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紛紛點贊!北大人在烏蒙腳下連起“山外山”

有一種歌聲
迴盪在彩雲之南
描繪著烏蒙山的壯麗傳奇
有一種選擇
同樣發生在這片土地
用腳步和汗水書寫著無聲的奉獻
近日,多家央媒報道了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020級碩士校友李潤南的駐村故事。從天安門廣場上的時代感召,到鄉土中國的躬身入局,這位北大人,正俯身於烏蒙山深處,為那片土地連線起一個更廣闊的“山外山”。
新華社報道
中國青年報頭版報道
01
入山:第一枚“勳章”
李潤南與烏蒙山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一場危急的汛情
2024年,李潤南被選派到烏蒙山深處的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鎮萬古村駐村。持續強降雨誘發了山體滑坡,他的人生第一場抗災考驗也隨之而來。情況緊急,他跟著經驗豐富的村幹部和駐村隊員衝在一線。拍照取證、記錄災情、給受災的農戶搶搭帳篷。
在汛期的山區,許多參與搶險救災的基層黨員幹部都要時常行走在汙泥之中。每逢汛期,他們都需要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應對險情災情,滿腳汙泥已經不足為怪。
初來乍到的李潤南缺乏經驗,低估了山區盛夏異常兇猛的蚊蟲。為便於行動,他只穿了條運動短褲。幾個小時下來,他只顧著手裡的活,直到一陣火燒火燎的刺痛從腿上傳來——小腿上密密麻麻全是紅腫的疙瘩,整條腿腫得發亮,幾乎比原來粗了一圈。第二天,他幾乎無法正常走路,只能拖著一條“廢腿”一瘸一拐地繼續工作。
身體的痛感是如此真實,以至於書本上的話語瞬間變得立體。在那一刻,李潤南想起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代在梁家河“闖五關”的故事,尤其是那“第一關”——“跳蚤關”。山區的考驗,不只在於滑坡搶險時的驚心動魄,更藏在這些蚊蟲叮咬、碎石硌腳的細節裡。”身上的“勳章”,成了李潤南最珍貴的第一課,告訴他:歡迎來到基層,這裡沒有濾鏡。
這是李潤南第一次直面山區的災情。他在搶險救災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村民的房屋被泥水浸泡、牆體垮塌。而時刻待命的基層幹部不負群眾所望,迅速挑起了災情應對的重擔。村委會幹部從得知災情的第一時間就做出響應,開啟深夜搶險工作,上報災情、協調物資、衝上一線清障救援……那一刻,李潤南看到,基層黨員、幹部們的脊樑,就是烏蒙山最堅固的防線。
李潤南(左)與村民一同在田間勞作
02
解題:從“田園詩”到“發展函式”
山村閉塞的交通、匱乏的資源,以及村民們初見這位“城裡人”時,那種混雜著好奇、疏離與不信任的眼神,都讓他感到挫敗。他帶來的許多“完美設想”,在嚴酷的現實面前,都顯得水土不服。

位於烏蒙山麓的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鎮萬古村
理想主義者最大的武器,是學會成為一個現實主義者。面對這些挑戰,李潤南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修整自己的想法和行動,總結出三點有效的應對策略:變方法、變角色、變心態。他開始“泡”在村裡,走家串戶,學著講拗口的方言,聽家長裡短。他發現,腳下有泥,才能心中有底。透過與群眾“交心”,他對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有了更具體的感受。聽著村民們用帶著濃重口音的方言,講述著生活的鉅變,幾年前還要走幾公里山路去挑水的村子,如今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那種發自內心的自豪與滿足,遠比任何報告都震撼人心,也更加堅定了他把前人工作成效鞏固好,拓展好的決心和信心。
李潤南(右二)在村民家中走訪、瞭解情況
他協助村委幹部、駐村工作隊一起謀劃產業振興,探索讓“山貨”真正“出山”的新路子。他們在歷任駐村幹部努力的基礎上,推動人工菌產業發展,將閒置的舊雞舍升級改造成菌菇培養棚,並給新建的菌子加工廠取名“同興”,寄託著全村“共同興旺”的美好願景。在風險防控和民生保障方面,他們建立了動態的防返貧監測機制,對自然與社會風險進行科學測算,為困難家庭“量身定製”幫扶方案。“鄉村振興並不是浪漫主義的田園詩,而是需要科學決策、精準測試的發展函式。”這句話,是李潤南在思考與實踐後,總結出的方法論。
李潤南(左)與工作人員一同在萬古村同興加工廠檢查維護裝置
駐村期間,李潤南為村中兒童改善了活動中心,引進高校資源開拓視野。在實際工作中,他深刻認識到教育幫扶是鄉村振興的治本之策,也許資金的投入確實能解決一時之困,但要真正消除貧困,還要從思想的根源著手,“扶貧先扶智,才能真正啟用當地發展的內生動力”。他與基層駐村幹部們一同,透過滬滇協作機制邀請上海復旦大學的老師為同學們介紹上海的情況,舉辦了山海共學同行的教育幫扶活動,以雲端課堂的形式給山區的孩子們開啟一扇看見世界的窗。當孩子們第一次透過螢幕看到復旦大學、看到上海的模樣時,眼中迸發出的光芒,讓李潤南看到了比產業扶貧更深遠的力量,他計劃在未來把教育幫扶活動形成機制,常態化開展,更好地惠及基層。“一茬一茬的駐村工作者接續努力,正是為了阻斷地方貧困的代際傳遞。”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透過教育扶貧讓群眾掌握髮展技能,才能實現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思想轉變。
李潤南在課間同萬古村萬古小學的孩子們玩耍
03
底色:從燕園到家鄉的精神接力
為什麼選擇這樣一條路?
“一是北大的家國情懷,二是導師的言傳身教,三是建設家鄉的初心。”李潤南的回答,清晰而堅定。
對他而言,202171日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天安門廣場,他作為北大學生代表,親耳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當“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的莊嚴宣告響徹廣場時,一股巨大的自豪感與使命感擊中了他。
“能在畢業後,親身參與到鄉村振興這樣的歷史程序中,將是我莫大的榮幸。”這個念頭,在那一刻,深深刻進了心裡。在北大的學習,尤其是區域國別研究的專業背景,讓他擁有了更宏大的全球視野來觀察中國的發展。他愈發覺得,這樣的成就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完成如此壯舉。而從雲南到北京,巨大的地域發展不平衡,也讓他那顆“將所學用於家鄉”的種子,破土萌發。
治學先為人”,這是導師言傳身教的第一課。求學期間,他跟隨導師參與了大量課題調研,足跡遍佈各地。導師那種“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讓他明白,做研究,不能只在象牙塔裡。在北大不只收穫了知識,更習得了將複雜問題提煉為可結構、可測算、可落地問題的分析研究能力。
做研究與做工作,本質是相通的。”李潤南說,“都需要發現主要矛盾,然後找到解決方法。只不過,基層的變數更多,更復雜。”
駐村前,他在雲南省商務廳參與一項省級課題,憑藉紮實的專業功底,精準找到了雲南與南亞貿易發展的一個突破點。這份調研報告,最終獲得了省領導的親自批示。如今研究成果正在雲南省一步一步落地,成為具體可行的政策,他更加堅信了“知行合一”的力量。
從萬古村的發展,他看到了“長期主義”和“接力思維”的重要性。“我們今天做的很多事,可能不會立刻看到成果,但都是為未來鋪路。就像現在村裡的成績,是多少任村幹部、駐村隊員,一茬接著一茬幹出來的。”
這也是他想對北大的學弟學妹們說的。在學校裡,要珍惜每一次實踐和試錯的機會,刻意訓練自己拆解複雜現實問題的能力。
“鑰匙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但要先勇敢地推開那扇門,才能找到腳下的路。”
統籌 | 邱放
採寫|崔雨佳
圖片|校友本人提供、新華社
稽核|李存峰
聯絡我們:010-62759621
投稿事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