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總有人懷念計劃經濟?現在我想通了

來自:樂正社
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但是比計劃經濟強一萬倍,請看計劃經濟的一片段:
知乎網友“小丘”寫了一個場景:
售貨員:“我能想什麼辦法,我又不能生產糖,再說了,計劃都是領導定的,我能改嗎?你倆當時改個計劃晚懷孕或者早懷孕幾個月,不也能吃到紅糖了?"
男人有點臉紅:“同志你這話怎麼說的,這生育我還能為了多吃幾口紅糖改計劃嗎?這都懷了,您看,我這媳婦身體虛弱,就等著紅糖補身體。”
”售貨員:“聽你這麼說,你還不是那麼呆,那你不說廢話嗎?計劃能改嗎?吃不到那也是沒辦法的事。計劃裡沒有,或者沒有貨,誰又有辦法,我兒子下個月結婚,招待需要一條煙,可是這個我想了很多辦法,都弄不到,我能怎麼辦?就沒有辦法,現在孩子埋怨,孩子老丈人那也不滿意,這個煙啊,太難搞了,女方家要求還必須得有煙。”
男:“都是同志,我幫你想想辦法,為了孩子,結婚一次不容易,一條煙,我去求求我大舅子,我大舅子肯定給你整來!”
售貨員:“那不太好吧,多麻煩,再說了,咱也不能佔公家便宜。"
男:“佔不到便宜,都是福利發的!也不用花錢,咱哥們感情,你放心!”
售貨員,挺開心,“那你等我一會”說完,走去倉庫,拿出一個袋子。
“這是三斤紅糖,兩斤雞蛋,這不是公家的啊,也是我買的,我這勻給你,給弟妹補補身子,別給錢,傷了兄弟情義!",
評論區有網友說:
這不是段子,就是我家實實在在的經歷的。不是紅糖,是餅子。
我爸剛結婚,分家第一年,特別窮,過年時猶豫了很久,最終決定過年還是要花點錢,於是在臘月二十三,供銷社關門前的最後一天,去買年貨,因為沒有錢,只買幾個餅子。
供銷社售貨員是我爸的堂兄,那時候看我爸窮,看不起他,告訴我爸只有最後一點了,賣了一袋碎了的餅子給我爸。
大年初一,我爸去給我爺爺奶奶拜年,我爸堂兄也去給我爺爺奶奶拜年。
那天,我爸看到了讓他一輩子痛徹心扉不能忘懷的場面,這場面哪怕我現在在這裡打字也忍不住掉淚:
我爸的堂兄,帶了很多很多餅子來,
見人就發一袋………………
這時候還沒分田分戶。
過了一兩年,分田到戶了。我爸用他的勤勞和智慧,讓我們家過上了很好的生活。
隨著供銷社在市場經濟下的垮臺,我爸的堂兄家,也就是我伯伯家,敗落了。
有時候,我也想不通為什麼還有人懷念計劃經濟那個年代,今天,突然間想通了。
他們把自己代入了供銷社時代的售貨員角色,也把自己代入了有分配權的階層,唯獨沒把自己代入普通百姓的角色。
其實我也想問問那些懷念計劃經濟時代的人,在疫三年時,你是不是你們區域那個唯一允許開門營業的小賣部?
同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大白懷念疫三年的封控時代,權力,真的讓人痴,讓人狂。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路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