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TA 創立於 20 世紀 70 年代,由兩位義大利人在倫敦創辦。2006 年,COSTA 進軍中國市場,曾是國內咖啡行業的頭部玩家之一,一度被視為星巴克最強勁的競爭對手。進入中國市場僅三年,COSTA 的門店數量就達到了星巴克的 1/4,迅速成為當時國內咖啡行業的第二名。2011 年,COSTA 宣佈計劃到 2018 年開出 2500 家門店。
然而,到 2017 年 10 月,星巴克在中國已擁有 2800 家門店,而 COSTA 僅有 420 家。此後,COSTA 的閉店潮持續,目前門店數已不足 400 家。據澎湃新聞報道,其關店速度已超過開店步伐。今年前 9 個月,COSTA 咖啡關閉了 92 家門店。根據窄門餐眼(中國餐飲行業資料庫)的資料,COSTA 咖啡目前在國內的門店數量僅接近 400 家,不到星巴克的 1/20,更是不及瑞幸的 1/50。

▲ COSTA 門店。|圖源:Tonik Edge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咖啡市場中,COSTA 不僅早已失去第二的位置,甚至逐漸被消費者遺忘。那麼,這個曾經爭做第一的咖啡品牌,究竟為何會逐漸掉隊呢?

根據 36 氪的報道,COSTA 堅持把自己定義成為「真正的咖啡」。所謂真正的咖啡就是一直堅持使用半自動式咖啡機,並且希望用手工拉花的品牌特色,讓消費者能夠坐下來慢慢品嚐。但實際上現在的消費者更傾向於自提或者是外賣。而且星巴克、瑞幸等主流的連鎖咖啡店都在使用全自動咖啡機,他們的出餐速度不僅更快,而且出品的咖啡質量也更加穩定。同時在瑞幸等品牌的影響下,國內的咖啡產品也呈現出「奶茶化」的趨勢,消費者更加追求新鮮感。今年的前 9 個月裡,瑞幸一共推出了 80 款新產品,而根據 COSTA 的公眾號,他們今年以來還只有 25 款新品。
澎湃新聞的分析認為,儘管國內掀起了激烈的 9.9 元咖啡價格戰,COSTA 卻仍然沒有調整他們的價格策略。在庫迪咖啡做到人均 10 元,瑞幸人均 15 元的情況下,COSTA 咖啡還保持在人均 35 元的價格帶,這也進一步削弱了他們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最近幾年,咖啡店面積越來越小成為了一種趨勢,在品牌和門店越來越多,咖啡外賣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擁有大型門店意味著租金、裝修還有人工等固定成本都比較高。在激烈的競爭下,消費者不斷被分流,維持盈利就會變得格外困難。有業內人士表示,COSTA 的現狀其實只是一個縮影,與它類似走大店商業模式的品牌多多少少都在走下坡路。比如主打商務社交場景的太平洋咖啡,最近一年多的時間裡在內地的門店數減少了 100 多家,也只剩下了 70 多家。
而星巴克這個「第三空間」的締造者也在面臨著困境。介面的分析認為,星巴克為第三空間設計的服務細節已經被完全消解了,在外賣和自提模式下,除了咖啡本身以外,顧客和星巴克的情感連線也被完全切斷,轉而由 APP 的介面作為承接。澎湃新聞的分析顯示,星巴克與 COSTA 都曾經被看作是高階咖啡品牌的代表,同樣主打第三空間概念。COSTA 的定價也和星巴克類似,甚至略高一籌,但它的知名度卻比星巴克弱,而且也很少和消費者互動。為了應對大店模式遇到的困境,星巴克推出了提供更多附加服務的臻選門店,還有「專星送」「啡快」以及「星巴克 Now」等新的服務。但是 COSTA 大部分的門店還是停留在大店模式,在大店模式集體滑坡的背景下,COSTA 的經營自然也就越來越困難。

▲咖啡店的「第三空間」功能正在消散。|圖源:Riley

由於法規、市場洞察度還有供應鏈等原因,很多海外餐飲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通常都會選擇和本地合作伙伴來合作運營。比如星巴克在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把市場劃分為北方、南方還有江浙滬這三個區域,他們也分別與統一、美心等三家公司合作。36 氪的分析認為,星巴克在自己優勢不明顯,還需要摸索的市場選擇了少數股權或者是授權經營的模式。透過這種方式和本土強勢的零售商合作,可以減少初期的學習成本,進而可以更快地開啟市場空間。星巴克在 2010 年前後陸續收回了江浙滬以外的代理權,改為直營模式。2017 年,星巴克又從統一手上購買回江浙滬全部 1000 多家的門店。
和當年的星巴克類似,COSTA 在中國的北區市場選擇的是和華聯合資運營,南區則是和江蘇悅達合資,但是直到 2017 年,星巴克都已經收回大陸地區所有門店的經營權之後,COSTA 才收購了悅達在南區合資公司中的股份,而北區的華聯在 2021 年才退出。36 氪的報道顯示,憑藉著和北京華聯的合作,COSTA 順利入駐華聯旗下的物業,甚至把它的競爭對手星巴克擋在北京華聯旗下的 SKP 商場之外。
但是長期以來,南北 COSTA 從產品、服務再到營銷等多個方面都各自為政,比如在北京購買的優惠券就無法在上海使用,這樣一來,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也會受到影響。

2018 年,COSTA 被可口可樂公司以 51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但是背靠可口可樂這家全球性的飲料巨頭,COSTA 2020 年的關店數量一度超過中國總門店數的 10%。
COSTA 中國總裁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他們不會把門店數量作為追求的 KPI,但是會發展「即飲咖啡」,也就是瓶裝咖啡的業務。實際上,可口可樂的亞太區總裁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的時候表示,收購 COSTA 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並不一定是零售,COSTA 可以幫助可口可樂為餐飲客戶提供咖啡產品。可口可樂的 CEO 也曾經提到過,他們缺乏一個全球性的咖啡品牌。有業內人士在接受 36 氪採訪的時候表示,COSTA 發展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瓶裝咖啡受到了更大的重視。目前在可口可樂中國的官網上,COSTA 的產品介紹中也只有瓶裝咖啡飲料。

▲被可口可樂收購後,COSTA 的即飲咖啡業務變得十分重要。|圖源:shoppertainmentmanagement
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COSTA 被可口可樂收購之後,不再侷限於他們的門店業務,而是開拓了瓶裝飲料、自動咖啡機等更多門店之外的咖啡消費場景。COSTA 在渠道建設和產品陳列上也獲得了可口可樂公司的幫助。去年國內的瓶裝咖啡市場,COSTA 僅次於雀巢和星巴克排名第三,同時他們也是市場份額增加最多的品牌。

說到這個話題也想來問問你,你什麼時候會在超市或便利店購買瓶裝咖啡呢?你還注意到身邊有哪些悄悄消失的咖啡店嗎?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一起聊聊。

以上對話整理自
聲動活潑旗下播客「聲動早咖啡」
想更多瞭解 COSTA
歡迎點選收聽
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本期節目
原創/「聲動早咖啡」
審校/Babs
編輯/Riley
排版/Riley
運營/George


更多有趣問題
歡迎來聲動活潑找答案
- 咖啡奶茶深陷價格戰 ,國產啤酒為什麼能走高階化?| 反直覺 L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