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買房這事兒,聽朋友的?還是聽專業的?

哎,我跟你們說啊,做地產這麼些年,我真是見過太多買房被朋友坑慘了的案例,簡直能寫本《神隊友的養成與進化史》。當然,這“神隊友”打引號,實際表現更像“豬隊友”,一頓亂指點,最後把好房子給指丟了。每次碰上這種事兒,我都恨不得替客人喊一句:“朋友!你到底是來幫我買房的,還是來拆我臺的?”

一、朋友指點:隔著十萬八千里的精準分析

上週有個客人,來日本看房,預算不低,目標明確,已經看中了大阪市中心一套位置絕佳、租金收益穩的公寓。我都能看出她眼裡放光了,腦子裡估計都開始盤算著租金怎麼花了。結果呢?她一通電話打給國內的朋友,問:“你覺得這個房子怎麼樣?”
朋友當場化身“地產專家”,隔著幾千公里就開始“精準分析”:“哎呀,這房子看著位置不錯,但是我覺得大阪不如東京升值潛力大吧?”、“租金收益這麼高,是不是有什麼貓膩啊?”……巴拉巴拉一頓雲評估,硬是把她勸住了。
結果她一猶豫,房子當天就被別人搶了。第二天她滿臉懊惱地找我,說:“祥子,要是我昨天直接簽了就好了……”我心裡那個替她惋惜啊,但嘴上還是得溫柔安慰:“沒事兒沒事兒,下次咱們眼疾手快。”心裡默唸:“這位朋友啊,您這波操作真是一箭雙鵰,既錯過了房子,還耽誤了友情。”

二、朋友支招:經驗=偏見+想當然

還有一位客戶,在東京看了一套位置好、樓齡新、帶租約的投資房,租金回報率很穩。我一邊給他講解樓盤優勢,一邊悄悄觀察他的表情,果然,他已經心動了。但就在我以為他要簽約的時候,他朋友的電話又來了——“專家顧問”上線。
“你聽我的,別買這種帶租約的,租金都被鎖死了,升值空間小。”“你應該再看看房齡更新的,租金漲幅才大。”“東京投資?你還不如去沖繩買呢,漲得更快。”
這位朋友的“理論”怎麼說呢,充分展現了“經驗=偏見+想當然”的精髓。結果這位客人果然聽信了朋友,轉頭去看所謂“更有潛力”的新樓盤。可現實是,新樓盤的售價溢價嚴重,租金回報遠不如原本的二手房。半年後,他灰溜溜地找我:“祥子,之前那房子還能買到嗎?”我攤手:“哥們兒,早沒了,早被別人賺著租金數錢呢。”

三、朋友勸退:自己沒買房,卻很會勸人別買

有一類朋友更絕,自己一套房子都沒買過,卻特別擅長勸人別買房。什麼“房價要跌了”、“泡沫要破了”、“再等等,房子還會降”……勸得那叫一個情真意切,彷彿自己才是真正的地產專家。
前幾天一位年輕客戶,本來看中了東京市中心一套稀缺房源,交通便利,未來增值潛力大。我都幫他談好了價格,合約都準備好了。結果他朋友一句:“你傻啊,現在日元這麼低,等匯率漲回來再買!”他聽了朋友的,直接放棄了。兩個月後,日元確實漲了,但房價也漲了。他再回來找房,價格已經貴了幾百萬日元,合著光匯率省的錢,還不夠補房價漲幅的。

四、朋友意見很重要,但專業判斷更重要

別誤會,我不是說不能聽朋友意見,畢竟朋友是真心關心你。但有時候,朋友的意見只是出於片面認知,甚至可能帶著些道聽途說的“專家心得”,而真正的市場情況他們並不瞭解。
買房這種大事,專業判斷才是王道。我們每天泡在市場裡,盯著房價動態,研究租金回報,跟開發商、銀行、管理公司打交道。你花錢請我做顧問,不就是為了買房時有人給你把關,別踩坑、少走彎路嗎?結果你聽了朋友的,最後踩坑了,朋友拍拍屁股沒事兒,你的錢包可真疼啊!

五、最後的話:買房這事兒,別讓“愛”拖你後腿

很多人買房子時,容易因為親友的“好心提醒”而變得猶豫不決。但你要明白,真正負責任的愛,是為你著想,而不是讓你錯失機會。我接待過的很多客人,最後抱憾離場,往往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買房,而是因為一顆猶豫的心,被“愛”拖住了腳步。
買房這種事兒,錯過了就是錯過了,房價不會因為你當初猶豫而回到原點。所以,朋友的意見可以聽,但請把專業判斷交給我——祥子,那個天天在市場裡摸爬滾打的日本地產顧問。我不會跟你講虛頭巴腦的“專家分析”,我只告訴你房子的真實價值和風險。
房子可以再找,但機會永遠不會在原地等你。
本文為原創作品,未經允許
嚴禁轉載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