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下產業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發展種植、養殖、採集加工和森林旅遊等多種產業,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成為地方探索山區林區的綠色富民產業
文|央金措
林下經濟是山區林區重要的綠色富民產業,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當前,中國林下經濟發展情況如何?筆者調研了青海省的班瑪縣,這是當前全國發展林下經濟的一個樣本。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重視,林下產業作為一種新型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受到廣泛關注。林下產業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發展種植、養殖、採集加工和森林旅遊等多種產業,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班瑪縣在林下產業發展方面探索出了新模式。
林下產業在當下有諸多必要性:從生態角度看,它有助於充分利用林下空間,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系統。樹木可以為林下的生物提供遮蔭,而林下植物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地表徑流對土壤的沖刷。例如,在一些山區的林下種植耐陰的草本植物,其根系能夠加固土壤;從經濟方面來說,林下產業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比如發展林下養殖,在林下散養土雞,雞的活動空間大,雞肉品質好,市場價格高,同時雞還能捕食林下害蟲,減少林害,節省森林養護成本。而且林下種植的中藥材、食用菌等產品也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在資源利用效率上,它能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以前單一的林業經營只是利用了樹木本身,而林下產業能在不影響樹木生長的前提下,同時利用林下的土地、空間等資源,生產多種林產品,增加單位土地產出。

林下產業“班瑪模式”
一、林下種植產業
青海省班瑪縣氣候適宜、土壤肥沃,非常適合中藥材的生長。林區屬大陸性氣候,冬春寒冷多風,夏秋溫暖潮溼,年均氣溫3℃左右,林區土壤主要以高山草甸土和森林灰褐土為主。林地面積9.65萬畝,其中有林地6.55萬畝,疏林地0.77萬畝,灌木林地2.2萬畝,其他林地0.13萬畝,森林資源分佈於多柯河流域東側溝谷山地。
設想及案例該地積極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主要品種有人參、靈芝、黃芪等。採用仿野生種植技術,提高了中藥材的品質和產量。同時,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研究和推廣,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援。
食用菌是某地林下種植的另一重要產業。該地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和適宜的氣候條件,發展香菇、木耳、平菇等食用菌種植。採用林下仿野生栽培技術,不僅提高了食用菌的品質,還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透過建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菌種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銷售,提高了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
除了中藥材和食用菌種植,某地還積極發展林下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種植。這些經濟作物不僅豐富了林下產業的種類,還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二、林下養殖產業
班瑪縣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林下家禽養殖,主要品種有雞、鴨、鵝等。林下養殖的家禽以林地中的昆蟲、雜草為食,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還提高了家禽的品質。同時,家禽的糞便又可以為林地提供肥料,促進林木生長,實現了生態迴圈發展。
班瑪縣的森林資源豐富,花蜜資源充足,非常適合蜜蜂養殖。當地農民積極發展林下蜜蜂養殖,生產出的蜂蜜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喜愛。同時,蜜蜂養殖還可以為農作物和果樹授粉,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三、森林旅遊產業
班瑪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優美的自然景觀,如原始森林、瀑布、溪流等。當地政府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發了森林旅遊專案,包括徒步旅行、露營、觀光、研學、寫生、攝影等。同時,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如修建旅遊公路、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等,提高了旅遊服務水平。
為了滿足遊客的需求,該地開發旅遊產品,如森林特產、手工藝品等。這些旅遊產品不僅豐富了旅遊內容,還為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同時,提高了該地區的森林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林下產品加工產業
中藥材種植規模較大,為了提高中藥材的附加值,當地政府積極引進中藥材加工企業,開展中藥材深加工。主要產品有中藥飲片、中成藥等。透過中藥材加工,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產業的經濟效益。
食用菌是該地的重要農產品之一,為了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當地政府積極發展食用菌加工產業。主要產品有香菇醬、木耳粉等。透過食用菌加工,提高了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突破瓶頸,合理利用生態資源
班瑪縣擁有廣袤的森林資源,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為林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該地的水資源豐富,為林下種植和養殖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該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林下產業發展的政策,包括資金補貼、技術培訓、市場推廣等,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政府還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林下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援。
隨著人們對綠色、健康食品和生態旅遊的需求不斷增加,林下產品和森林旅遊市場前景廣闊。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班瑪縣在林下產業發展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同時,該地的交通便利,物流發達,為林下產品的銷售提供了便利條件。
政府的政策支援是林下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青海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林下產業發展的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目前班瑪縣林下產業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
一、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林下種植和養殖技術相對落後,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影響了產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益。林場工作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工作人員缺乏相關知識和技能,導致管理不到位,甚至造成損失。同時,林下產品加工技術水平不高,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二、資金投入不足
林下產業前期投入較大,而農民和企業的資金有限,融資渠道不暢,導致產業發展受到限制。同時,政府對林下產業的資金扶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三、品牌建設滯後
林下產品品牌意識不強,市場知名度低,缺乏競爭力,難以實現優質優價。同時,森林旅遊品牌建設也有待加強,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四、產業鏈不完善
林下產業的產業鏈較短,加工、銷售環節薄弱,附加值不高,影響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森林旅遊的產業鏈也有待進一步延伸,旅遊產品的種類和質量有待提高。
五、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
林下產業的發展需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如果發展不當,可能會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因此,如何在發展林下產業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林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技術培訓
1、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農村和企業,開展林下種植、養殖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和企業的技術水平。
2、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開展技術創新和研發,提高林下產業的科技含量。
3、建立林下產業技術服務平臺,為農民和企業提供技術諮詢和服務,及時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問題。
二、加大資金投入
1、政府應加大對林下產業的資金扶持力度,設立專項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林下產業。
2、 金融機構應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為林下產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援。如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小額信用貸款等業務。
3、鼓勵農民和企業透過合作、入股等方式,籌集資金,共同發展林下產業。
三、強化品牌建設
1、樹立品牌意識,加強林下產品的品牌策劃和宣傳推廣,提高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
2、 建立健全質量監管體系,確保林下產品的質量安全。加強品牌認證和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產品品牌。
3、 加強森林旅遊品牌建設,開發具有特色的旅遊產品,提高旅遊服務水平,提升森林旅遊的品牌形象。
四、完善產業鏈條
1、加大對林下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引進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裝置,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2、加強市場建設,拓展銷售渠道,建立穩定的銷售網路。如開展電子商務、農超對接等業務。
3、延伸森林旅遊產業鏈,開發更多的旅遊產品和服務,如森林康養、生態教育等,提高旅遊產業的經濟效益。
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1、制定科學合理的林下產業發展規劃,嚴格控制產業發展規模和範圍,避免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2、 加強對林下產業的監管,規範生產經營行為,確保產業發展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
3、推廣生態種植、養殖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降低對環境的汙染。
班瑪縣林下產業的發展為全國其他同類資源優勢的地區提供了經驗。透過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品牌建設和完善產業鏈條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動林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同時,林下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和農民不斷探索創新,才能實現林下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更加註重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科技支撐,提高品牌建設和產業鏈建設水平,推動林下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作者為農林業專家、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研究員;編輯:王延春)

責編 | 楊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