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增長慢了||大視野

“人們都說日本失落了20年、30年,特別是從中國來的人,因為你們習慣了高增長。但你們有沒有想過,日本人並不笨,日本人很勤勞,為什麼這麼多年不增長,也很少加薪?
“換個角度看日本,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長達30年保持低增長,卻沒有發生社會動亂的國家。這又是為什麼?”
日本早稻田大學漢學研究所副所長江正殷教授這樣問我們。
這是六月中旬的一天。我們,是社投盟“走進日本·中日產業協同”可持續商業之旅訪問團。
江教授的問題觸動了我。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國的2.5倍,社會文明程度也很高,日本的失落其實是高度發達後的一種自然停滯。我們敢說自己的增速就不會失落嗎?
如果也會,那日本就是一個值得借鑑的樣本。

老的必然性

日本為什麼不增長?有很多基於貿易、匯率、資產負債表、經濟政策等等的解釋。
我覺得本質上很簡單。就像一個人,年輕時跑得快、跑得急,中年時跑得慢一點、穩一點,老年時再慢一點,甚至慢慢跑不動了,這是客觀規律。
引申到經濟,老年人比例高的經濟體,比年輕人比例高的經濟體增速慢,這很正常。
可以用年齡中位數來衡量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即把所有人口按年齡從小到大排列,位於中間位置的即中位數,上面和下面的人數相等。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4年版》2023年一些國家的年齡中位數分別是:
日本49.0歲,義大利47.5歲,德國45.1歲,西班牙44.9歲,瑞士42.3歲,法國41.8歲;
加拿大40.3歲,英國39.8歲,俄羅斯39.5歲,中國39.1歲,美國38.0歲,澳大利亞37.8歲;
越南32.4歲,沙特29.2歲,墨西哥28.9歲,印度28.1歲,孟加拉國25.3歲,埃及24歲;
巴基斯坦20.3歲,衣索比亞18.7歲,奈及利亞17.8歲,坦尚尼亞17.2歲。
你看,最老的國家就是日本,它比最年輕的幾個非洲國家老30多歲,比中國老10歲,而中國比印度老11歲。
但如果可以自由選擇,你願意生活在老的國家,還是年輕的國家?
大機率你會選擇老的國家,因為老的國家也是發達國家。或者說,發達的標誌之一就是壽命更長,人口更老。
各國的人均預期壽命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根據聯合國的人口展望,日本是84.7歲,義大利、法國、英國都在83歲以上,美國是79.3歲,中國是78歲(注:我國官方資料為79歲),而非洲國家基本在60多歲,最低的奈及利亞為54.5歲。
由這些資料,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一個經濟體的人口是會變老的,從年輕化到老齡化;
2一個經濟體越發達,人口越是老齡化。越發達意味著人民的生活條件、醫療健康條件越好,人就會活得越久;
3、一個經濟體越老,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所謂“人口紅利”)就會越低,經濟增長的速度就會變慢;
4、一個年老的經濟體、增速緩慢的經濟體,並不是不好的經濟體,而恰恰是發達經濟體。
當你老了,增長慢了,請記住:變老是客觀規律,所以要坦然面對。
甚至可以說,當人人都希望活得越來越久,也能夠活得越來越久時,我們就集體選擇了經濟增速一定會慢下來這條路。
而且越發達的經濟體,生育率往往越低。日本2024年出生人數首次跌破70萬人,創125年以來歷史新低。少子化,又進一步助推了人口高齡化。
當然,我們可以採取很多應對的辦法,希望人們多生一些孩子,希望經濟增速減慢的過程更平滑,但似乎很難逆轉大的趨勢。
那麼,是不是越年輕越好?人口年輕的經濟體是不是就能可持續增長?未必。這涉及到經濟政策、商業環境、社會穩定、人力資本素質等等。
一個經濟體,能從年輕到變老,且富且老,老而富,老而安,並不容易。

越老,保養成本越高

人生苦短。但從經濟增長速度這個視角看,人生苦長。
因為人生越長,整個經濟體的負擔越重。除非有重大的創新突破,增長肯定會慢下來。
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人的各種器官就像零件,保養得再好,也有生命週期。越老,保養成本越高
截至2024年底,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3624.3萬,佔總人口的29.3%。另據《世界衛生統計2023》,日本人的健康壽命,即不因健康問題限制日常生活的年限男性72.6歲女性75.5歲。考慮到日本的男性平均壽命81.5歲,女性為86.9歲,則男性護理或臥床的時間約8.9年女性需護理或臥床的時間約為11.4年
導致日本老人需要長期護理或臥床的前三大原因是:認知症(痴呆)運動系統障礙(如骨折、關節炎等)腦血管疾病(如中風)
需要長期護理或臥床的這段時間對本人、家庭和社會都是壓力
當人口變老,且總會有一段時間,不是健健康康地老去,而是疾病纏身地老去,負擔的加劇,是必然的。

怎樣“老得好”?

既然我們一定會老,一定會病老相伴,並且越發達、病老相伴的時間越長,那麼問題就變成——當你老了,當你病了,怎麼辦?如何老而安,老得好?
這裡不討論作為個人該如何做好健康管理和財富管理,主要從社會角度出發,進行探討。
在參觀日本養老院以及和從業者、學者的交流中,我的總體感受是,日本人在面對老和病的問題時,總體是平靜的、少憂的,但也不是無憂。
江正殷教授對我們說,日本的退休保障、醫療保障很完整,所以老了也不太怕。
神奈川縣的社會福利法人伸江福祉會,成立於1999年,目前共運營各類養老機構42家。我們參觀的是其中一家特別養護養老院,老人都在85歲以上,基本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人工介護(看護、照護)。
在這裡得到介護的老人,每個月要花多少錢?
從個人負擔費用表可以看出,個人負擔費用等於房費+餐飲費+介護保險費”,其中房費、餐飲費由個人自付,介護保險費則根據個人經濟狀況和評估等級的不同,個人付費比例也不同,佔介護費用的10%到30%之間。
其餘90%到70%的介護費用支出,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政府稅收(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上的都道府縣、市町村兩級政府),一是個人之前所繳納的介護保險費,各佔50%。
在這家養老院,住4人間和單間的每月餐飲費均為49500日元,居住費分別為27450日元和61980日元;介護的照顧等級分5級,個人最低付費額為22764日元(第1級,4人間,自付10%),最高付費額為107238日元(第5級,單間,自付30%)。
目前人民幣兌日元的匯率在1比20左右。我算了一下,住在這裡的全部個人花費,每月最低需要人民幣5000元左右,最高接近11000元。
在個人負擔之外還需要支付的介護費用,最低摺合人民幣11382元,最高為17873元。如上所言,這部分,政府出一半,個人之前繳納的保險費出一半。
日本的介護保險制度是在國民養老金、國民醫療保險的基礎上,於2000年設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型長期護理保險,也是強制性的安排,主要提供實物護理服務,包括居家護理、機構護理社群護理等。
參加介護保險的被保險人分為65歲以上人士(第1號被保險人)40至64歲的醫療保險使用者(第2號被保險人)。後者之所以參加介護保險,不僅是因為自己衰老引發疾病,可能需要介護,還因為父母有更大的可能需要介護。
65歲以上人士只要被認定為需要介護或支援,即可獲得服務。40-64歲人士因特定疾病患癌症、帕金森等16種疾病被認定為需要介護支援可獲得服務。不過,都需要先由政府和專業機構進行稽核透過。
介護保險費從年滿40歲的第一個月開始徵收,大致為個人收入的1.8%,原則上用人單位要承擔一半。65歲以上老人需要繳納的標準介護保險費,每三年調整一次,目前月均為8165日元,較上一次調整前的6014日元有顯著上升。
關於介護保險服務,最後還要說明一點:它非常普惠,全面覆蓋,對官員和普通百姓一視同仁,一樣繳納,在需要時一樣享受。
有這樣的體系,儘管人會老會病,但也提前做好了準備,萬一失去自理能力,有去處,有介護。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老得好”的制度安排。

好社會需要好債務?

日本在養老、醫療、介護等方面的比較完善的安排,其成本/代價是什麼呢?就是政府的債務負擔在不斷提高,因為要投入。
1990年日本政府負債佔GDP的不到70%,目前在260%左右。日本的政府負債率、存量債務比高居世界第一。
我們來看看日本政府的收支情況。
先看收。根據日本政府2025年度財政預算方案預算資金來源分別是稅收(68%),國債收入(25%)其他款項(7%)。
再看支。日本預算的資金用途分三類:一般支出(59.1%),國債費用(24.4%),以及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16.5%)。
59.1%的一般支出中,社會保障佔33.1%,防衛佔7.5%,公共事業佔5.3%,文教科學佔4.8%,其他佔8.4%(包括食品穩定供應、能源對策、經濟合作、中小企業對策、退休金相關等)。
在國債支出這24.4%中,15.3%用來還本,9.1%用來付息。
總結一下,日本政府每年1/4的收入是靠借錢,每年33.1%的支出用於社會保障,24.4%的支出是對借的錢的還本付息。
日本的確是民生財政、社保財政,讓人心安,但由此也形成了越來越高的財政負債。財政負債以國債為主(佔85%左右,其餘為短期國庫券等),主要在國內發行,近半由日本央行持有。
簡單說,日本特色就是央行用它印的錢去買財政發的國債,以支援社保、養老,好好為國民服務。
儘管日本如此高負債地支援養老,不少問題依然存在。
例如,根據日本法務省2020年《犯罪白皮書》,65歲以上老人佔犯罪人口的22%,超過美國的6%和韓國的11%。其中有些老人為了“到監獄養老”不惜偷竊,因為不少監獄配備了適用於老年人的照護服務,甚至延伸到辦理“身後事”的服務。
又如,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估算,2023年日本護工缺口為22萬,2040年將達到69萬人。誰來當護工?是無法忽視的問題。
再如,政府負債率越來越高,未來發新債會不會有壓力?萬一發不出來怎麼辦?
在討論中,有日本學者說,從1990年代中期就有人擔心央行印錢(債務貨幣化)會導致通貨膨脹、難以為繼,但日本一直沒有通脹,主要是通縮。從實際情況看,如果國債的增加主要是滿足千千萬萬人的社保、醫療、養老、介護等,而不是投到房地產等上面,這種債務應該是一種好債務。因為它維持了社會的穩定,人心的穩定。

結語

類似於日本的介護保險,中國也在幾十個城市試點了長期護理保險,通過幾千家定點服務機構,為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導致長期失能的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相關醫療護理服務保障。它被稱為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五項社會保險之外的“第六險”。
有資料顯示,中國累計已有200萬失能人員享受機構護理、居家上門護理、親屬照護等不同形式的長期護理服務。2024年,長期照護師作為新職業工種納入了國家職業大典,人保部、國家醫保局聯合釋出了長期照護師的國家職業標準。
但由於財力所限等等原因,試點並未進一步推開。究竟能不能推開以及何時推開、如何推開,還存在不少問題。
在日本,我有這樣一些思考——
1、我們需要認真地,把視角從經濟轉向社會,從經濟刺激轉向社會保障。發展是硬道理,但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福祉。
2、我們需要認真地,測算整個社會的保障、醫療、養老成本以及資金來源。
3、我們需要認真地,把“養老公平”“公平養老”放在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社會公平正義的高度,全面進行評估、規劃,目標是提升全社會成員的退休公平、保障公平、醫療公平、護理公平,等等。由於人的平均預期壽命越來越高,如果不在公平方面早做考慮和校正,差別會越來越大。
在日本多次聽到“日本很社會主義”的說法,意思是從工作收入到退休待遇,人們的分化不大。也有人說這會影響經濟活力。相比日本,中國的問題不是活力方面的,而是公平普惠方面的。
4、為了實現更好的保障、更公平的保障,必須加大民生方面的財政支出,這既必要也重要。當然,也要注意量力漸進而行。
5、老人並不只是社會的負擔,也是社會的資本。
日本六七十歲的老人仍在工作的比比皆是,讓老人發揮餘熱,有參與感充實感,對老人對社會都是善舉。
6、整個社會要千方百計激發活力,更加鼓勵生產性活動、創業創新活動,多創造財富,為養老做好物質準備。日本經濟不怎麼增長而企業財富、社會財富還在增長,和很多企業出海、“再造一個日本”有很大關係。企業有更大發展和更多盈利,對員工和上下游都有正面帶動。
7、在鼓勵生育方面,需要更多的激勵舉措。
總之,老齡化不只是老年人的問題,也是關係到全社會和整個經濟的大問題。我將繼續關注,並持續和朋友們交流。
 —— · END · —— 
No.6425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秦朔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