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探討了產品設計中的使用者關懷,提醒我們不應教育使用者,而是應關注那些在數字世界中感到無助的群體,最佳化體驗,讓技術真正服務於所有人。
———— / BEGIN / ————
早些年釘釘會議的一個功能真的讓我印象深刻,現在已經找不到圖片參考估計是更新掉了。
大致意思就是在按鈕上做了懸浮互動。當時這個功能真的讓我好找,我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成為了“數字難民”,怎麼連個軟體都用不明白了,後面也一直在想為什麼釘釘會設計這麼反人類的創新互動,這個問題終於在今天讓我有了答案。
估計釘釘員工大多數都認為自己的使用者是高知群體,擁有很強的學習力和接受度,對於這種創新型的設計大家一定深受喜愛。
當然結果就是它的這種創新給我這種愚笨使用者帶來了超大的理解成本和負面情緒,我一直認為稍微過個腦子都不至於會做出這種東西。
就好像是把一本賬單遞到了我80歲的外婆眼前,超高密度的資訊直接讓她產生了數字眩暈症。
每每到這的時候我總能聯想一些畫面,那些所謂的大廠員工總是帶著天生的高傲和自負,享受平臺紅利的同時企圖教育使用者,當他們的認知頻寬與使用者實際場景出現代際差時,他們沒有去修正自己,而是選擇不斷重新整理自己的下限。
這段時間不斷地和下沉市場接觸,觀察使用者對於產品的反饋。對於他們那種本能的不知所措和猶豫,我想我是要負主要責任的,在這種無助面前多麼冠冕堂皇的論點都顯得蒼白無力。
當時那位大哥手指不停的下拉,企圖想找到一些他能理解的東西,要嘛就是掏出手機問我這個怎麼用,那個在哪裡。
有那麼一刻,我覺得他們像極了不會用智慧手機、不會用微信、學不會線上付款的長輩,但產品本身是便利人的工具,我們能做的就是要時刻記住有這麼一群使用者存在並且不斷最佳化下去。
前些天看到【微信派】公眾號發了一篇推文,講的是從微信搜尋框可以直接搜尋“儲存空間”,可以更方便地清理快取和垃圾。
換做以前,我可能會不太理解為什麼微信還在做這樣微不足道的最佳化,但微信毫無疑問是比我更關心那些深受記憶體困擾的長輩,也許我的外婆還是不會用這樣的功能,還是會每次見到我都讓我幫她清理記憶體,但微信起碼一直記著有這樣一群“弱勢”使用者。
這也是我一直認為不存在所謂的教育使用者,弱勢使用者需要我們的關注,而不是一句“怎麼這麼簡單的邏輯都不懂;這麼明顯的模組都看不見”。
其實不妨換個角度體驗一下他們的視角,試試用你的非慣用手完成單手支付,試試開啟任意一個軟體快速尋找客服入口,當你自己也成為“弱勢”群體時,你將會發現你有多無助。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都市擺渡人,作者:都市擺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