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是變革的一年。
在世界舞臺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凡爾賽條約》簽署。
在美國,戰時膨脹的產能遇上驟然減少的需求,使得消費主義與大罷工交織在一起,人心躁動。

1913年的紐約街頭
面對浮躁不安的社會人心,1919年夏天,一個叫Charles Ponzi的義大利裔美國人動起了歪心思。
Ponzi原本在波士頓一家公司做翻譯,後來無意間發現了關於“國際回郵券”的業務,一心渴望暴富的他便辭去翻譯工作,開始倒賣“國際回郵券”。
所謂的“國際回郵券”牽扯到郵政、美元兌換等複雜手續,一般人很難搞清楚, Ponzi認為是個機會,但無奈沒有銀行願意借錢給他去“投機倒把”。
於是Ponzi就透過私人渠道募款,他成立了一家空殼公司,以公司的名義向投資人許諾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當時銀行的存款利率僅5%。
最初人們將信將疑,但很快便有膽大者願意一試,不出所料,三個月後他們如約拿到了高額投資回報。
這一勁爆訊息立刻傳播開來,接下來的一年裡,有約四萬名波士頓市民成為Ponzi公司的投資者,包括大量懷揣發財夢想的窮人。
Ponzi總共募集到了1500萬美元,他被追捧者們譽為與哥倫布、馬可尼(無線電發明者)齊名的最偉大的三個義大利人之一,因為他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發現了錢”。
故事的結局想必大家都知道了,Ponzi並沒有“發現錢”的本事,這一模式在今天看來不過是十分拙劣的金融詐騙手法。
簡而言之,他先是利用高額回報吸引投資者,繼而用後期投資者的資金向早期投資者支付利息。
為了支付投資者的高額回報,整套模式必須不斷地發展下線,透過利誘、勸說、親情、人脈等方式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從而形成“金字塔”式的投資者結構——最終往往只有塔尖的少數人士能夠謀利。
這便是大家熟悉的“龐氏騙局”。

Charles Ponzi,攝於1920年前後。
後來的一百多年裡,“龐氏騙局”原始模式漸漸被人們認清真相,但各種變換花樣仍層出不窮,比如傳銷。
直銷和傳銷的根本區別在哪裡呢?
前者主要靠賣東西賺錢,所謂直銷不過是一種商業模式。
以當下各種新能源汽車為例,從特斯拉開始,大部分造車新勢力均採用全直營銷售模式,少量採用直銷+經銷商混合經營模式。
與之相較,傳銷不靠賣東西賺錢,它賣的貨只是個“載體”,主要靠發展下線賺錢。
傳銷的“載體”(如某種商品)一般得很小眾、功能很玄乎,讓人摸不著頭腦,找不到市場對標物,正如龐氏騙局裡的“國際回郵券”那樣。

1935年紐約街頭的社會主義活動。
回顧歷史,當經濟形勢不明朗、大家感到焦慮的時候,一些灰色地帶的“類龐氏模式”便會紛紛出現。
過去兩年做什麼最賺錢呢?
回答曰:做教別人賺錢的生意最賺錢——不管你有沒有賺到錢,反正教你賺錢的人賺到錢了。
我們經常能在各種平臺上看到“賣課”“賣圈子”“賣VIP會員”等方式。
其中一些是帶有專業諮詢性質,比如XX是一位房產領域的專家,粉絲在購房等重大投資之前為了避坑或尋求更高收益,願意付費向其諮詢。
但也有一部分帶有龐氏色彩,比如:教炒股、教投資、教理財、教做AI、教做自媒體。
對於這部分業務來說,它的收入分為兩部分:其一透過所教授渠道(如炒股、投資、理財)正常賺到的錢,其二則是從學員那裡賺到的錢。
假如後者遠大於前者時,就必須引起警惕了。
實際上,很多大V確實擁有過輝煌的賺錢履歷,但當他們把賺錢竅門公佈的那一刻,往往意味著這條路徑已走到夕陽時分。
此時憑藉昔日聲望儘可能凝聚起一批粉絲,再教粉絲們如何賺錢,相當於把“一段成功履歷”進行了“二次變現”。
現階段知識付費作為新興賽道,與“割韭菜”之間原本就有很大的模糊空間。
以2024年上半年引起熱議、被央視財經點名後遭各大平臺封殺的李一舟為例,他的人工智慧課很難被定性為詐騙,因為實實在在銷售了虛擬商品,只能說有“割韭菜”太過分之嫌疑。
由於賽道暴利、競爭激烈,相關領域通常存在“大熱必死”的邏輯,假如李一舟沒有那麼火,可能也就矇混過關了。
2024年底,細心的網友發現李一舟在影片號低調復出,主攻“一對一付費諮詢”,與上半年瘋狂投廣告、霸屏社交媒體相比,顯得低調了許多。

《行路難》一篇中提到過學子們中學和大學教育階段遇到的難題,最近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認為過度投資孩子教育也帶有某種意義上的龐氏色彩。
那批突破層層考驗、順利進入大學的孩子在完成篩選後驀然發現,自己前面十幾年頭懸梁錐刺股學得的知識對於求職並沒有多大用處,到頭來很多人選擇回爐加入教培行業,或者乾脆應聘老師。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由2012年的22.9萬人次躍升至2023年的1265萬人次,增長幅度遙遙領先於公務員報考。
隨著越來越多的名校畢業生應聘中小學老師,有人調侃道:原來考上名校的目的就是為了回頭應聘中學老師,然後繼續教大家考名校……

重點學校老師現在是非常搶手的崗位,引無數名校學子競折腰。
事非經過不知難。
很多時候,人們並非沒有意識到風險,也並非不知道可能被割韭菜,但仍願意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搏一搏,因為實在別無他法。
從這個意義上講,破解龐氏迷局最好的辦法是做大蛋糕,不斷放開/拓展新賽道,讓社會處處充滿真正的機會,正所謂“發展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