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728 篇文章


一諾:今天我請到了一位特殊的嘉賓——丹·米爾曼。
丹曾是一名出色的職業運動員、一位奧運冠軍,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教練。從1980年起,他又開啟了自己的寫作生涯。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出版了 18 本書,作品被翻譯成 28 種語言,“和平勇士”的精神更是照亮了百萬讀者的內心。
我相信你們和我一樣,對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充滿了好奇,恰逢丹的新書《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2》被引入中國,非常榮幸能有此機緣與丹聊聊關於他自己與這本書的故事。
所以,丹,能和我們說說你寫這本書的動因嗎?
和平勇士要如何煉成?
米爾曼:我在歐柏林學院當教授的時候,曾經開設過日本空手道和太極課。這是兩種充滿內在力量的、包容性的武術,在這兩種藝術的啟迪下,我腦海中靈光一閃,想到了“和平勇士之道”這個名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信念歷久彌新: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和平勇士:在尋找內心寧靜的同時,兼具勇士一往無前的精神,捲起袖子迎接日常生活的挑戰。看一下陰陽太極圖,我想其中的寓意是,每個人身上也是“陰”“陽”相和的;既平和又有勇士的精神。
我自己就深受道家大師和禪宗大師的影響,我曾在泰山附近的森林裡學到了很多傳統與超驗的知識。我總是心懷感激地想, 我的前幾世應該是在亞洲度過的吧。
一諾:沒錯,這本書中的很多精神都源於東方智慧。能不能這樣說,在你以前的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你的教學方法,就好比是臺前的你;而這本書則是為我們開啟了一段幕後之旅。這讓人們更真切地瞭解到什麼樣的錯誤與經歷造就了現在的丹,至少對我來說,這能產生更多的連線感:他不是一個無所不知的聖人,而是和我們一樣, 也要從日常的錯誤中學習。
米爾曼:也可以說,我就是聖人,事實上,我們在某種意義上都是聖人。沒錯,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生活層面上,但有些時候, 我們也能瞥見生命大圖景的奧義。這樣我們可以理解“道”是如何流淌在我們的生命之中。
一諾:能和我們分享一下你走向第一位導師的過程嗎?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蹦床是一種相當危險的運動,這樣的運動員的生涯是如何使你走上個人成長之路的?
米爾曼: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我人生旅程的一部分,在我執教於斯坦福大學的體操隊時,就已經因為對禪宗和道教的痴迷而成了同行眼中的怪人,曾有一個教練對我說:“丹,我聽到一個謠言,你讓運動員在比賽前冥想。”我說:“哦不,我從來沒有那樣做過,我都是在比賽過程中冥想的。”
因為你在單槓上翻飛時,不會想到明天要做什麼或者昨天發生了什麼,只能關注當下。
有一次,我在一所大學做完演講後,一個年輕人走到我面前說:“丹,我只有 1 美元,你會給我這樣的窮大學生什麼建議?”
我給他的建議只有六個字:此刻、呼吸、放松。這六個字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練習的,我自己也不例外。
有一點至關重要,什麼才是當下的真實?
我們或許會想到過去,但那只是我們稱之為“記憶”的大腦衝動;我們也會想到未來,但那其實只是我們的想象。回憶和想象都沒有錯,但唯一的現實就是現在,是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事情。壓力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傷害我們的並不是壓力,而是我們的回應所產生的張力。所以當你感到有壓力的時候,先做個深呼吸,放鬆一下,這是壓力的解藥。
我並不是從我的四位導師那裡學到這些的,但他們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向內在的門,讓我自己摸索到了一條路,也幫助了很多人。
另外,說到“和平勇士的生活方式”,我的原則是沒有最好的指導教材,也沒有最好的老師、宗教、方法、飲食或一定與其匹配的運動體系。生活就是一場實驗,我們得找出對自己有用的方法。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非常尊重每個人的方法。這不是“我的方式”,而是“我們的方式”。

前進的前提是認識自己
一諾:1 美元的故事讓我記憶猶新,因為尊崇權威的觀念與“我們都是神聖的”是兩種互相牴觸的觀念,但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透過吸取他人的經驗和實踐來學習,這就是你在書中闡述的一種顛撲不破的平衡。你跟隨不同的老師學習,與他們建立了非常健康的關係。現在能和我們說說你的這幾位老師嗎?
米爾曼:我的第一位老師,奧斯卡·伊卡索是一位出色的武術家,也是太極大師鄭曼青的好朋友,他自己設計了一所學校,所以我叫他教授。教授讓我們進行每天 10 小時,連續 40 天的沉浸式訓練,並承諾我們會在結束開悟。這期間的訓練內容包括:蒙古勇士式的深度身體訓練、不同形式的冥想、內功和呼吸練習,訓練結束後,我並沒有開悟,但感覺身體更年輕了,自我認識的洞察力也提高了,所以我非常感激這位老師。
另一位導師“長者”的教學方法就完全不同,他說:我寧願用棍子打你也不願教你打坐,他聰明、搞笑、有創造力,我們可以透過他接觸到神明。
告別長者後我又偶然遇見了“武士”,他是一個武術老師、治療師和“靈性硬漢”,也是真正教會我把生活目標體系化的人,還透過傳授菲律賓刀棍格鬥術幫助我實現個人成長。
最後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是“智者”,一位心理學家與人類學家,他更加專注於我們所做的事情,而不是情緒或思想,側重於需要做什麼來實現目標。他認為,使我們來到這裡,並塑造了我們生活的主要是我們所做的事,雖說情感、動力、靈感在生命中各司其職,但正是我們的勤奮工作,對孩子的撫育構成了當下的生活。
一諾:感謝你的介紹,你一定是很早就認識到“平衡”的重要性的人,所以才有了與這些導師們的機緣。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你的最後一位導師似乎受到了日本學者的影響。
米爾曼:是的,他受到了精神病學家森田正馬研究成果的影響。森田的一些說法流傳甚廣,比如:當你爬山的時候,不管心裡多麼想放棄,只要還在一直前進就可以了。
森田也給了人們一些很好的建議。
首先,要集中精力接受你的想法和感受,不用考慮它們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第二,記得你的目的是什麼。
第三,按照你的目標去做需要做的事情,不管有沒有受到激勵。
在一次研討會後,有人興沖沖地對我說,“丹,你讓我很受激勵!”我說,“別擔心,這種感覺很快就會過去的,哈哈。”
我要說的是,一個人內在的力量的來源並不是聖經,也不是一個權威人物,而是你的內心。我們前進的前提是認識自己。我寫的書中有三本書是關於自我認知的,因為如果我們不瞭解自己,最終會成為錯誤的人。
我們其實可以從三個層面上來了解自己:我的天賦是什麼?我的興趣是什麼(而不是想法)?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一諾:你剛剛說了三件事:天賦、興趣和價值觀。你很幸運,在上中學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喜歡體操和蹦床。而我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女性來說並不知道自己的天賦所在,如果她最終成為了一名家庭主婦,難道說她的天賦就是做飯嗎?這會不會是一種損失?更何況人的價值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我們如何在自我發現的旅程中運用好這三個里程碑呢?
米爾曼:非常好的問題。我們確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興趣是這樣,才能與價值觀也是這樣。但這種變化並不是在一夕之間突然發生的,我們需要不時地重新審視一下自己,事實上,在我們接受正規教育之後的十年內,我們都應該自查一下自己的的價值觀。
雖然有人曾經說過:性格是透過在壓力下的選擇顯露出來的。但也不妨先坐下來好好思考一下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把它們在紙上一一列出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處理好眼前的事情,為自己的生活打好基礎,並鼓勵孩子們也這樣做,讓他們的經歷豐富一些,發現自己的才能、價值觀和興趣所在。
沒錯,我在 11 歲的時候發現了一箇舊蹦床,還很喜歡在上面跳上跳下,但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會使我獲得大學獎學金、職業生涯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切。相信自己,這是我要傳達給人們的信念之一,即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不能迷路,我們生來不是為了成為別人。但與其不停地追問“我是誰?”不如問“我該怎麼做?”否則很容易在無底的“兔子洞”裡越陷越深。
試想一下,身為警察、醫生、工程師的你,退休之後又會是誰?我認為我們應該把生活看作一種練習:練習行醫、練習教學、練習體育運動。當我們可以改變的時候,我就去練習別的東西,這樣我們永遠都不會失去對自己的認同感。

信仰是一種生活的勇氣
一諾:你說過,你從來沒有刻意地尋找一位老師,只是在他們出現的時候,追隨他們的腳步。這點很好,但我認為自信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人們通常遭受的痛苦來源於自己的胡思亂想,而且其中的大部分想法往往是消極的,會讓我們徘徊不定,自我懷疑。為什麼你沒有這樣的煩惱呢?似乎你走到哪裡,腳下的路就延伸到哪裡,我們應該怎樣消除腦子裡的種種雜念呢?
米爾曼:我曾在《鹿智者的法則》一書中把信仰定義為一種生活的勇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最高利益和學習。我在這裡要再次強調這一點——信仰從來不是憑空建立在某種信念的基礎上的。我把生活看作是一種精神力量訓練,這個道理就像不練習舉重我們就不會變得更強壯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想提醒人們重視逆境的價值。
有一次,我在演講時請那些經歷過身體、情感或精神痛苦的人舉手,結果所有的人都舉手了。雖然我們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分歧,但我希望我們能在這一點上達成一致:過去的逆境與困難是否讓現在的你變得更聰明、更堅強?前幾天我聽到這樣一句話:“要麼勝利,要麼學習”,注意,不是“要麼贏,要麼輸”。
我也曾問過聽眾另外一個問題,有多少人進行過體育鍛煉?還是很多人都舉手了。這就是一種自願的逆境——相比之下,躺著看電視、享受美食可輕鬆多了,與別人保持超過兩週的親密關係也是這樣。我親愛的妻子喬伊和我已經結婚 50 年了,即使我們相處得很好,也會偶爾發生衝突。人際關係是有挑戰性的,每個來說都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妥協。至於撫養孩子、商界的冒險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日常生活的目的,我們接受在這些日常生活的挑戰中變得更強大、更聰明。
有一個人曾給我寫信說:丹,讀完你的第一本書後,我真的對精神修行很感興趣,但是我已經有了妻子、三個孩子和一份全職工作,怎麼才能抽出時間呢?
我回復他說,你的妻子、孩子和全職工作,就是你主要的精神修行。這種修行比坐在洞穴裡冥想要求更高,收益也會更多。
相信我,兩種方法我都試過了。
一諾寫在後面:
4 月 5 日-9 日,我會在京都再做一期線下工作坊。工作坊的主題是“重塑身心秩序”。因為我想過去這些年發生的很多事情,實際上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底層都是有很大的衝擊的,哪怕你表面上看上去沒有什麼變化,或者沒有太大的傷痛,但是這些年各種各樣的變化,我們看到和聽到的一些事情,其實都會對我們底層的狀態有非常深刻的影響。
人作為一個整體,我們的健康其實是有三個層面的,最表層的是我們的身體的健康,中間其實是我們精神的健康,最底層是我們在能量層面的健康。
能夠身體健康就很不容易了,但你即使做到了身體健康,在我們的精神層面和能量層面,如果沒有一個環境去看到和重塑內在秩序,我們的狀態是會有問題的。
所以我做工作坊,就是希望能用一種場域的形式去支援每一個個體,讓大家有機會去看到自己底層狀態,然後能夠從內到外地重塑身心秩序。
工作坊會做什麼?
其實不是大家一般想到的有很多 PPT,來了以後記筆記等等。是讓我們到一個包容的接納的場域,在這個場域裡面,我會提供一些“路徑”協助大家看到深層次的自我,看到內在的一些淤堵,一些我們自己信念的障礙。這是一條向內看的路,這個路其實沒有終點,是我們在不斷地面對、不斷地看到、不斷地放下的過程中去接近內心解放的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這個工作坊也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片段,但這個片段的確會有幫助,不論是線上的工作坊還是線下的工作坊,我們都看到了很多朋友的一些真實而巨大的改變。因為當我們能夠去用這樣的一套方法和體系去重新審視世界和我們自己處境的時候,開始思考,也開始內化這些方法的時候,那改變的發生就是必然。
這是第三次在京都做工作坊了,每年我都特別期待這個工作坊,因為是在最好的季節,在一個那麼美的城市,能夠跟很多世界各地來的神交已久的靈魂,在一起度過美好的 4 晚和 5 天。這次我們還是在一個依山而建的一個日式的溫泉酒店,裡面吃得好、住得好,還有溫泉,從溫泉走出去就是一個有山有水,非常安靜,樹木非常茂密的這樣一個步道。我每次去都會早晨去那兒跑步,大家願意的話也可以跟我一起。
所以今年的春天我在京都等你,期待和你相遇。
以下是工作坊詳情,歡迎掃碼入群諮詢。工作坊席位有限,大家想來的話,可以提前一點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