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955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
5年時間過去,申揚帆還記得第一批認領大棚的農戶餘志明。餘志明加入食用菌種植後,年收入由之前的四五千元提升至四萬餘元,還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用來運食用菌,給家裡添了新的家電。“他跟我說想認領多幾個大棚,把外面務工的子女叫回來一起種蘑菇。”
文|宋亦
“我們當時來到臺江縣,開著車滿山跑了一星期,把整個縣跑遍了,就想找到最適合種灰樹花的地方。”萬隆農業科技負責人吳斯敏回憶起2016年剛來到貴州時,準備在山裡種灰樹花。
臺江,地處苗嶺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稱。八年前,吳斯敏把灰樹花帶到臺江。位於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深圳的中國平安,也在7年前來到此處,用綜合金融活水精準灌溉,守護菌菇生長,合力把它種成“致富菇”。
2024年1月,正值小寒節氣,筆者來到了山巒綿延的臺江。雷公山霧氣氤氳。一個個菌菇大棚散落在雷公山山腳,把雷公山圍了起來,印證著萬隆已經是貴州黔東南的頭部食用菌企業。

雷公山腳下的生產車間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在平安幫扶下,吳斯敏在雷公山腳的食用菌棚從4個擴大到48個。他也受到平安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感召,接過幫扶接力棒,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助力共同富裕。
7年前初見:一次平安式創新
灰樹花,不是花,而是食、藥兼用蕈菌,又常被稱作“舞菇”。成熟可採摘時狀若珊瑚,以其鮮嫩爽脆的口感,兼具藥用價值而深受食客喜愛。在夏秋兩季間,人們常發現其野生於栗樹周圍。

囤放菌棒的車間
吳斯敏出生的地方,是浙江當地有名的人工種植食用菌產地,多年來向全國乃至海外輸送大量食用菌。吳斯敏從小看著父輩種菌菇,在年輕時去上了專業的菌菇種植課,希望把這項事業穩當且專業地承接下來。
但他並沒有就在家鄉一直種下去。在產業鏈成熟的菌菇之鄉生活了快半輩子,種菇種得還算順利的他,在2016年離開家鄉,去到人生地不熟甚至語言不通的臺江縣。臺江位於黔東南州中部,在當時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有93個貧困村,貧困人口超5.8萬人。
“其實早幾年和家人來黃果樹瀑布玩,就覺得這裡適合種灰樹花。灰樹花能賣上價但也非常挑環境。當時覺得這裡適合,但沒有機會。”直到2016年,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的背景下,吳斯敏決定試試,他和哥哥開著車把臺江縣的山全都逛了一遍,只為找到重新開始種菇的地方。最終吳斯敏因為雷公山山腳旁有一處水質極佳的水源而定下地方,“水質很重要,決定著灰樹花的生長和口感。”

雷公山腳下長出的香菇
地方選好了,但困難在於如何把生產搞起來。“來了發現,要把種植大棚和整個生產線建起來,自己的錢肯定是不夠的。但又沒有固定資產和營業現金流做擔保,銀行沒法貸款。”吳斯敏回憶。
當他面臨錢即將花完,事業陷入困境,摸不到前進方向而舉步維艱時,平安產險的到來,讓他看到希望的曙光。在企業紛紛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當時,平安產險正在初步探索利用保險建立造血式扶貧模式。
“在黔東南州州委州政府的溝通推薦以及總部多方調研情況下,最終選擇了臺江縣作為平安產業幫扶第一站。當時的貴州黔東南州是貴州貧困發生率最高地方之一。臺江縣是少數民族居多的縣,其中苗族人口占97%以上。前期調研發現,這個縣沒有一個成規模的工業企業。農戶大多是零散種玉米、水稻等,勉強維持溫飽。”平安產險黔東南中支副總經理申揚帆作為當時參與其中的重要成員向筆者回憶。
要“造血”,就需要有產業,有模式。2017年,臺江縣政府選擇了食用菌作為縣內發展的主導產業。“那一年,我們也在探索如何發揮保險優勢撬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打造‘造血式’幫扶模式,而不是捐一次款或者做一次公益活動的‘輸血式’幫扶。於是在多次調研中設計了覆蓋產前、產中、產後的全流程幫扶的臺江模式。”
當年9月,平安產險與貴州省在深圳簽署了《保險助推脫貧攻堅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選定了以食用菌產業作為扶貧重點專案。10月,政府推薦了萬隆農業科技作為試點企業。
平安產險依託保證保險,消除了銀行貸款顧慮,撬動提供550萬元的免擔保的幫扶資金,幫助吳斯敏解決了啟動資金問題。同時,平安產險還提供貸款貼息,進一步緩解企業壓力。得到免息免擔保的資金支援後,吳斯敏的一座座灰樹花大棚建在了雷公山腳下。菌棒從消毒到裝袋,從接種到培育,從生長到保鮮再到烘乾的全生產車間,也建起來了。
終於吳斯敏的種菇夢在2017年落了地,完成了首次投產和收穫,“如果沒有平安幫扶,我們不會有這個規模,廠房也不會這麼多,帶動貧困戶也沒有這麼多。”
7年守候灰樹花:從扶貧到振興
幫扶的接力棒從平安遞向吳斯敏。在吳斯敏種菇夢走進現實的同時,他也帶動周邊一批農戶實現脫貧、增收。
根據計劃,建好大棚後,由吳斯敏企業提供菌包和技術指導,並提供保底回收;由平安產險捐贈菌菇種植險、人身意外險等,為菌菇種植保駕護航。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不用出錢,先免費領取菌包,做好種植管理,主要是澆水、採菇等工作,就可以賺取收入,全程無風險、無負擔。
但是,大棚和菌包都準備好了,卻沒有村民願意認領大棚。申揚帆說,“菌菇種植是一個新鮮事物,村民不瞭解,擔心有風險,都在觀望。”
於是,申揚帆不斷跑到周圍村子,組織村民介紹臺江幫扶模式,慢慢打消一些村民顧慮。“第一批農戶就幾個人,每個人分到1-2個大棚,每個棚約4800個菌包,3-6個月就可以出菇採菇。”申揚帆介紹。

2018年,申揚帆向村民介紹臺江幫扶模式,動員村民認領大棚
2018年,第一批村民就收到錢。“企業保底回收菌菇,但如果根據分級是一級菇,回收價會更高。第一批認領大棚的村民人均增加收入1萬多。”申揚帆表示。
5年時間過去,申揚帆還記得第一批認領大棚的農戶餘志明。餘志明加入食用菌種植後,年收入由之前的四五千元提升至四萬餘元,還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用來運食用菌,給家裡添了新的家電。“他跟我說想認領多幾個大棚,把外面務工的子女叫回來一起種蘑菇。”
除了種菇的收入,幫扶的龍頭企業還帶來其他三個維度的增收:一是土地流轉收入,吳斯敏每年向地塊對應村民支付每畝地1500元的流轉費用;二是靈活務工收入,每位工人每天約100元;三是分紅收入,吳斯敏每年把利潤的30%拿出來分紅,分給脫貧邊緣戶。
難題一一解決,灰樹花種下去,長出來,產量不斷提升。銷路卻成了新的難關。
“2019年底,菌菇都積壓在倉庫了,賣不出去。”技術出身的他,不懂現代化電商的銷售之道,不懂如何做品牌、如何做營銷,“感覺要被打趴下了”。
平安再次伸出援手,開展協銷助農,透過工會採購、上線平安好車主、壹錢包等客戶平臺,讓灰樹花直接連結到千家萬戶的餐桌。
現在,吳斯敏種的灰樹花,一半銷量透過平安各個渠道銷售,“幫我們打開了銷路,還教我們怎麼做直播,開啟品牌知名度。甚至因為平安的線上渠道曝光,今年有一家公司來找我們談新的供應合作。我們也正在研究,接下來增加更多食用菌產品”。

吳斯敏的菌菇產品集錦
多年來,吳斯敏的企業累計帶動農戶超600戶、2600個村民,增收超400萬元。
2020年,臺江完成全面脫貧。在脫貧攻堅結束後,平安產險捐贈了防返貧保險,面向縣鄉村振興部門認定的納入防返貧監測資訊系統脫貧戶、邊緣易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等,共捐贈了3638人。如果農戶因學、因病、因意外、因災導致返貧的,保險公司進行理賠,避免返貧。
吳斯敏也接過了平安履行社會責任的接力棒:“我們成立了一個基金,每年至少向村裡捐贈7萬元,專項用於大學生畢業、參軍、80歲老人、邊緣戶等群體慰問。”
往後依然在:平安相伴
臺江模式是平安產險產業幫扶的起點。關於產業幫扶的堅守,平安從未停止。
由“臺江模式”,平安產險圍繞產業扶貧,打造了覆蓋“產前撬動融資-產中保障賦能-產後平臺協銷”的全流程幫扶模式,並向全國複製,助力多個地方實現產業造血。在產前,以貼息及貼費保證保險的形式,提供“免息免擔保”產業扶貧資金;在產中,探索應用區塊鏈、衛星遙感、物聯網等創新技術;在產後,透過消費幫扶,助力開啟銷路,形成全流程幫扶,撬動龍頭企業帶動農戶脫貧。
進入鄉村振興新徵程後,平安產險在“平安扶貧保”基礎上升級推出全產業幫扶模式——“平安振興保”,整合集團內外資源,運用多種“保險+”方式,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將幫扶鏈條延長至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文旅等幫扶,激發農村經濟內生動力,形成良性迴圈,以實際行動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從2017年的“臺江模式”到2018年的“平安扶貧保”,再到2021年的“平安振興保”,平安產險即時跟進,因時因勢而行,持續助力鄉村振興,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採摘收穫的香菇
一直到今天。不論是安徽阜南的新村蘆蒿、廣西河池的蜂蜜李、內蒙草原的陰山優麥、廣東清遠的紫金蟬茶,還是新疆阿勒泰的一群羊、廣東陽江的一欄奶牛,都在以其適應當地一方水土的方式,在平安產險產業幫扶下,滋養著當地農戶,豐富著他們生活的可能性。截至目前,平安產險已在全國服務超過302個產業振興專案,撬動產業資金38億,帶動77.5萬農戶增收93億元,透過多種“保險+”形式,服務農村新業態。
自“三村工程”開展以來,中國平安累計提供產業振興幫扶資金1,079.01億元。平安銀行涉農貸款餘額、鄉村振興支援資金(含貸債)突破雙千億。平安產險深化推廣“鄉風文明100行動”,累計在全國建立1,434個村級黨建共建點,惠及村民375.5萬。
每一個注心紮根農村的產業帶頭人、實踐者都深知,農業產業振興鄉村遠非一日之功,需靠多年的時光累積、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勇氣、與時代共進的思維方能可持續走下去。一棵樹須經歲月沉澱才能長出果實,但長出又甜又大的果實,還需要一片沃土,需要一群人的悉心澆灌。而在澆灌者中,平安的身影在這棵樹種下的那一天就從未缺席。
在7年如一日的堅守中,中國平安探索出了一套植根自身優勢,與當地特色產業相結合的鄉村振興長效方案。雷公腳下的灰樹花靜靜地見證了平安長效幫扶模式的演化和成效。未來,這棵灰樹花依然在雷公山腳下靜靜生長,見證更多平安足跡。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