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預期壽命連續40年位居全球首位

奶奶87歲,還能自己上下公交。醫生說她身體像65歲。”她總笑說:“還沒活夠……
日本厚生勞動省在7月25日公佈了2024年的最新統計:日本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7.13歲,連續第40年位居全球第一。這個數字只比去年下降了0.01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正因為穩,才更值得一看。
40年裡,世界經歷了數次金融危機、疫情衝擊、技術更迭。但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卻始終穩穩站在世界第一的位置。我想這是社會共識一點點沉澱的結果。
你以為這光靠體質嗎?光靠飲食嗎?說到底,靠的還是制度。
日本早在1973年就開始構建全民醫保體系。不是口號,是實打實的覆蓋——不管你是東京的公司職員,還是鹿兒島的種地老人,都能享受到同一套基礎保障。看病,開藥,住院,國家兜底。不靠“關係戶”,不靠“家裡有熟人”。
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人活得越久,生病的機率也越高。如果沒有醫保,沒有照護系統,再健康的人也撐不過現實。而日本這套制度,已經把“變老”納入日常的社會運營當中。不是誰來“贍養”,而是整個系統把你托住。
日本的“長壽密碼”裡,還有一條隱藏得很深的線索:關係網。比如沖繩,那裡百歲老人的比例全球罕見高。他們吃得清淡,作息規律,更重要的,是從年輕時起就維持著“moai(もあい)”——一種固定社交圈。五六個人,幾十年都互為依靠。
你可以老,但不能孤獨地老。這一點,往往比吃什麼更關鍵。
哪怕你住在大阪市中心,也總有人跟你說早安、一起散步、約你下次參加自治會的清掃。人是社會動物,如果一個老人每天沒人說話、不被需要,那身體再好,也撐不了幾年。
現實一點說,中國的老齡化速度正在“超車”。到2035年,60歲以上人口預計將超過4億。而我們有的是什麼?是城市中心沒有電梯的老樓,是靠子女輪流請假照顧的獨居老人,是看護床一位難求的醫院,是誰都不願提起的“養老焦慮”。
再看看日本,哪怕他們也面對人口減少、勞動力緊張、財政壓力,但至少他們不是今天看到問題、明天才開始想對策。他們是三十年前就開始修路,現在只是在路上走。這就是差距。不是誰更聰明,是誰更早動手。
日本人不會在60歲時就放棄自我,不會在70歲時躲進家門。他們有80歲的便利店店員,有90歲還在種田的奶奶,也有95歲寫詩、畫畫、主持廣播節目的老人。他們老得很慢,也老得不慌。
這背後,其實是一種社會情緒:老,不意味著“退出”。他們從未真正離開社會,只是角色變了。而社會,也早已習慣與他們共處。這才是真正的“活得久”。
當然,日本也不是沒有痛點。醫療資源仍然緊張,護理人手嚴重不足。再加上高齡司機事故頻發、養老金制度面臨財政挑戰,日本的老齡化問題,並不比任何國家輕鬆。
但就像這次公佈的資料那樣——儘管疫情兩年帶來壽命短暫下滑,他們依然迅速回穩,重新站上全球第一。這說明,他們的系統具備恢復力,不是一兩個衝擊就能擊垮。
有時候我們討論“日本長壽”,其實是在問自己一個更難的問題:
我們,是不是也想要那樣的老年?
不是靠“活得久”嚇唬人,也不是“延遲退休”那種硬撐。而是你真的到了七八十歲那一天,依然願意出門走走,不怕沒人理你,不怕生病沒人管,也不怕“給孩子添麻煩”。
這不是一句話能回答的,但日本,已經做了40年的回答。
或許真正成熟的國家,不是讓年輕人拼命,而是讓老人安心吧。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你,留下一句自己的答案!
作者:房町君
編輯:派大星
稽核:大   蛇
點個“贊”+在看你最好看
end
瞭解日本房產,請上方掃碼
或搜尋祥子的微訊號:ribenbudongchan
點個“贊”+在看你最好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