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穿戴融資降溫背?AI大模型正在重寫行業遊戲規則丨熱門賽道

行業定義
智慧穿戴(Smart Wearables)是指透過整合感測器、無線通訊、人工智慧等技術,將計算裝置嵌入日常穿戴物品(如手錶、手環、眼鏡、耳機、服裝等),實現健康監測、運動追蹤、資訊互動及環境感知等功能的電子裝置。其核心在於即時資料採集與分析,結合雲端或邊緣計算,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服務。
近日,《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出臺。強調要深化人工智慧賦能應用,鼓勵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組織推廣人工智慧技術場景化應用,重點培育協同設計、智慧生產、線上檢測、預防性維護、智慧營銷等生產端場景和智慧家居、智慧穿戴、智慧騎行、智慧養老等消費端場景。《實施方案》還圍繞發展目標,部署實施了新一代資訊科技賦能、新模式新業態創新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支撐4大行動,並細化為15項具體措施,對家電、傢俱、五金製品、電動腳踏車等細分領域加強分類指導。標誌著我國智慧穿戴產業正駛入發展快車道。
智慧穿戴裝置按功能和形態可大致分為幾類,包括腕戴類、頭戴類、眼鏡類、服飾類、鞋類及貼片類等,每一類產品根據使用場景與技術側重點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發展路徑。腕戴類裝置,如智慧手錶與手環,是目前最為成熟和普及的形態,廣泛應用於健康監測、運動記錄和日常資訊管理。頭戴裝置則多融合音訊、語音互動和虛擬現實技術,適用於娛樂、通訊或特定工業應用。智慧眼鏡則在AR/VR領域中扮演關鍵角色,逐漸向遠端協作、導航、視覺增強等方向拓展。而智慧服飾與鞋類裝置則透過嵌入式感測器捕捉肢體動作、壓力分佈等生物力學資訊,多用於運動訓練、姿態矯正和康復監測。貼片類裝置強調與皮膚的貼合性,適用於心電監測、體溫連續測量等更精細的生理引數獲取,未來在醫療領域有廣闊前景。
從技術路線來看,智慧穿戴的發展主要依賴四大核心技術路徑的演進。其一是多維感測與整合技術,透過微型化、高靈敏度的感測器陣列實現對心率、血氧、體溫、睡眠等多種生理和行為引數的持續監測,並朝向更復雜指標如血壓、血糖和呼吸質量擴充套件;其二是低功耗計算與邊緣處理技術,透過高效晶片和本地AI演算法實現資料在終端的快速處理與即時反饋,減少對雲端依賴;其三是無線通訊與互聯技術,涵蓋藍牙、Wi-Fi、5G、超寬頻等協議,確保裝置間與系統平臺之間的資料流動與遠端協同;其四是柔性電子與人體工學設計,強調材料的可彎曲性、生物相容性和穿戴舒適性,是提升使用者接受度和佩戴持續性的關鍵。
在不同應用場景中,這些分類與技術路線相互融合演化。例如,在健康醫療領域,技術正從日常資料採集向疾病預警與輔助診斷推進;在運動領域,則結合AI訓練指導與個性化體能管理;在AR/VR方向,重點在於人機互動與沉浸式體驗的重構。可以預見,未來智慧穿戴的分類將更加多元,技術路線也將向更智慧化、微型化、平臺化的方向不斷深化。隨著全球風光發電佔比提升和電力系統靈活性需求激增,儲能變流器市場迎來爆發。據GGII資料,2023年全球儲能PCS出貨量超150GW,中國佔比超60%;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技術迭代上,光儲一體化、高壓級聯、構網型(Grid-Forming)等創新方案正成為行業焦點,推動PCS從單一逆變功能向“智慧電網調節器”升級。
智慧穿戴產業鏈涵蓋了從核心原材料與關鍵技術,到整機制造與系統整合,再到終端應用與服務的完整流程,構成了一個高度協同、技術密集的產業生態。在上游環節,主要由感測器、晶片、通訊模組、電池及柔性材料等關鍵元器件供應商組成。這些原材料和技術為智慧穿戴裝置提供了感知、計算、連線與續航等核心能力,是整條產業鏈的技術基礎。
中游則集中在整機制造與系統研發環節,涵蓋了裝置設計、硬體整合、作業系統開發以及AI演算法的嵌入。各大廠商透過整合上游資源,結合工業設計、軟體系統與人機互動介面,開發出面向不同人群的智慧手錶、手環、眼鏡、服飾等產品。這一階段不僅要求技術整合能力強,還需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與產品創新能力,是連線技術與使用者需求的關鍵樞紐。
下游則面向應用端,涵蓋產品的銷售渠道、行業落地方案以及基於資料的增值服務。隨著穿戴裝置在醫療健康、運動健身、工業安全等領域的深入應用,越來越多廠商不僅銷售硬體本身,也開始提供配套的軟體訂閱、健康報告分析、雲端資料管理等服務。終端使用者透過這些服務獲得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和行為指導,反過來也為廠商積累資料資產,推動產品持續最佳化。
整體來看,智慧穿戴產業鏈呈現出“硬體驅動+資料賦能+服務延伸”的發展格局。
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柔性電子和低功耗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智慧穿戴將進一步向醫療級監測、高度個性化服務和智慧互聯平臺方向演進,成為數字健康與智慧生活的重要入口。
睿獸分析整理近年來智慧穿戴相關公司的融資情況, 2020至2024年智慧穿戴賽道的融資事件呈高點後持續下滑的趨勢。2021年融資事件數量達到峰值35起,融資金額也為五年內最高,之後連續三年回落,至2024年剩11起。整體來看,該賽道在2021年前後受到資本青睞,或隨著市場飽和和技術瓶頸顯現,融資熱度出現減退,行業逐漸進入調整期。
相關企業
至格科技
北京至格科技有限公司於2019年7月成立,專注於AR衍射光波導和微納光學領域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採用IDM模式,自主掌握“光柵設計、光柵母版加工、奈米壓印生產”三大核心技術,擁有功能完備的光柵母版加工中心和全自動衍射光波導批次生產線,致力於AR衍射光波導及微納光學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應用。
該公司由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光柵與測量實驗室孵化,匯聚了一批包括長江學者、國家傑青、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清華博士以及前上市公司高管在內的頂尖人才,形成了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團隊背景。
至格科技一直深耕衍射光波導技術,採用IDM模式,已構建從光柵設計、光柵母版加工到奈米壓印規模化量產的全鏈條技術壁壘。在光柵設計方面,公司自研衍射光波導模擬設計算法和軟體,對波導的深層次光學問題進行精確模擬和最佳化,實現設計自由度和計算速度的大幅提升。
在生產方面,公司建成業內首條衍射光波導全自動批次生產線,在行業率先實現8寸/12寸全棧全自動化生產,月產能可達10萬片,並且已經實現單月2萬片的量產出貨,產能和出貨量均為行業領先。至格科技作為最為知名的AR衍射光波導廠商之一,已經服務多家消費電子和網際網路大廠以及AR眼鏡獨角獸公司。
2025年3月,至格科技完成B輪億元級融資,投資方為南投集團,資金主要用於產能擴充和產品研發迭代。2023年7月,其宣佈完成億元級Pre-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泰紫金領投,領源科創、萬盛基業以及老股東方廣資本跟投。該輪資金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迭代、量產能力提升以及微納光學領域的業務多元化佈局。
Rokid
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年3月,是一家專注於人機互動技術的產品平臺公司,目前致力於AR眼鏡等軟硬體產品的研發及以YodaOS作業系統為載體的生態構建。公司透過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光學顯示、晶片平臺、硬體設計等多領域研究,將前沿的Al和AR技術與行業應用相結合,為不同垂直領域的客戶提供全棧式解決方案。
Rokid最初推出的產品並非AR眼鏡,而是陪伴機器人和智慧音箱。根據其官網資訊,目前Rokid專注於AR眼鏡相關的軟硬體研發,並以自主研發的YodaOS作業系統為基礎,構建完整的產品生態體系。
公司表示,其技術佈局覆蓋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光學顯示、晶片平臺及硬體設計等多個領域,致力於將先進的人工智慧與增強現實技術相融合,面向各類行業場景提供端到端的整體解決方案。
目前,Rokid已推出多個智慧眼鏡系列產品,包括Glass系列、Vision系列,以及Air和Max等型號。2022年10月,Rokid釋出了被稱為“元宇宙新物種”的Rokid Station;2023年8月,又推出了面向消費市場的OST(光學透視)個人空間計算平臺——Rokid AR Studio。
2024年9月訊息,Rokid完成億元人民幣C5輪融資,投資方為江夏科投投資集團。同年早前1月,其完成近5億人民幣的C4輪融資,投資方為合肥鑫城。

雷鳥創新
雷鳥創新技術(深圳)有限公司於2021年12月成立,致力於打造全球頂級消費級AR生態,為使用者提供高品質AR產品,在光學、顯示、演算法及整機方面,均有多年技術積累與沉澱。其已經發布的產品包括:消費級AR眼鏡雷鳥Air、雷鳥Air 1S(採用Birthbath方案)、雷鳥X2(光波導方案)。
在MicroLED與光波導技術領域,雷鳥創新持續領跑行業。繼2023年成功推出並量產全球首款雙目全綵MicroLED光波導AR眼鏡雷鳥X2後,該公司在光引擎設計與量產工藝上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全綵MicroLED光引擎體積較前代縮減近50%,同時光機量產良率提升至95%。此外,透過最佳化波導結構、改進生產工藝並升級核心演算法,雷鳥X3 AR眼鏡整機重量降至約60g,續航能力提升近50%,入眼顯示亮度更是翻倍增長。
在軟體生態方面,雷鳥創新構建了完整的AI+AR體系,正式釋出行業首個AR眼鏡作業系統——**RayNeo AI OS**,為使用者提供高效、多模態的智慧互動體驗,涵蓋智慧助理、AI翻譯、影像識別等豐富應用場景。同時,公司推出**AI Studio低程式碼開發平臺**和**AI Store共創社群**,賦能開發者快速構建創新應用,加速AR行業“殺手級應用”的孵化與落地,推動AR生態多元化發展。
2024年9月,其宣佈完成B+和B++輪融資,由南投集團、南湖金服、惠開正合與惠山科創等機構聯合投資。至此,雷鳥創新在近半年總融資額已超過5億元。融資資金主要用於AI+AR技術研發、AR產研製造基地擴建,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公司在消費級AR眼鏡市場的領先地位,加速產品的普及與技術革新。根據工商變更,2025年3月,博華資本對其進行了投資。

熱點訊息
2025年4月,能像普通眼鏡一樣佩戴!創維釋出了僅重34.7克的新款AI眼鏡
4月9日訊息,當科技圈還在為頭顯的重量爭論不休時,創維XR卻悄悄把未來裝進了一副眼鏡裡。這款僅重34.7克的全場景AI智慧眼鏡,以開放式AI架構及24小時續航能力,打破了智慧眼鏡行業長期存在的笨重、續航時長短和功能單一的問題,這也是行業首次將專業級AI互動濃縮於普通眼鏡之中。
2025年3月,蘋果公司正在為Apple Watch開發無創血糖監測技術
3月30日彭博社爆料,蘋果大改其健康 App,意欲開發一個全新的“AI 醫生”。據悉,該計劃為代號 Project Mulberry,現階段包含AI健康教練、食物追蹤、鍛鍊分析、教育內容四大模組,嘗試利用iPhone作為媒介,向用戶提供一個演算法構成的虛擬醫生。
2025年3月,全球首款電池供電的可穿戴經顱磁刺激裝置研發成功
據中國科學報,近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腦網路組與腦機介面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宣佈,成功研發出一款革命性的電池供電可穿戴重複經顱磁刺激裝置(rTMS),重量小於3公斤,其效能與商用大型裝置相當,為rTMS技術在家庭、社群及自由行動中的全場景應用提供了更多可能。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2025年1月,谷歌攜手Fitbit,為智慧穿戴裝置引入個人健康大語言模型
近日,谷歌與Fitbit攜手合作,共同致力於為智慧穿戴裝置引入個人健康大語言模型,旨在進一步提升谷歌Pixel與Fitbit智慧手錶手環的健康追蹤功能。官方透露,這款即將引入谷歌Pixel與Fitbit智慧手錶手環的個人健康大語言模型,將基於Gemini模型進行構建,並經過高質量研究案例資料的微調。
2025年1月, Meta x雷朋智慧眼鏡全球銷量突破100萬副
2025年1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扎克伯格透露Meta公司和雷朋合作推出的智慧眼鏡銷量已突破100萬副,並計劃在今年將銷量提升至200萬副,後續進一步提升到500萬副。這是該公司首次披露該產品的銷售資料。Meta與雷朋合作的智慧眼鏡計劃在未來幾年釋出新版本。
更多賽道資訊
登入睿獸分析檢視👇

關注睿獸分析影片號
擁抱AI新時代👇
解鎖睿獸分析個人年度會員
捕捉最新行業動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