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八節,格外冷清。
往年這時,商場總在上演同一套劇本:LED屏滾動播放“專屬寵愛”標語,導購舉著“第二件半價”的立牌穿梭人潮,收銀臺前等待買單的女士們蜿蜒到電梯口——彷彿不把購物袋塞滿,便是辜負了這場名為“對自己好”的儀式。
可今年這出戲徹底唱不下去了。
梳妝檯上沒拆封的口紅積了灰,去年囤的面霜還沒用完,信用卡賬單倒是準時催債。當手機彈出房貸扣款通知時,那些“女人要寵愛自己”的廣告突然變得很可笑。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所謂“女王專屬”的粉色泡沫,不過是消費主義精心設計的甜蜜陷阱。
商家仍在垂死掙扎。他們用加粗的“限時折扣”塗抹櫥窗,把“悅己消費”的slogan迴圈播放,試圖讓女性相信那隻溢價三倍的聯名包能封印焦慮。

可當生存壓力撕開營銷話術的糖衣,人們終於對著“滿減套路”發出靈魂拷問:
“用半個月工資換季拋型快樂,真的值嗎?”
“我真的需要它嗎?”
當最有消費潛力的人群開始對「三八節」祛魅,這場持續幾十年的粉色狂歡,終於聽到了終場鈴聲。
是的,女人們的錢,不好騙了,也不好賺了。

“折扣,不香了”
最初的三八節,不是這樣的。
1909年,美國的一群女工走上街頭,要求縮短工時、提高工資、爭取選舉權。她們希望自己的勞動得到應有的回報,想要擺脫社會對女性的枷鎖,讓“婦女”二字,不再只是家庭的附屬。
她們要的是權利,而不是禮物;是公平,而不是折扣。
1910年,第二屆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上,克拉拉·蔡特金提出,每年的3月8號,應該成為所有女性爭取平等的日子,而不是一場被鮮花和糖果掩蓋的溫情戲。

後來,三八節在世界各地被認可,它的本意,仍然是讓人們記住,社會的進步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一次次抗爭的結果。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三八節的意義開始變味。
權利、抗爭、覺醒——這些沉重的詞,被悄悄地挪到了一邊,取而代之的,是促銷、折扣和消費。
“女王節”、“寵愛自己”、“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這些花哨的廣告語,把三八節包裹得粉粉嫩嫩,彷彿這一天,不是關於思考,而是關於買東西。
商家們當然希望人們遺忘歷史,他們比誰都清楚:一個充滿思考的節日,是不利於消費的,只有沉溺在物慾中的人,才最容易被操控。
於是,三八節的意義,悄無聲息地被改寫了——它不再是一個紀念日,而是一個消費狂歡日。

而人們呢?
他們真的在慶祝三八節嗎?
不,他們不過是被推上舞臺,按照商家設定的劇本,演了一場“自我獎勵”的戲。
“過節嘛,總得買點什麼。”
於是,口紅買了一支又一支,面霜堆滿了化妝臺,衣櫃塞不下了。
可節日的滿足感呢?
完成消費的瞬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商家樂得看這一幕。他們知道,只有製造“過節不買東西就缺了點什麼”的焦慮感,才能讓人心甘情願地掏錢。

但這一切,到了今年,終於發生了變化。
今年的三八節,商場的廣告仍然鋪天蓋地,櫥窗仍然裝飾著粉色的絲帶,櫃姐仍然站在櫃檯前微笑。
但,人們不再“演”了。
收銀臺前,沒有了長龍般的隊伍;專櫃前,試色的人寥寥無幾;櫃姐仍然在推銷“限量款”,可站在她面前的顧客,竟然皺起了眉頭,第一次認認真真地問:“這個色號,和我家裡那支,真的有什麼區別嗎?”
商家最害怕的事情發生了——消費者開始“思考”了。
櫃姐還在試圖挽回:“今年的包裝不同,質地也升級了!而且三八節有優惠,買兩支還送……”可對方只是看看價籤,最後,搖了搖頭,把口紅放了回去。“算了吧,反正家裡還有。”
三八節的冷清,不是商場的錯,不是折扣不夠,而是人們終於看清了一個道理:
“我值得擁有”,不代表“我必須買下”。

“情人節,涼了”
如果說三八節的冷,是春寒料峭的微風,那麼上個月剛剛過完的情人節,則是徹骨的寒冬。
以往的情人節,是什麼樣的呢?
滿大街的紅玫瑰,包裝精美的禮盒,飯店裡早早被訂滿的燭光晚餐,還有那些在社交平臺上曬著情侶照、禮物盒和鑽戒的照片,每一張都像是被精心設計過的廣告牌,提醒著每一個人:
這個節日,該花錢了。

商家比誰都清楚情人節的潛力。
花店在這一天生意最旺,價格翻倍,仍然有人搶著買。巧克力和香水成了“愛的象徵”,哪怕對方根本不吃甜食,或者對香味沒有感覺,也要買上一盒。餐廳推出情侶套餐,比平常貴上三分之一,但人們仍然要去,因為“不去,就不浪漫”。連珠寶店都不甘落後,鑽石的廣告裡總要寫上一句“她值得擁有”,好像這枚小小的石頭,便是愛情的重量。

可今年的2月14日,北京三里屯某餐廳內,本應座無虛席的“情侶專座”區域空置率達70%。經理翻著訂單本搖頭:“去年提前兩週就訂滿了,今年降價30%也沒填滿座位。”
這種冷清蔓延至整個產業鏈。雲南斗南花卉市場批發商的冷庫裡,積壓著20萬枝未售出的紅玫瑰。“往年情人節前三天氣氛最瘋狂,花價能炒到30元一枝,今年批發價8元都沒人要。”
甚至連電商平臺的銷量都低得可憐。據天眼查資料,2025年情人節情侶消費品類客單價同比去年下降18%,零售額較去年同期回落4.7個百分點。往年的情人節,商家們總要忙得團團轉,今年,卻顯得有些寂寞。

難道是,愛情沒了?
當然不是。
只是,人們終於想明白了一個道理——愛情和消費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絡。
買了999朵玫瑰的人,未必能長久相守;沒買花的人,也未必不愛。他們終於明白,真正的愛情,不在那些被包裝好的商品裡,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裡。
情人節死了,愛情活了。

“聖誕,冷靜期”
三八節冷了,情人節死了,聖誕節,又怎能倖免?
聖誕節,是個外來的東西,和情人節一樣。但它進來得毫無阻礙,甚至比一些土生土長的本國節還要風光。
每年一到聖誕節,商場便會早早換上紅綠配色,街頭巷尾開始播放熟悉的《聖誕歌》,連不信基督教的人,也得買上一棵塑膠聖誕樹,把它裝點得五光十色,彷彿這樣,就能讓自己與“國際接軌”。

比起情人節、三八節,聖誕節的商機更大——它不僅是一場消費狂歡,還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自帶文化滲透。人們不會去質疑這個節日的意義,只會默默接受它的存在。畢竟,這是一種“世界潮流”,不過節,似乎就落伍了。
如果說情人節還帶著一點個人的私密性,那麼聖誕節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集體儀式”。有些人或許並不想過聖誕節,可同事們都在討論交換禮物,朋友們都在曬聖誕蛋糕,餐廳的服務員問:“今晚不過節嗎?”
你忽然發現,自己好像不能例外。於是,為了避免這種“社交尷尬”,人們開始遵從規則,走進商場,買下禮物,拍照發個動態,心照不宣地完成這場節日的表演。
這不是商家的強迫,而是一種無形的規訓。它不逼你消費,卻讓你不好意思不消費。

可到了去年,事情發生了變化。
人們忽然不再急著去餐廳訂座,不再熱衷於交換禮物,甚至連朋友圈裡曬聖誕樹的照片都少了許多。
有人開始質疑:“我們為什麼要過聖誕節?”
過去,這個問題從沒人問,因為所有人都預設,12月25日,就該這樣過。可一旦有人問出口,便像是捅破了一層窗戶紙,讓人恍然發現:原來,許多年的節日儀式,並不是自己主動選擇的,而是被環境推著走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抵制西方文化,也不是說洋節就不該過。只是,當人們終於明白“跟風”的本質,才發現過去的許多行為,都不過是一種盲從罷了。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安靜地度過這一天。或是與家人圍坐,聊些家常;或是獨自一人,捧一本書,聽一段音樂,看一部電影。他們不再追逐那些浮華的熱鬧,而是學會了在平淡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
這,或許才是節日真正的意義。

“錢包上鎖,剁手涼涼”
其實,三八節安靜了,情人節淡了,聖誕節平靜了,冷的都不是節日本身,而是過去那些莫名其妙的執念。
人總是習慣用外物填補內心的空虛。
當年生活困頓,人們盼著有錢,能吃上幾頓好飯,穿上幾件像樣的衣裳,買臺電視,換個冰箱,彷彿這些東西到了手,生活就圓滿了。
後來,日子好過了一些,人們發現,光是滿足溫飽還不夠,房子要大一點,車子要好一點,衣服要多一點,最好還能有幾件昂貴的擺件,才能顯出身份。
再後來,這些東西也有了,人卻仍然覺得缺點什麼,於是,他們開始向更抽象的概念靠攏:潮流、精緻、儀式感、生活方式。

消費主義最擅長的,就是在人的需求被滿足後,重新制造需求。
“告訴人們,他們缺少什麼,他們不夠時尚,不夠懂生活,不夠精緻,甚至不夠愛自己。”
於是,人們陷入一場無休止的追逐,一邊被自己的慾望推著往前走,一邊不斷往身上新增新的負擔。

可到了今年,風向變了。人們不再被商家牽著鼻子走了,不是因為他們不想擁有更多,而是現實終於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
當工資不再增長,房貸車貸壓得人喘不過氣,商家那些花裡胡哨的營銷再也無法矇住眼睛。原來,一支口紅並不能讓一個女孩蛻變成女王,一雙球鞋並不能讓人跑得更快,一隻限量版的包也不會讓一個家庭主婦變成中產貴婦。
人們終於開始思考,終於敢問出那個簡單得讓人不安的問題:“我真的需要它嗎?”
這句話一旦問出口,許多事情便立刻變得可笑起來。
過去的“購物狂歡節”,不過是一場被操縱的夢,夢裡燈光璀璨,夢裡折扣誘人,夢裡每個人都滿載而歸,唯獨醒來時,發現手裡的東西不過是空殼,而錢包卻已癟了。
當這個夢醒了,人終於明白,想要的,並不等於需要的;消費的多少,並不等於生活的好壞。

可笑的是,這個道理,老一輩人早就懂了。
他們不迷信“限量款”,不追捧“最新潮”,他們的鞋子穿了幾年,衣服一補再補,日子雖然過得緊巴巴,卻也不見得比現在的人少了幾分安穩。
反倒是那些吃著泡麵卻揹著奢侈品的人,整天焦慮著,怕落伍,怕錯過最新的潮流,怕被時代拋下。可是,時代不會管這些,它只會無情地碾過去,碾碎那些被消費裹挾著的人。
商家當然不希望消費者這麼想,他們比誰都明白,一旦人們從“消費帶來快樂”變成“生活本身帶來快樂”,他們就輸了。
所以,他們開始用新的手段,把“節儉”重新包裝,把“極簡生活”也變成一種“需要消費的方式”——買新的收納盒,買新的極簡風傢俱,買新的‘性冷淡風’衣物,讓消費者仍然在買,只是換了一種形式。

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但不管商家再怎麼改頭換面,他們無法掩蓋一個事實——人們,已經沒那麼好騙了。
人若是一直被“想要”牽著走,終有一天,會走到盡頭。
而現在,許多人終於停了下來,開始學會剋制,開始學會清醒。
這場“消費降級”並非偶然,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過去,人們常常被商家的營銷策略所裹挾,盲目追求物質滿足,將消費與幸福劃上等號。

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人逐漸看清了一個事實:所謂的“節日促銷”不過是精心設計的商業陷阱,真正的生活並不需要透過“買買買”來證明。
如今,三八節、情人節、聖誕節的熱度逐漸消退,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情減少了,而是他們開始重新定義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真正重要的東西,從來不在商場的貨架上,也不在促銷的折扣裡。它們存在於家人圍坐的飯桌上,存在於愛人清晨的一句問候中,存在於朋友間真誠的交談裡。
這些情感和關係不需要打折,也永遠不會過時。
而相比之下,那些標榜“儀式感”、讓人們在每一個節日消費的商業詭計,真的太流氓了。
生活不易,賺錢不易,捂好錢包,別被洗腦。



監製:視覺志
編輯:鹿
影片號: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