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金在撐盤,外資還在等——聰明錢在看什麼?

作者 | 千淳
“東昇西落”的故事講了很久,真金白銀跟上了嗎?熱鬧是有的,情緒是滿的,但資本買單了嗎?誰在下注,誰只是看戲?這次,我們來扒一扒全球市場的“臺前”和“幕後”。
“東昇西落”?資本進場了嗎?
股市上看,確實有一部分亞太資金回來了。但體量最大的歐美資金呢?還在那兒躺著沒動。
股市主要還是中國自己的資金在撐。外資確實沒繼續流出,但要說“回來”,言之尚早。FDI也好,買股票債券也好,目前都沒看到大規模流入。
現在市場在漲,靠的什麼?靠的是國內資金的重新調倉。尤其是南向資金。今年頭兩個月,南下資金就有2600億,都快趕上去年全年三分之一了。說明什麼?大家信心起來了,科技上確實也有些突破,情緒也跟著起來了。
(資料來源:EPFR, Wind, 中金公司研究部)
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我發現,有一股力量被很多人忽略了:中國過去幾年積累的大量外貿順差,大概有2.5萬億美元左右。這些錢之前都留在海外,買了美債、買了黃金、買了比特幣。現在隨著中美關係變化,尤其特朗普重回政壇之後,這部分錢開始慢慢迴流,其中部分由美股撤出後流入港股。
說到底,這波行情的主角還是中國資金,包括境內南向資金和滯留海外的中國順差資金。外資呢?目前熱衷的是歐洲和其他新興市場。一方面是因為美元走弱,另一方面歐洲今年的表現也確實不錯。
再說下匯率。2月份,結匯率創了歷史新低。什麼意思?大家有美元也不急著換回人民幣,選擇繼續觀望,說明市場還是謹慎。
(圖源:WIND,財信研究院)
總的來說,雖然外資對於中國市場的關注仍在,但當前“迴流”程度遠未達到市場預期。
情緒在前,資本在後
有一點很重要,要用“東昇西落”一詞,還需要再觀望觀望。中國和美國確實在博弈,但別忽視了歐洲,歐洲今年的資料、股市、資產表現都很不錯。所以,全球市場不是非黑即白,多的是灰色地帶和中間力量。
(圖源:英為財情,泛歐指數600)
情緒可以主導敘事,但主導不了趨勢,真正決定市場走向的,永遠是資金結構與基本面共振的結果。
中國股市的老毛病:牛短熊長。一有利好就情緒拉滿,但很多時候走不遠。為啥?因為資金很多是追短線,炒概念的。這就導致熱度上去了,基本面還沒跟上。
就比如最近火出圈的“人形機器人”。股價確實很熱,但真正能落地的技術遲遲未見,這就容易炒出虛火。反觀美股,一般是等經濟資料出來了,市場才慢慢進場。
很多時候,市場講故事講得很熱鬧,但真金白銀的流動才是硬道理。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說“市場先生(Mr. Market)情緒波動劇烈,但你不用照單全收”。眼下,“東昇西落”的敘事鋪天蓋地,但從資金流向看,更多還是本土資金在做局,外資尚在看戲。投資從來不是聽誰喊得響,而是看誰拿得穩。
對普通人來說,要穿透市場的迷霧,靠的不是訊息更快,而是認知更清。持續吸收高質量資訊,讀懂事件背後的訊號和結構性變化,才是你在動盪週期裡最大的底氣。
關注我們,十年來一直致力解讀宏觀大勢的智谷趨勢,在這裡我們只看資料,只講事實,帶你把握趨勢,讀懂市場。更多在別處不方便公開講的話題,我們也都放在智谷的趨勢研判裡。
原價299元,掃碼下單立減100元,199元鎖定研判一年的權益,僅50個名額。
寫在最後,智谷趨勢創始人嚴九元的話:
我們想做的事,就是用內容這個魔法,去盡數觸達想找到的人,並給予認知和決策的服務。
這些洞察的背後,是一個始終在一線深耕的團隊。
借這個機會,介紹一下我們趨勢研判的IP:
S博士,北大國政博士,我心目中媒體裡最懂地緣政治的人,其他任何知識也無所不知,手到擒來;
黃漢城,應該是書記市長轉發其文章最多的財經作家之一,對爆點極敏感,對宏觀和區域鑽研甚深;
路口大爺,才華與顏值兼具,但我還想說她看世事時局的通透,與她的年齡有如此大的反差,每每讓人讚歎;
嚴九元,我自己,請放心我的判斷力,我的所有判斷會放在投資或現實中去檢驗,如果厚顏無恥一點說,對於政策邏輯的理解,國內比我強的沒有多少。
我們是一個持續學習、彼此激發的研究團隊。還有更多的研究員和研究成果,我們在圈內等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