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真的變了!

122日,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方案重點引導商業保險資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進一步加大入市力度,從方案的內容來看,超出預期。
這份方案包括:
對國有保險公司經營績效全面實行三年以上的長週期考核,淨資產收益率當年度考核權重不高於30%,三年到五年週期指標權重不低於60%。
細化明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五年以上、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三年以上長週期業績考核機制,支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充分發揮專業投資優勢。
允許公募基金、商業保險資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
證監會主席吳清在1月23日在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表示:
將抓緊推動第二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規模不低於1000億元。在現有基礎上,引導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增加A股投資規模和實際比例,其中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
《方案》明確未來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長10%。
方案的出臺預計每年為A股提供大量增量資金,業內認為,僅險資入市一項就可以為A股每年新增至少幾千億長期資金。
方案的出臺有兩大意義:
1、國家對股市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未來A股將與國民經濟、居民生活深度掛鉤。
2、監管層穩定股市、打造慢牛行情等短期、長期機制正在慢慢構建和完善
一、未來A股將與國民經濟、居民生活深度掛鉤
根據《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中國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317.9萬元,家庭資產以實物資產為主,住房佔比近七成,金融資產佔比較低,僅為20.4%。
也就是過去,中國居民投資資產絕大部分是房產,股票、基金等金融資產只佔很小的比例。隨著存款利率下降、樓市降溫,居民投資資金將更多地轉向股市、基金等資產。
隨著市場利率的逐漸走低,養老金“漲幅”在下降。
2008年-2015年上漲10%,2016年6.5%,2017年5.5%,2018-2020年是5%,2021年是4.5%,2022年是4%,2023年是3.8%,2024年是3%。
所以未來養老金入市的佔比肯定會上升,以提高收益率。
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先是從4.025% 下降到3.5%、3.0%、2.5%,預計很快又將下降到2%左右。
險資原來主要是投資債券產品,市場利率下降,保險預定利率也將跟隨下降,未來如果要抑制這個勢頭只能增加在股市的投資佔比。
從宏觀經濟角度,‌2024年三季度末的宏觀槓桿率已經達到298.1%,相當於全社會的負債是GDP規模的3倍。2024年12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313.5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7.3%。M2增速被視為印鈔增速,它已經從過去的兩位數降為個位數,一般來說,銀行貸款增速越快,M2增速也將越快。
這說明未來企業融資將更多從銀行貸款轉向股權融資。
由於未來居民、機構在股市的參與度上升,未來股市的漲跌將與國民經濟、居民生活息息相關。
二、A股短期、長期機制正在慢慢構建和完善
正是如此重要,未來可能牽一髮動全身,所以股市的穩定、發展機制需要建立
從中長期上,引導商業保險資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就是關鍵一招。一方面增加機構投資者在股市的比重,增加耐心資本的實力,可以避免市場大量波動。另一方面每年可以增加大幅增量資金,引導A股持續向上。
走好A股這盤棋是能夠實現多贏的,居民可以獲得更多財富增值,機構可以提高投資收益率、國家可以減輕養老金壓力並降低社會負債率。
從中短期上,一些穩定股市的機制也正在完善。如最開始的國家隊護盤,最近幾個月央行創設的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以及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
兩項貨幣政策工具本質上是央行“定向印鈔”給股市。有點類似於央行經常操作的MLF 一樣,會根據市場的走勢來決定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頻率、數量、利率等。如果股市大幅下跌,那麼SFISF操作的規模可能加大,目的是維護市場穩定。
總之,A股真的變了,這種變體現在真金白銀上,這種變將體現在中長期上,在多種力量推動下,未來A股有望跳出常年3000點左右的迴圈,開啟下一個節奏的行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