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水電站
李光滿撰文
前不久,朋友邀我去參觀湖北電力博物館,頗多感慨。瀏覽湖北百年電力史,讓我想起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啟的華中電網歷史,而我也正是這部華中電網歷史的全過程參與者和記錄者,甚至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謳歌者。

2008年冰災現場
2008年我在郴州採訪電力職工抗冰搶險的事蹟後寫的長篇報告文學中有這麼一段話:“當一場歷史罕見的冰雪災害突然降臨中國大地的時候,一支無私無畏、不怕犧牲的英雄之師,在人們期待的目光中,演繹了一部和平年代的英雄史詩,吟湧出一部蕩氣迴腸的英雄讚歌。他們以血肉之軀將一個即將崩潰的電網撐起,他們以生命與鮮血為代價,在冰天雪地中向沉浸於溫馨團圓中的廣大群眾送去光明、溫暖與祝福。”2008年的抗冰搶險將電力英雄的群體形象第一次展現在廣大群眾的視野中。
建國七十五年來,電力職工所創造的一個個奇蹟,所迸發的一次次激情,所展現的一個個動人瞬間,都讓我們震驚。七十五年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生了翻開覆地的變化,而其先行者則是電力工業的迅猛發展,電力工業的迅猛發展為開啟新中國七十五年的輝煌畫卷,為推進改革開放的復興大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背後是一代又一代電力職工的默默奉獻,是一個又一個電力英雄的無私無畏。

作者在黃河上游龍羊峽水電站拍攝
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大型文獻記錄片《百年電力》透過中國電力工業發展過程中一些重大事件的當事人和見證者來講述當年經歷,記錄了許多催人淚下的感人瞬間。龍羊峽山頭上的那一座座墳塋,為修建這座地質和氣候條件極端惡劣的水電站,許多電力建設者犧牲後長眠於此。多少年過去了,當年的戰友沒有忘記他們在一起生活和戰鬥的日子,當他們回到那高高山坡上的一排排墓碑前的時候,依然痛哭失聲,那段永遠鐫刻在記憶中的歲月伴隨著他們在長江黃河上修建了一座座歷史豐碑,等他們老了,留給他們的,依然是那些不老的歲月和戰友的情誼,而我們看著看著,眼眶裡也會貯滿了淚水。
當帶電作業的首創者鄭代雨拿出他珍藏多年的那套當年進行帶電作業的衣服和工具,我們能夠感受到這位已經八十多歲的老人當年叱吒風雲的青春年華是何等的耀眼。當數十年前的那些帶電女子作業班的成員重新聚在一起,唱起那首曾經讓她們無比自豪的歌曲,從紀錄片中重看她們當年工作與生活的情景時,她們彷彿在歷史的長河中尋回了一段金燦燦的生命,那份喜悅,那份驕傲,那段激情燃燒、充滿榮耀與自豪的歲月讓她們一生都充滿了成就感與滿足感。新中國高速發展的電力工業成就了鄭代雨、女子帶電作業班的姑娘們以及無數電力職工的價值,有了那段創造歷史的經歷,有了那段實現夢想的經歷,他們的人生便與共和國一樣無限光榮。這就是電力職工七十五年的追求與夢想,這就是電力英雄七十五年的激情與自豪。

葛洲壩大江電廠上游圍堰沖水前
我大學畢業後分配到葛洲壩電廠工作,親眼目睹了中國電力建設者建設葛洲壩電站、建設三峽電站,開發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將中國水電工程推向世界水電技術之巔的英雄壯舉。我在採訪湖北省輸變電公司職工四十年前建設我國第一條500千伏輸電工程平武工程時的一個個場面時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我在報告文學《大荒無字碑》中寫道:“電建工一年四季生活在荒嶺之上,大澤之中,像一個四處遷徙的原始部落,大自然是他們的敵人,莽莽荒原的冷寂,遠離塵世的孤獨,毒蛇害蟲的侵擾,炎炎烈日的烤炙,寒流凍雨的浸澆,使他們沒有詩人的雅興,墨客的情懷,他們有的只是大自然賦予的一種豪爽的氣概,一種憨厚的神態,一種頑強的性格,一種生存的自信,他們在博大的荒原上恢復了我們民族的彪悍精神。他們常常一走就是一年半載,家中的蒼蒼白髮、紅顏嬌妻、襁褓中的兒女都無法兼顧,一旦他們踏進大荒,一切的天倫之樂都會成為一種夢,一種憧憬,一種追求,他們失去的一切都沒有時間去彌補,沒有機會去重度,失去的就永遠失去了,弱冠中的二十年華,而立的三十初度,統統都交給了荒原,交給了為光明而樹起的無字碑。”

作者在2008年汶川地震災區拍攝
我曾深入大山深處採訪戶戶通電後,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的山民拉亮電燈的那一刻,他們的眼中所迸出的激動的淚花,寫出了《關注老區人民》的長篇通訊;我曾在郴州抗冰救災的冰雪線上採訪,看到電力職工慷慨赴死的感人瞬間,寫出長篇報告文學《英雄長歌》和《抗冰勇士》;“512”汶川地震發生後我第一時間赴地區災區採訪,看到電力職工冒著生命危險組織生命大營救的壯舉,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強震中的生命大營救》;我曾赴四川大涼山深處採訪一心為藏族同胞用好電的基層供電所所長牟楊,寫出了報告文學《大涼山的“藏紅花”》;也曾赴1000千伏特高壓輸電工程執行維護現場採訪,感受到新一代電力職工勇攀世界電力技術高峰的精神風貌,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帶著弧光翱翔的雄鷹》,獲得全國電力文學大賽特別獎;我曾採訪華中電網排程中心工程師柳煥章,走進這位一生痴迷於電力科技創新與突破、其成果獲得全國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全國勞動模範的內心,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神秘的半波長》,獲得全國電力文學大賽特別獎。

國家電網西電東送工程
作為華中電網公司的一名新聞工作者和新聞部門及華中電力報的負責人,是華中電力事業的重要見證者、參與者、記錄者、謳歌者,為華中電力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作出了我微薄的努力。我曾寫出5萬餘字關於電力改革與發展的長篇系列文章《我們,高舉電力改革的旗幟》,在全國電力系統產生重大影響。為了華中電網公司和華中分部的未來,我寫出了一系列深度文章在網際網路上發表,對中國電網的健康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華中電力報停刊時,我撰寫了兩萬字的長篇回顧文章《桑榆滿地 落霞滿天——寫了華中電力報最後一期出報之際》,我在文章中寫道,“華中電力報,十七年的崢嶸歲月,她記錄著華中電力改革與發展的歷史,記錄著華中電力職工風雲際會的足跡,記錄著華中電力新聞工作者追尋新聞理想的人生,記錄著華中電力作家攝影家的心靈印跡。那一頁頁新聞紙從此將變成一片片落入塵土的紅葉,點點記憶將順著乾枯的血脈滲入大地,化作永恆。當華中電力報在桑榆滿地、落霞滿天的傍晚走向歸宿地的時候,我們會想起些什麼?”許多人讀了這篇文章後,淚流滿面。

三峽左岸電站
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伴隨著中國社會的滄桑鉅變,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騰飛,中國電力勃發而起,從弱到強,成為世界電力工業中的強者。此時此刻,一代又一代電力職工鬢髮斑白,垂垂老矣,而一代又一代電力青年又踏上征程,開始電力發展的新長征。老者依然懷著當年的豪情,青年懷抱著更加強烈的自信。
新中國七十五年的變遷中,有電力職工的苦樂,有電力英雄的悲歡,當我們再一次吟唱起英雄長歌時,我們彷彿又走進了大風起兮的戰場。
大風起兮雲飛揚,英雄長歌兮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