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戰新 申公豹
上半年的經濟執行資料,正在陸續亮相。
截至7月22日,廣東、江蘇等19省展現了“年中成績報告單”。從GDP同比增速來看,西藏遙遙領先,是唯一一個增速超過7%的省份。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和2024年的GDP增速冠軍也是西藏。
工業底子紮實的中部省份湖北和安徽的經濟表現也非常亮眼,GDP同比增速分別為6.2%、6.1%。
寧夏、浙江、河南、江蘇、福建、湖南、四川、山東、江西、北京、貴州、廣西、內蒙古、遼寧等省份的經濟狀況良好,GDP增速超過了全國平均線(5.3%)。雲南和廣東表現相對不理想,GDP同比增速還不到5%,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從GDP數值來看,廣東和江蘇的今年上半年GDP差距為1757.6億元,低於2024年同期的1916.2億元,出現了近5年同期最小差距。山東上半年GDP獨佔“5萬億”一檔,浙江獨佔“4萬億”一檔。
這四個省GDP總量加起來約有230743.2 億元,約佔全國GDP的34.93%。“經濟大省挑大樑”,依然是主基調。
看完這些資料,人們不禁要問:西藏GDP增速遙遙領先,是什麼訊號?全國經濟第一大省,會不會在2025年出現新的變數?

在31個省市區中,西藏的經濟情況最為特殊。
翻開西藏上半年的經濟通報,會發現有一項資料特別耀眼,“上半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8%,增速位居全國第一,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2.0個百分點”。
所謂“固定資產投資”,就是圍繞公路、鐵路、房屋建築、公共工程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專案。
近年來,很多省份逐漸放棄了用投資馬車拉動經濟的做法,轉攻內需和外貿。但對常住人口只有300多萬、地處內陸高原的西藏來說,本地消費和對外貿易的天花板較低,想要翻身致富,必須持續加大政府投資。
投資目前主要來自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東部省市的幫扶。2024年,西藏取得轉移支付收入2568.4億元,人均收穫7萬元,是貴州的7倍、廣東的36倍。
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北京等發達省市,還會向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僅廣東一省,就為西藏林芝市投入了134億元資金、完成了900多個專案。
可以說,西藏的發展成就是舉全國之力托起來的。
國家在西藏砸錢搞建設,不只是為了經濟回報,更要算大賬、算長遠賬。
剛剛正式官宣的總投資高達1.2萬億元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墨脫水電站),也能佐證這一點。試想一下,如果把這1.2萬億元資金放到西北地區搞光伏,或者去沿海地區搞核電,發電效率會不會更高一點,經濟回報會不會更多一點?

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元淦恭攝)
超級工程放在西藏,就是為了造福藏區,也是為了維護邊疆穩定,重塑地緣格局。
要知道,這個世紀工程距離中印實控線僅約20公里,圍繞水電站建設的相關基礎設施(如公路以及更多人口的聚集),加上未來途經此地的川藏鐵路所形成的基建網路,將使得藏南地區與腹地不再有地理與時空上的隔絕,極大震懾某些國家對藏南的覬覦。
與西藏相似,新疆、青海、寧夏等省份也扮演著特殊身份,能夠獲得普通省份難以想象的優待。以新疆為例,2025年40餘家中央企業計劃在新疆完成重點專案投資超3800億元。
大國邊疆,任重道遠。

不過,從全域性來看,要論經濟帶動能力,還得看東部經濟大省。
目前,粵、蘇、魯、浙四省財政收入佔全國的30%以上,是中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常年貢獻地方對中央財政淨上繳的60%以上。經濟大省發展得好,整個經濟形勢就好,我們解決各種民生和發展問題就有了信心和底氣。
經濟大省繼續挑大樑,除了量的貢獻,更有質的突破。
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9.5%,新興產業的貢獻突出。在幾個經濟大省這個趨勢更加明顯。
廣東:高技術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民用無人機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4.7%、42.2%、34.0%、23.0%、58.2%。山東:裝備製造業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增長13.0%;汽車、鐵路船舶、電子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6.2%、21.1%、21.9%。江蘇: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拉動全部規上工業增長2.7個百分點。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升至12.3%;工業機器人、鋰離子電池、筆記本計算機、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85.7%、65.2%、47.3%、43.3%。
從企業層面看,今年上半年經濟大省湧現了一大批足以影響全國乃至全球的科技企業,比如說“杭州六小龍”(遊戲科學、深度求索、宇樹科技、雲深處科技、強腦科技和群核科技),“廣東七劍客”(美的庫卡、優必選、匯川技術、越疆機器人、拓斯達、華數機器人、眾擎機器人)。
不過,經濟大省內部有不小的差異。
以城市格局為例,江蘇搞的是“雁陣模式”,蘇南城市帶頭飛翔,蘇中蘇北城市緊隨其後,十三個城市均為全國百強城市;廣東搞的是“金字塔模式”,廣州、深圳高居一線,佛山、東莞、惠州、江門、珠海、中山位列二線,粵東西北城市有待開發。
改革開放前期,得風氣之先的廣東佔據優勢,塑造了“東南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佳話,經濟增速高於江蘇。近年來,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形成了“內迴圈為主、外迴圈為輔”的新格局,廣東經濟受到的衝擊更大。所以,兩省的經濟差距有變小的趨勢。
不過,低調務實的廣東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增長點,一手抓高科技和先進製造業,一手抓新消費和高階服務業。目前這些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年6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
廣東和江蘇的GDP競爭,誰高誰低或許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兩大強省都在奮力前行,都在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都在為中國經濟巨輪提供強勁動力。

比起人氣極旺的廣東,我們更應該擔心的是雲南、山西、黑龍江等資源型省份。
2023年以來,雲南、山西、黑龍江的經濟一直處於低迷期,GDP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23年黑龍江GDP增長率只有2.6%,2024年山西GDP增長率只有2.3%,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低到令人難以置信。

與此同時,當地人才也在持續流失。從2022年到2024年,雲南、山西、黑龍江常住人口分別減少了37萬、35.4萬、70萬。

這三個省份都是靠礦產資源起家的,黑龍江曾經是中國最大的石油工業基地,山西原煤產量超全國四分之一,雲南被譽為“有色金屬王國”和“水電之鄉”。
憑藉資源優勢和“大基建”浪潮,它們都有過一段輝煌史,50年代哈爾濱一度位列直轄市,00年代山西煤老闆橫掃北上廣樓盤,10年代雲南遍地都是旅遊地產大盤。
但隨著礦產資源的降價減產,以及房地產行業的萎靡,它們就從KTV轉到了ICU,財政日益緊張,基建日益老化,爛尾樓林立,人才不斷外流……
考驗,也變得日益艱鉅。

亂雲飛渡之間,中國經濟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期。
不管是東部發達省份,還是中西部或東北省份,都不能過分依賴過去的發展經驗。一心挖礦賣礦,不行;大搞房地產和基建,也不行;All in傳統工業,同員工不行。
只有狠抓科技創新,探索先進製造業、新消費、現代金融、高科技等風口,才能對抗經濟下滑的慣性。

當下,貿易保護主義的陰霾籠罩全球,地緣衝突此起彼伏,通縮壓力如影隨形,普通人如何在這場風暴中守護錢袋子?
我們有份“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為你解讀宏觀、經濟、政策、樓市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動向,199元/年,全年48期,幫助大家看清趨勢,直達本質的財富訊號。
最近恰逢智谷趨勢12週年慶!為回饋各位讀者朋友,現在訂閱,我們還將加贈——
1、《5節宏觀分析框架課(音訊)》
2、1場《下半年市場展望閉門分享》
掃碼入圈,看清趨勢,消除迷茫。

參考資料:
1、《本刊策劃丨為什麼經濟大省要挑大樑》,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2、《廣東上半年GDP同比增長4.2%》,廣東釋出
3、《援藏30年聯動報道:廣東⇄林芝,南海潮湧雅江邊》,西藏釋出
4、《雅魯藏布江開建“超級工程”,高層意圖何在?》,元淦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