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開林
拾菌專業戶
一席第1017位講者
在演講中,柳開林分享了很多有趣的問題:
什麼時候的菌子最好吃?
湯菌好吃還是炒菌好吃?
松茸、松露、雞㙡,誰才是菌中之王?
紅傘傘,白杆杆,顏色鮮豔的菌子吃完都會躺闆闆嗎?
……
離開雲南後,家鄉山林間的菌子總讓柳開林魂繞夢牽。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他才注意到北京郊區其實也有野生菌,而且,在北京撿野生菌最好的時節就是秋天,尤其是從公歷8月底一直到中秋節前後的這段時間。
同事們聽說後表示:還有這等好事?

這兩年的8月,她們都在北京周邊跋山涉水、尋蹤菌味。據說,一些經驗豐富的同事已經能熟練辨識毒蘑菇,還有的人忘情采摘,手機掉了都來不及撿。一起來看看她們的收穫:




▲滑動看菌子
………………………………………………
柳開林總結了自己二十年拾菌子、吃菌子的經歷,熱知識和冷知識都被他寫進了食菌記中。從菌類傳說、逸事,到中國及世界各地的菌類食用史,還有雞㙡、松茸、見手青的識別與美味食譜······配合一百餘張高畫質菌子照片,體會一場紙上盛宴🍄🍄🍄
以下送給各位《食菌記》片段,空腹慎點:
識菌:
什麼菌子能見小人
聖誕老人來自毒蘑菇?🧑🎄
《超級馬里奧》和《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神奇蘑菇的原型,正是毒蠅鵝膏菌,又叫毒蠅傘(fly agaric)、蛤蟆菌等,菌蓋通常為紅色,是西方文化中最著名的毒蘑菇。

▲ 毒蠅鵝膏菌
毒蠅傘在西方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因其漂亮的外表,更主要的還在於其致幻特性, 據說生食後能讓人力量大增,所以維京戰士在戰鬥前會食用。這種特性讓它進入了各種神奇故事與傳說,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蘑菇形象的代表。
據人類學家研究,聖誕老人的起源也來自毒蠅傘——紅色的傘蓋上有白色的鱗片,與聖誕老人衣服的顏色正好一致;聖誕老人的坐騎馴鹿也在迷幻的狀態中飛馳。

▲該圖片由Clker-Free-Vector-Images在Pixabay上釋出
在北尤拉普蘭德地區和亞洲西伯利亞地區,人們在薩滿儀式上有食用毒蠅傘的傳統,用以通靈和占卜。傳說冬至前一天的晚上,薩滿巫師會採集具有強烈迷幻效果的毒蠅傘。為了彰顯其顏色,外出時巫師會穿上一件紅色的外套,上面常常裝飾著白邊或白點。當他回來的時候,大雪堵住了門,他只好從煙囪裡鑽進來。之後他將完全乾燥的毒蠅傘分給賓客。
然後人們在薩滿巫師的引導下,開啟飛往生長在北極星上的生命之樹(一種巨大的松樹)的靈魂之旅。在那裡,生命之樹將解答所有村民在前一年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菌子也可以用來夸人
除了植物,菌子和森林生態系統中小動物的關係也非比尋常。菌中之王雞㙡和白蟻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雞㙡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蟻㙡”,就是因為古人觀察到了它和白蟻的關係。

某個偶然的機會,雞㙡的孢子被氣流或白蟻帶回蟻巢。蟻巢適宜的溫度、溼度及豐富的營養物質,為雞㙡孢子的萌發、菌絲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蟻巢是白蟻的家,也是白蟻的糧倉和雞㙡的苗圃,是由勤勞的工蟻用已消化和半消化的食物與其他複雜成分,再加上雞㙡菌絲建造而成的;菌絲也會幫助白蟻消化木頭, 產生白蟻可食用的營養物質。菌絲大量繁殖後,會形成繩索狀菌絲體,鑽出蟻巢上方的土層,在地上形成子實體——美味的雞㙡,開始像斗笠,過一兩天就展開成了傘。

雞㙡可以長到10-25釐米,菌柄有一條細長的尾巴,與地下的白蟻巢相連,長度可超過半米。所以,在老家採別的菌子,都叫拾菌子;而雞㙡, 則叫挖雞㙡,因為根很深,真的需要挖。
只要不破壞蟻巢,雞㙡就能年年長。如果蟻巢已經被破壞,第二年就不會再長了,但是可以長出成片的雞㙡花(小果雞),只有雞㙡的幾十分之一大小。

tips:正式出版物“雞㙡”都寫作“土+從”,它是“㙡”(zōng)的簡化字。但是在網路上,很多人都寫成了“樅”,這其實是錯別字,根本原因就是電腦字型檔裡沒有收錄正確的寫法。我致力於改變這個現狀。
我小時候,老師如果要稱讚某個同學學習好,會說:這是某年級某班的“大雞㙡”。這個詞也可以形容某人很有出息,我曾經也得到過這樣的讚譽。🤦
撿菌:
只要花時間就會有收穫
雲南人的暑假都在撿菌子
菌子也有窩,就像雞㙡有自己的家。但是菌窩子不像雞㙡的那麼固定,只有大致的範圍,而且範圍更大。雞㙡的孢子傳播,依賴於白蟻的行動,而白蟻很少搬家。其他菌子的孢子傳播,有很多種方式。
有時候靠風,比如美麗的彩色豆馬勃,成熟以後香風陣陣,撒下萬千子孫;有時候靠蟲子,很多蟲子和人一樣也愛吃菌,順便就把孢子帶到別處;有時候靠拾菌人,拾菌人通常會把不新鮮或者腐爛的菌褶扔到旁邊,無意中幫菌子完成了孢子的撒播,第二年,那些地方就會長出幾朵。
正因為菌子有窩,拾菌子的人只要肯花時間,就會有收穫。無論什麼時候上山,都不會空手而歸。
整個雲南地區,可以拾菌的季節從5月一直到10月,經夏到秋,最保守的地方也有四個月的時間。
對於放暑假的學生而言,拾菌主要集中在7-8月。一開始是紅菇和青頭菌,運氣再不好都能找到不少。慢慢地,牛肝菌就多了起來,尤其是雨量最大、天氣最熱的那段時間,松針底下和草叢中都有它們可愛的身影。

▲ 網蓋牛肝菌
紅、白、黃三種奶漿菌也喜歡下雨的天氣,暴雨之後的第二天,必定能在山澗邊採到幾兜。還有皮條菌(蠟蘑),它也愛雨水,也喜歡長在水溝附近。菌子以各種顏色輪番上陣,正是“如蓋如芝萬玉立,紫黃百餘紅間十”。

▲ 黃臘鵝膏
谷熟菌(松乳菇)和黃羅傘(黃蠟鵝膏或凸頂紅黃鵝膏)則負責菌子季的收尾。前者的名字透露出它的時令。谷熟菌大量上市的時候,就是穀子黃了的時候。而後者,是鵝膏菌所屬裡少數可食用的美味菌子,與羅馬皇帝愷撒最愛的橙蓋鵝膏菌(愷撒菇)很相近。
不過,我更喜歡它的另一個名字:黃羅傘。金黃的顏色預示著秋天收穫季節的來臨,巧合的是,谷熟菌也是黃色的。

▲ 橙蓋鵝膏菌(愷撒菇)
10月以後,山上拾菌的人漸漸少了。鄉間逐漸忙起來,該收穀子和玉米了,學校已經開學。然而在雲南的香格里拉和西藏的林芝,松茸的生長時間更長,可以持續到11月。
北方也有菌子,不止小雞燉蘑菇
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後, 我才關注到北京郊區也有野生菌,尤其在門頭溝、懷柔、延慶、密雲等山區植被茂密的松樹林和闊葉林下。
北京地區可食用的野生菌,比較常見的包括榛蘑(北方蜜環菌)、松蘑/黏糰子(點柄乳牛肝菌)、肉蘑(血紅鉚釘菇)、柳蘑(多脂鱗傘)、棕灰口蘑、肉色香蘑、粉紫香蘑、直柄銛囊蘑、松乳菇、荷葉離褶傘、羊肚菌、晶蓋粉褶菌、假根蘑菇、大肥蘑菇、 野生金針菇(冬菇)、毛頭鬼傘(雞腿菇)、晶粒小鬼傘、墨汁擬鬼傘、禿馬勃等。
其中,榛蘑是東北和華北地區名菜小雞燉蘑菇的主角。🤤

▲ 冬菇(野生金針菇)
我發現的出菇最早的菌子,是晶蓋粉褶菌。2022年5月初,我在門頭溝潭柘寺附近的山坳裡,意外發現了一簇非常漂亮的蘑菇,長在山杏和山楂樹下,由此可以判斷它與二者有共生的關係。
這種可愛的蘑菇因為帽子中間凸起且顏色較亮、菌褶呈粉紅色而得名,俗稱杏樹蘑。晶蓋粉褶菌吃起來脆甜,曬乾後香氣濃郁,是北方味道上佳的野生蘑菇。
更多的發現,是6月中旬在北京門頭溝的著名景點百花山。百花山被譽為“華北天然動植物園”,處於太行山北端和小五臺山支脈,海拔1500米到2000 米,山上植被豐富,降水量大,氣溫適宜,比較適合野生菌的生長。
在茂密的白樺林裡,有很多倒地腐朽的白樺木,陽光透過枝葉灑下來。在這些鬆軟的木頭上,我發現了寬鱗大孔菌、杯瑚菌和溝紋陽蓋傘,它們都長在腐木上,由此可判斷它們屬於腐生菌。而另一種長相奇特、狀如馬蹄的木蹄層孔菌,則喜歡長在樺樹上,能在百花山發現它,是一種幸運。

▲ 毛頭鬼傘(雞腿菇)
北京野生蘑菇最美好的時光在秋天, 尤其從公曆8月底一直到中秋節前後的這段時間。8月底的一個週末,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我們來到北京延慶百里山水畫廊附近的朋友家,那裡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周邊是一片山嶺,山嶺不遠處就是始建於唐代的永寧古城。從永寧古城開車幾公里,就到了拾菌子的地方。
早晨八點多的太陽,將不遠處的山頂照成了金色。朋友也是一個愛採蘑菇的人,她說只要是有松樹的林子,就會有蘑菇。果然,不一會兒,我們就在松樹下的松針和草叢間,發現了成片的點柄乳牛肝菌,不到兩小時的時間,我們就採了滿滿兩籃子。
除了松蘑/黏糰子(點柄乳牛肝菌),肉蘑(血紅鉚釘菇)、棕灰口蘑也很常見。當地的人們很熟悉附近山嶺的野生蘑菇,很多人直接把三輪車開到山上,一上午能撿到好幾麻袋的松蘑。
在永寧古城的街道上, 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售賣自己採的蘑菇, 有松蘑/黏糰子和肉蘑,價格很實惠。松蘑/黏糰子(點柄乳牛肝菌)在雲南也很常見,但是很少有人採食。一個原因是它會導致腸胃疲弱的人拉肚子(北方將菌蓋上的黏膜撕掉,或者焯水後再食用,可避免拉肚子),第二個原因是雲南各種各樣的菌子太豐富了,人們顧不上採它。🤷

血紅鉚釘菇在東北地區俗稱紅蘑、松樹釘、松樹傘等,河北和北京地區稱之為肉蘑。它喜歡生長在松樹林裡,菌柄很長、很壯實,菌傘可以長到小碗那麼大,是北方比較常見且受歡迎的野生食用菌。肉蘑炒熟以後會變成紅色,吃起來滑溜溜的。
在門頭溝馬欄林場海拔1400米左右的成片巨大松樹林下,厚厚的松針覆蓋著,我曾經發現了一大片血紅鉚釘菇,有未開傘的,也有開傘之後滿身褐色孢子粉的,有幹了以後獨自散發香氣的。血紅鉚釘菇的特性是不愛生蟲,老了以後也不腐爛,猶如一朵風乾的花。
食菌:
涮火鍋可太屈才了
牆裡炸菌牆外香
炒雞和菌子最好用動物油脂,而製作油雞㙡/菌子,則用菜籽油。油菜籽是雲貴川廣泛種植的油料作物,用香噴噴的菜籽油來加工並儲存珍貴食材,是雲貴人民的日常生活智慧。
2021年8月, 我在外婆家就親自演練了一番用菜籽油煉製油菌子的古老技藝。
各種各樣的菌子,洗乾淨撕成小塊,瀝水半小時。菌子瀝水的過程中,在門口菜地裡摘幾個新鮮的紅辣椒切段,再剝一碗蒜瓣備用。外婆搬出去年收的油菜籽榨的油,院子裡的大鐵鍋涮洗幾遍,把爐火燒起來,鐵鍋水分燒乾後,倒入小半盆菜籽油,先把紅辣椒段和蒜瓣倒進去,不斷攪拌,為了增香可以再放入一大碗乾的紅辣椒,再繼續炸,炸到金黃出香。🍳
這個時候就可以放入主角菌子了。菌子的水分如果沒有完全瀝乾,會有油花濺起來,此時要注意。

新鮮的菌子含水量本身就高,又用水洗過,所以炸起來比較耗時,要一個半小時左右。高溫油炸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水分,油脂和蛋白質氨基酸在高溫的作用下,讓整個院子都飄滿了香味,鄰居都可以聞到。真是牆裡炸菌牆外香。🍜
炸的過程中需要隨時翻炒,以免菌子粘鍋或者炸煳,火勢保持中火就可以。一個半小時後, 菌子被炸幹,吃起來有嚼勁,就可以熄火了。準備一些瓶子,提前洗好晾乾水分,等油菌子(雞㙡)溫度冷卻後,就可以裝瓶儲存。

tips:雞㙡非常鮮美,它的味道征服了汪曾祺,也征服了另一位作家阿城。1968年,阿城在景洪當知青,後來他在《思鄉與蛋白酶》中寫道:
“說到鮮,食遍全世界,我覺得最鮮的還是中國雲南的雞㙡菌。用這種菌做湯,極危險,因為你會貪鮮,喝到脹死。”
當菌子遇見火鍋
我第一次吃菌子火鍋是在楚雄武定縣羅婺彝寨。北京有一段時間比較火的雲南菌湯火鍋,其實是偷換概念:幾片菌子煮了一鍋湯,主角卻是其他食材。真正的菌子火鍋,只有菌子,也只需要菌子。
武定羅婺是昆明周邊菌子交易和餐飲的集中地之一,雖然隸屬楚雄,但離昆明更近,每年菌子季,都有很多昆明人下班後或週末驅車前往大快朵頤。
相比菌子,武定有兩個更有名的東西:一個是武定獅子山,相傳明代建文帝朱允炆敗於朱棣之後在此出家為僧;另一個是武定壯雞,汪曾祺在《昆明的吃食》中說汽鍋雞要好吃,得用一種食材:“不是一般的雞,是‘武定壯雞’。‘壯’不只是肥壯而已,這是經過一種特殊的技術處理的雞。據說是把母雞騸了。”
那次沒有吃到武定壯雞做的汽鍋雞,但是吃到了菌子火鍋。在武定吃菌子火鍋,第一個感覺是鮮——可能當天早上鄉民採的菌子,下午就到店裡了,因為鮮,所以香氣四溢。
第二是實在,各種各樣的菌子,牛肝菌、青頭菌、紅菇、雞油菌、 銅綠菌、鮮竹蓀等,量大而實惠。雞、松茸、雲彩菌涮火鍋有點屈才,一般單獨成菜。

▲ 紅汁乳菇(銅綠菌)
菌子火鍋所用的鍋也有講究,一般都是陶質或者石質,最好用雲南建水古城所產的紫陶,和汽鍋雞所用的鍋是一個產地。鍋底是雞湯,而且必須是當地產的土雞,長到兩三歲最好,燉上三小時才成。如果是武定壯雞,那就再好不過了。
牛肝菌家族的見手青(水紅、紅、黑、黃、粉)幾種,需要煮透以免“放電影”,🧑🤝🧑🧑🤝🧑 所以放在下面多煮會兒,其他的依次而下,煮上二十分鐘左右,就可以動筷子了。

▲ 雞湯煮雜菌
這是一場菌子與水、火、土的相遇。不一會兒,山林的饋贈、鄉人的辛勤,在火與油的翻滾間,變成了一桌鮮香四溢的珍饈美味。一人一碗,開始喝湯。🥣🤤🤤
菌子富含氨基酸,所以菌湯鮮美無比。如果覺得味道不夠,還有蘸水——糊辣椒、豆腐乳、薄荷或折耳根,加上醬油調製而成。我始終覺得蘸水是雲南菜的靈魂所在,但我吃菌子火鍋,不用蘸水也夠味。
tips:千萬不要採食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
………………………………………………
看餓了又暫時吃不上菌子的朋友們,《食菌記》已上架一席商店,
點選圖片即可下單 ↓↓↓💃
簽名版(猛打折了):
普通版:
也可以考慮一席原創菌子主題不乾膠書籤,主打一個眼福管夠🔖
下單加購🛒 點選圖片👇👇👇
編輯|恆宇啊
特別鳴謝|未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