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宣佈,將實施一項新的行為守則,規定顧客必須是付費顧客才能使用其咖啡廳的空間和洗手間。這項政策標誌著星巴克在2018年推行“開門政策”後的一次重大轉變,當時因兩名黑人男子在費城一家門店未購買任何商品便被逮捕,引發了關於種族歧視的廣泛指控。
根據星巴克公司最新發布的宣告,這項政策是為了營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環境”。公司表示,新政策包括禁止店內擾亂秩序的行為、吸菸、電子煙使用以及乞討等行為。任何違反這些規定的顧客將被要求離開,必要時,星巴克將尋求執法部門的幫助。
星巴克發言人賈西·安德森(Jaci Anderson)向《華盛頓郵報》表示,雖然新政策嚴格要求付費顧客才能使用洗手間,但在一些情況下,店員將對顧客情況保持靈活性。她解釋道,急需使用洗手間或上網的顧客,在未進行購買的情況下也不會被要求離開。
這一政策變動源自2018年發生在費城的一起事件。當時,兩名黑人男子拉肖恩·尼爾森(Rashon Nelson)和唐特·羅賓遜(Donte Robinson)因未購買商品而被要求離開,隨後被警方逮捕。事件發生在費城斯普魯斯街(Spruce Street)1801號的星巴克門店。此事件引發了廣泛的抗議,許多人指責該事件涉及種族歧視。
當時,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公開道歉,並對是否允許非顧客使用洗手間做出過模糊表態。他表示:“我們不想讓星巴克成為公共洗手間,但我們會做出正確的決定,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平等對待。”
這一事件後,星巴克對所有員工進行了種族偏見培訓,並暫停了相關門店的運營以作反思。該事件的兩名當事人最終與費城市達成和解,每人獲得1美元的賠償,且城市承諾提供20萬美元資金支援青年企業家計劃。
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星巴克的管理層和員工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尤其是在一些門店,毒品使用、暴力事件以及乞討行為的增加,使得星巴克不得不關閉了一些分店,以確保員工的安全。
2022年,星巴克關閉了16家門店,包括曾經的費城中心區門店,表示此舉是為了員工的安全。同時,近年來,星巴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員工加入工會,特別是在費城的多家門店。
星巴克的新政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雖然公司試圖透過行為守則加強門店管理,確保為顧客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但這一變化是否能夠平衡公平與服務仍有待觀察。無論如何,這一政策的出臺標誌著星巴克在處理顧客使用空間和公共資源方面的新嘗試,也為今後的企業社會責任議題增添了新的討論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