這裡是猶太人大起義的最後一個抵抗據點。他們在馬薩達建立了營地,並可能在恩戈地建立了一個永久基地,修建了一座著名的羅馬浴室。馬薩達發生戲劇性事件後,這座浴室仍在使用。公元72年,羅馬人圍攻馬薩達,修建了一個巨大的土坡來攻破堡壘。公元73年,馬薩達的960名猶太人寧死不屈,拒絕向羅馬人投降,給後人留下了勇氣、英雄主義和殉道的傳說。

馬薩達(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羅馬人的存在經歷了第二次猶太人起義,又稱巴爾科赫巴起義(公元 132-135 年),恩戈地遭到了攻擊。
直到羅馬晚期,該遺址才基本荒廢,當時一個新的猶太人定居點出現在該遺址東部和東北部的平原上。該定居點在整個拜占庭時期都很繁榮。
猶大沙漠的偏遠寧靜吸引了 5 至 6 世紀的拜占庭僧侶,導致眾多修道院的建立,至今仍可見到遺址。最大的修道院是馬爾薩巴修道院,建於公元 483 年,但在 1834 年的一場地震中被摧毀。

位於伯利恆以東的希臘東正教馬爾薩巴修道院的鳥瞰圖(照片:Andrew Shiva/維基百科)
如今,猶大沙漠因為它的歷史重要性和獨特的自然特點,依然備受關注。艾因費什卡是世界上最低的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靠近死海。死海與沙漠相鄰,人們可以輕鬆漂浮在水面上,還可以使用有治療效果的泥漿,給遊客帶來特別的體驗。梅吉洛特地區橫跨死海南部和猶大沙漠,以其沿海的著名海灘而聞名。
譯:Haleli
為能讓本公眾號運營得更好,請多轉發和讚賞我們
關注以色列計劃,接觸更多精彩
所有內容可免費轉載:開白請文尾留言。投稿及聯絡請加微信:Israel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