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上年同期相比,各省份一季度的GDP總量排名基本穩定,上海、遼寧、四川三省市排位上升,河南、湖南、安徽、重慶、雲南的排位下降
文|《財經》記者 孫穎妮
編輯 | 王延春
近日,全國31省份(不含港澳臺)一季度經濟執行情況陸續釋出。資料顯示,一季度全國省份經濟發展態勢總體良好,根據國內生產總值(GDP)由高至低排列,一季度經濟十強省份為:廣東(33525.51億元)、江蘇(33088.6億元)、山東(23466億元)、浙江(22300億元)、四川(15246.92億元)、河南(14945.58億元)、湖北(13543.49億元)、福建(13232.38億元)、上海(12735.06億元)、湖南(12702.4億元)。其中,廣東、江蘇、山東依舊穩居前三,廣東以33525.51億元守住冠軍寶座,江蘇則以33088.6億元緊隨其後。此外,山東與浙江、上海與湖南之間的GDP差距不大。
2025年一季度全國各省份GDP情況

(資料來源:各地統計局)
從GDP增速來看,一季度近九成省份經濟同比增速較去年全年加快,全國共有20個省份GDP增速在全國整體水平(5.4%)及以上。GDP增速由高至低前十強省份是:西藏(7.9%)、湖北(6.3%)、甘肅(6.2%)、安徽(6.2%)、浙江(6.0%)、山東(6.0%)、寧夏(6.0%)、江蘇(5.9%)、河南(5.9%)、天津(5.8%)。與上年同期相比,各省份一季度的GDP總量排名基本穩定,上海、遼寧、四川三省市的排位上升,河南、湖南、安徽、重慶、雲南的排位下降。
其中,增速最高的為西藏自治區,一季度GDP增長7.9%;排在第二位的是湖北,一季度GDP增長6.3%。增速領跑2024年GDP5萬億元以上的11個經濟大省。湖北這一增速,不僅創下近12個季度以來的最高增速,更連續第9個季度高於全國。
GDP增速最低的為海南,一季度GDP增長4.0%,GDP增速倒數第二、三、四名分別是廣東(4.1%)、重慶(4.3%)、雲南(4.3%)、山西(4.5%)。其中,山西暫時擺脫了經濟增速墊底的窘境,2024年一季度和2024年全年山西GDP增速均排在全國最後一名。

江蘇經濟迫近廣東
江蘇的GDP總量距離經濟第一大省廣東越來越近了。一季度,江蘇與廣東的GDP之差僅為436.91億元,對比去年同期資料,江蘇“追”近了53.35億元。一季度,江蘇GDP增速比廣東快1.8個百分點。
在經濟總量迫近廣東背後,江蘇的“產業硬核”優勢不斷凸顯,產業結構也在持續最佳化升級。一季度,江蘇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4.2%,為三省最高。其中,先進製造業較快增長,起到工業“壓艙石”的作用。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9%、11.2%,比去年全年分別加快3.8個、2.5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35.1%、71.3%;新能源汽車、伺服器等工業新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1.3%、26.1%。
近年來,江蘇正從江蘇製造向江蘇“智造”加快轉型。資料顯示,2024年江蘇新增中國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四年全國第一。
不只是江蘇,長三角地區省份在引領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季度,安徽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0.1%,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0.3%,比規模以上工業高10.9個百分點。主要產品中,汽車產量增長18.2%、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83%,工業機器人增長1.1倍,積體電路增長19.5%。前兩個月規上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0.5%,對規上服務業增長的貢獻率38.9%。
近年來,長三角的區域創新協同走在全國前列。2024年6月,《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報告發布。該報告以提升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策源力、支撐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評價物件,構建了包括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五項一級指標、20項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研究以2011年為基期,測算評估了2011年—2023年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程序。指數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從2011年的100分增長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9.26%,長三角協同創新引領示範作用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邁向新階段。
在業內專家看來,長三角的整體強勁增勢與其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快速推進有著緊密聯絡。尤其是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顯著,城市間產業鏈條完整、產業結構多元、產業主體豐富,主要城市之間的產業發展既各具特色又緊密關聯。
根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統計監測工作方案》和監測制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統計監測辦公室(上海市統計局)測算結果顯示,2023年長三角區域發展指數為132.6(以2015年為基期),比2022年提高3.3。
自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區域發展指數年均提高3.3,六個分項指數均有所上升。其中,長三角區域示範引領指數穩步增長,2023年為126.9,比2022年提高2.9,與2018年相比年均提高2.2。當前,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建指數提高顯著,2023年為154.3,比2022年提高5.0,與2018年相比年均提高6.0。長三角區域協調共進指數逐年提高,2023年為130.2,比2022年提高1.6,與2018年相比年均提高5.1。

中西部省份最敢花錢
在國內外複雜環境下,“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成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首。今年以來,各地出臺各種務實舉措,想方設法促消費。
哪些省份最敢消費?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一季度,在全國31個省份(不含港澳臺)中,有18個省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跑贏全國均值(4.6%)。
分割槽域來看,中西部地區更敢花錢。一季度,社零總額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區就佔了七位,分別為:西藏(11.1%)、湖北(7.3%)、河南(7%)、內蒙古(6.7%)、新疆(6.7%)、山西(5.9%)、寧夏(5.9%)。其中西藏、湖北、河南位居全國三甲,西藏以11.1%的社零總額增速名列榜首。
《財經》瞭解到,近年來,中西部地區省份和城市在促消費上“實招”“新招”連出。例如,湖北各地以新業態、新場景、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深層次挖掘消費潛能,創新文旅供給。近年來,省會武漢紮實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全力打造“美食之都”“咖啡茶飲之都”“便利店之都”等消費新名片。武漢還推出音樂節、空中賞櫻、夜遊長江等文旅專案,精準捕捉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
《財經》注意到,中西部城市的夜市、國風文化活動不斷增多,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前來打卡。例如,當前“夜經濟”已經是湖南長沙的特色消費場景,成為提振長沙經濟的“金鑰匙”。透過培育更多有“煙火氣、湖南味、國際範”的消費新場景,長沙的“新消費之都”正在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和北京是國內超一線城市,聚集了大量高淨值、高收入人群,但今年一季度兩地的消費增速均是負數。
一季度,上海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057億元,位居全國城市第一,消費增速卻同比下降1.1%。一季度,北京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459億元,消費增速同比下降3.3%。3月北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9.9%,其中餐飲收入下降3.1%,商品零售降幅達10.6%。
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等多位專家認為,一線城市消費走弱,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第一,一線城市居民收入放緩壓力加大、收入預期低,導致消費的可持續性減弱。第二,作為財產蓄水池的房產價格走低,財富效應隨之消失,這對一線居民產生嚴重的負面心理影響,導致收縮消費。第三,一線城市居民負債率較高。當居民的債務收入比持續增加時,意味著收入中用於還本付息的支出比例持續走高,用於消費的比例持續降低。

責編 | 張生婷
題圖 |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