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城市人口流動之變|《財經》書摘

《裂城:美國城市的貧窮與繁榮》
[美]艾倫·馬拉赫 著高舒琦 趙牧荑 譯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25年1月
文 | 陸銘
編輯 | 許瑤
中國正在經歷一場經濟和人口空間大變局。從人口流動角度來講,中國人口正在從農村向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流動,並從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有些城市還出現了從外圍向中心城區的集聚。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近年來也正在經歷人口空間格局的變化。之前的幾十年裡,美國的人口持續從東北部、中西部的鐵鏽地帶向西部與南部的陽光帶地區遷移,從城市中心向郊區流動。最近的趨勢則是,一些原先熱門的人口遷入地,如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正在經歷人口的遷出,一些長期衰退的老工業城市,如底特律、匹茲堡、巴爾的摩等,大量人口重新回到中心城區。
但是,在美國老工業城市復興這個主旋律之下,許多表象內部有著鮮明的分化,這也是本書名為“裂城”的原因。在美國的鐵鏽地帶,只有那些規模較大、擁有較好的新型服務業資源(教育和醫療)的老工業城市,可以吸引人口的流入和經濟的復甦;許多規模較小、缺少服務業的老工業城市,則難以扭轉人口收縮和經濟衰退的局面。

美國芝加哥市中心,遊客在千禧公園“雲門”雕塑附近。圖/法新

在城市內部,大量千禧一代的年輕人遷入中心城區,帶動了這個區域的復興,近郊區由於缺少商業和就業機會,則延續著衰退的路徑。這呈現出後工業化時期的特徵。在老工業城市的社會結構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中上產階級愈發富裕,以非裔美國人為主的中下產階級規模擴大且愈發貧窮,而原本屬於社會中堅力量的中產階級群體不斷遭到擠壓、規模不斷縮小。
造成這種“分化”現象的背後,是新的經濟模式與新的社會觀念對人口的流動和消費帶來了巨大影響。在一些美國的老工業城市中,雖然原先的工廠消失了,但是大學和醫療中心不斷擴張,創造了成千上萬的工作崗位,也帶來了為數眾多的消費者。同時,新的年輕人們不再追尋著他們父輩的道路–為了實現所謂的美國夢而結婚生子,並遷往有著更好教育條件的郊區;他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發展和享受,只有市中心才能為他們提供理想的居住和就業環境。
這種“分化”現象其實在中國也同樣存在。根據我們團隊收集的資料顯示,在人口負增長的地區,比如哈爾濱,雖然整個城市人口在負增長,但它的中心城區人口正增長,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集中式收縮”。與此同時,在中國區域協調發展中,原來傳統將中國分成一些板塊,比如東中西、南北,還有長江經濟帶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或經濟帶,其實在每個板塊內部非常明顯地分化成了人口流入地區和人口流出地區。即使在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也是核心地區和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人口正增長,而外圍地區出現人口負增長。
同《裂城》這本書所描述的美國的情況一樣,人口空間分佈的變化背後,實際上是產業結構越來越服務化帶來的就業和消費場景的變化。因為服務業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的交流互動,無論是就業和消費都更集中在大城市和城市的中心城區。
在解決空間與社會不斷“分化”這個問題上,《裂城》這本書針對美國老工業城市的現狀,給出的建議之一是,與其給社會底層人民提供經濟補助並讓他們一直待在貧困的地區,不如想辦法讓他們從貧困的地區遷入中產甚至是中上產階級居住的地區。一些美國的社會實驗指出,獲得遷居機會的社會底層,其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對福利救助的依賴減少了子女的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
因此,作者認為,讓低收入人群移居發達地區應儘快成為美國城市和地區公平戰略的一部分,並提出了“包容性住房”的策略:在中高檔的居住區開發過程中,必須留出一定的空間以供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此外,作者還提出,在人口不斷流出的收縮地區,應該堅定地執行減量發展的政策,拆除空置、廢棄的建築並將其改造為綠地。
這與我有關促進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建設宜居且和諧城市的觀點不謀而合我們團隊長期以來的研究證實:人口從欠發達地區向少數發達地區的集中,其實有利於平抑地區之間的差異。人口從缺乏就業機會的地方適當流出,可以從多個方面帶來地區之間的共同富裕,而且目前中國已經出現這些趨勢:第一,部分人口流動到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可以提升自己的收入;第二,留守的人群可以實現農業、旅遊、自然資源產業規模化和現代化,有利於留守人群的共同富裕;第三.人口流動可以帶來地區之間差距的縮小,即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的差距縮小;第四,人口流入一些發展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併為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提供支撐。
與此同時,人口流入的一些大城市則可能出現較大的收入差距,因此,需要實現包容性增長,為低收入群體(包括外來人口)提供更好的工作機會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保障性住房要儘量靠近中心城區,過多偏遠的保障性住房往往要麼閒置,要麼出現服務從業人群“職住分離”,增加交通擁堵。
人口的流動是人類的天性。每個人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遷移是實現這個願望的有效途徑。從政策應對角度來講,應該順勢而為,從而癒合社會與空間的裂痕,促進人和人之間的共同富裕。裂城》-書裡講述的美國經歷,可以為中國未來的區域和城市發展提供前車之鑑。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為《裂城》序)
責編|王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