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海有夢
近日,行業媒體XR Vision Pro稱:羅永浩創辦的細紅線科技在2024年放棄AR智慧眼鏡類產品研發,繼而轉向為AI智慧硬體和AI大模型的研發。
但2025年年初在AI智慧硬體完成之後,整個硬體團隊已被全部裁撤,只留下20多個軟體工程師負責AI軟體相關產品的研發和打磨,繼續完成軟硬體一體的產品在海外上市和銷售。
訊息傳出後,羅永浩在自己的微博賬號上釋出了細紅線科技2025年春季招聘的多個崗位,包括產品經理和工程師。
這幾年,全球AR產品團隊的日子都不好過。微軟砍掉HoloLens核心團隊、位元組PICO團隊被整體最佳化 、Meta暫停AR眼鏡量產計劃。
全球AR/VR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殘酷的“去泡沫化”。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AR/VR裝置出貨量為731萬臺,同比下降10.3%;2023年全球的出貨量又比上年暴跌23.5%。
– 01 –

作為羅永浩繼錘子科技之後的又一次創業嘗試,細紅線科技公司成立於2022年6月,初期以AR智慧眼鏡為核心業務。羅永浩想做“AR界的蘋果”:在AR時代,搶先做出一個2007年的iPhone+iOS的東西。
同年11月,細紅線科技能拿到50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投後估值約為2億美元(約14.59億元人民幣)。本輪融資由美團龍珠領投,藍馳創投、聯想創投、經緯創投、大疆創新、ATM Capital 等投資機構,以及黎萬強、吳泳銘等科技界知名人士跟投。
細紅線科技在 AR 領域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在一路摸索過程中,其自研 AR 作業系統和硬體遭遇了諸多技術瓶頸。細紅線科技首代原型機由於重量超標、軟體相容性差等問題,無法實現量產。
與此同時,全球 AR/VR 行業因元宇宙泡沫破裂,陷入了資本寒冬,這使得細紅線科技的硬體業務愈發艱難。
2024年,細紅線科技的重心就開始轉向 AI Agent 研發。
今年初,他們推出了海外版 AI 助理 “J1 Assistant”,整合了語音互動與多工管理功能,試圖透過 “軟體 + 定製硬體” 的組合開啟市場。用過的人評價,J1繼承了錘子時代對設計和體驗的追求。
據VRAR星球報道,按照規劃,還有一款JARVIS ONE的AI硬體產品可能會出現。而羅永浩的真正目標,還是透過AIOS系統,來打造一款真正的AI硬體產品。
最近,其官網招聘頁面也更新,新增 AI大模型、演算法工程師等十餘個職位,這進一步釋放出改道 AI 賽道的明確訊號。
此次招聘要求候選人具備大模型微調、檢索增強等能力,透露出深耕AI底層技術的方向。
– 02 –

AR(增強現實)賽道的發展歷程充滿波折,從最初的技術萌芽到如今的行業調整,經歷了多個階段。
AR 技術的火爆始於 2016 年前後。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和硬體效能的提升,AR 技術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其中,標誌性事件包括蘋果推出 ARKit 和谷歌釋出 ARCore,這些平臺大大降低了 AR 開發的門檻,吸引了大量開發者投身其中。
此外,2016 年《Pokémon GO》遊戲在全球爆紅,這款遊戲透過將虛擬寵物疊加到現實世界中,吸引了數億使用者,讓 AR 技術一夜之間成為公眾焦點,極大地提升了 AR 的知名度和市場熱度。
在技術層面,AR 硬體裝置也逐漸從概念走向成熟。2019 年,微軟釋出 HoloLens 2,其先進的互動技術和沉浸式體驗為 AR 裝置樹立了新標杆。
與此同時,在B端市場,AR 技術在教育、醫療、工業和廣告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在教育領域,AR 技術透過虛擬實驗和直觀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在醫療領域,AR 被用於手術輔助和醫學培訓,顯著提升了手術精準度。
投資市場方面,早年間的“大手筆”當屬阿里巴巴2016年領投的Magic Leap。
這家美國AR公司當時一舉拿下7.935億美元C輪融資,估值飆到45億美元。雖然Magic Leap在當時雖未推出商用產品,但阿里看中的是其“虛實結合”的沉浸式技術潛力,甚至讓蔡崇信親自入駐董事會。
到了2019 年 AR 裝置出貨量達到高峰,全球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
然而,這種繁榮的局面很快退潮。2023 年,全球AR / VR頭顯的出貨量同比下降23.5%。市場需求逐漸疲軟,AR 行業開始進入寒冬期。2024年全球AR/VR裝置出貨量相比2021年下降了約 45.8%。
– 03 –

技術瓶頸、資本逐利與生態缺失等因素,讓AR賽道佈滿荊棘。
首先,AR 硬體面臨的“門檻”遠超想象。
以蘋果 Vision Pro 為例,其高達 29999 元的定價以及笨重的設計,讓消費者望而卻步,這也暴露出光波導、MicroLED 等核心技術在成熟度方面的不足。從市場表現來看,AR 裝置陷入了 “叫好不叫座” 的尷尬局面。
主流裝置重量普遍在 300克左右,相當於在鼻樑上架著一罐可樂,超過 60% 的使用者因此放棄長期使用。
另外,續航焦慮也是一大問題,Meta Quest 3 的 2.2 小時續航在工業場景中幾乎無法滿足需求,而 PICO 4 僅硬體成本就高達 2500 元,使得 “燒錢換市場” 的網際網路邏輯在硬體賽道難以施行。
其次,供應鏈也是重要短板之一。
國內廠商閃極科技曾計劃年產 50 萬臺,但由於供應商不敢擴產,最終計劃流產,形成了 “產能不足 — 廠商觀望 — 供應鏈停滯” 的惡性迴圈。這些問題都嚴重製約了 AR 行業的發展。
生成式 AI 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讓 AR 的風頭被搶走,而這背後反映的更多是技術趨勢和資本風向的轉變。
2023 年前後,以 ChatGPT、Sora 為代表的生成式 AI 突然崛起,其快速落地的商業價值和直觀的互動體驗迅速吸引了全球科技巨頭的關注。
相比之下,AR 雖然技術潛力巨大,但長期受限於硬體成本高、應用場景碎片化等問題。Meta 的 VR 部門裁員、微軟砍掉混合現實團隊,這些都反映出資本對 AR 的耐心逐漸減退。
從資料來看,AR/VR 市場在生成式 AI 爆發前就已顯露疲態,2022 年全球 AR/VR 頭顯出貨量同比下滑 20.9%。
而AR 的增長主要依賴企業級市場(如工業維修、醫療培訓)的緩慢滲透,而消費級 AR 的 “增強現實” 體驗仍停留在觀影、導航等基礎功能,缺乏顛覆性創新。
反觀生成式 AI,僅 OpenAI 的 Sora 模型就能透過文生影片直接賦能影視、廣告等行業,這種 “即插即用” 的高效率讓 AR 的硬體重投入模式顯得落後。
IDC 預測,2025 年隨著蘋果 Vision Pro 2、Meta Quest 4 等新品上市,AR/VR 市場將反彈 87%。
但這一復甦的前提是硬體必須突破效能瓶頸(如 8K 顯示、眩暈控制),同時生成式 AI 也可能反向賦能 AR,比如透過多模態 AI 提升 AR 的內容生成和互動體驗。
可以說,AR 和生成式 AI 的競爭本質是 “入口之爭”,一個搶佔物理世界的互動介面,一個重構數字世界的生產力工具,而當下資本顯然更願意為後者投資。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圖片源自微信。
鉛筆道近期推出了一款爆炸產品——媒體VIP會員,核心亮點是:以一頓午餐的價錢,聘鉛筆道為你的年度媒體顧問,1年6次專屬顧問時間,做你媒體圈的貼身朋友。詳情可以檢視連結



歡|迎|聯|系
想獲得調研,請聯絡:pencil-news
想商務合作,請聯絡:renguozhou2019
想加入創業社群,請聯絡:Pencil-news
想進行市場合作,請聯絡:Pencil-news
文章轉載,請聯絡:Pencil-news

推|薦|閱|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