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想聊一種隨處可見的東西:
空瓶
先問兩個非常簡單的問題:
第一,一天之內,你會生產多少個“空瓶”?
答案很容易數清楚,只要掰一掰指頭就夠了:
喝光了一杯奶茶,空瓶 + 1 ;
用完了一瓶洗面奶,空瓶 + 1 ;
倒盡了最後一滴洗衣液,空瓶 + 1 ;
給小貓開了一個金槍魚罐頭,空瓶 + 1 ;
……
很多時候,一個空瓶的誕生,往往指向一次生活的小勝利。
意味著美味——椰子水空瓶了、黃桃罐頭空瓶了、沙丁魚罐頭空瓶了……消滅得乾乾淨淨,是吃貨最大的肯定。
意味著品質——洗面奶空瓶了,化妝品空瓶了,漱口水空瓶了……用到空瓶,是最能證明好用的、一份顯而易見的證據。

第二個問題是,你會如何處理一個“空瓶”?
我知道,這個問題乍一聽很莫名其妙。能怎麼處理?絕大多數人下意識的反應大概只有三個字:
“扔掉了。”
扔到了臥室的垃圾桶,扔到了公司的垃圾間,扔到了街邊的垃圾箱。
總之,被扔出了當下的生活。
用完一個空瓶,收到一個新瓶,消費在這樣的輪替中似乎全部完成,一個瓶子的流轉,在生活中已經到此為止。
但或許,事情還遠沒有結束。

從你手上離開的空瓶都去哪裡了?
很多人的想法或許恰如海洋學家索菲亞·厄爾博士所說:
“當我們把垃圾扔進垃圾桶時,
或者當我們把垃圾從船上扔下去或扔在沙灘上時,
我們認為它們消失了。”

但很可惜,不是。
垃圾桶不是它們的最終歸宿,甚至整個城市都不是。
我們親眼目睹,它們出現在一個又一個出乎意料的地方。
在沙灘上。
尤其是假期過後,飲用水、防曬霜……被遺落的瓶子們成了海灘垃圾的常客。
留不住熱鬧的棧橋和沙灘,卻唯獨能留住一個又一個的空瓶子。

圖源:一條
在海洋的最深處。
這是令人難忘的一幕:
在地中海,當科學家們將檢測儀器下放到海底 1600 米的深處時, 畫面上出現了數不清的廢棄空瓶。
“在這個日光永遠照射不到的地方,
漩渦和洋流彙集了許多的塑膠瓶,
這些塑膠瓶可能會永遠在這裡。”

僅僅是塑膠,每一分鐘,就有一卡車的塑膠製品被倒進大海。
每年,這個數字會增加到 800 萬噸。
在朝聖的路邊。
2021 年 5 月 28 日,一位旅行者在前往拉薩的五道梁地段,看到一個巨大的、臭氣熏天的露天垃圾帶。
長 200 米,寬 20 米,高半米,距離公路只有幾十米。
裡面什麼都有,藏著數不清的被丟棄的空瓶。
這條抵達西藏的公路,淪為了垃圾的棲息地。

圖源:新京報
我們消耗了遠超想象數量的空瓶。
我們還在生產更多的空瓶。
你應該還記得去年最火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有資料統計,在立秋當天,超過 4000 萬杯奶茶被售出。
4000 萬杯奶茶,就是 4000 萬個待處理的空瓶。

早在拍攝於 2016 年的紀錄片《塑膠海洋》中就提到,僅僅是美國,每年至少有 380 億個塑膠水瓶會被廢棄。
“每天有 630 億加侖的石油,
在美國被用來製造塑膠水瓶,
超過 90 %的塑膠都只使用了一次,
單是美國每年就廢棄了 380 億個瓶子,
這意味著 20 億噸的塑膠被填埋,
而且那只是飲水瓶的數量。”
空瓶沒有消失。


更令人無力的一個事實是:
空瓶比我們想象得更難處理。
空瓶的材質各異,塑膠、金屬、玻璃、木材……各種各樣的材質,往往意味著各種各樣的難題。
比如玻璃。
質量重,運輸和處理起來就更費勁;容易破碎,有較大的碎片汙染的風險;不可降解,處理起來吃力不討好。近年來,我國的玻璃回收率呈下降趨勢,多數地區甚至不到 30 %。
比如塑膠。
我看過一個駭人資料,在過去的 70 年裡,全球生產了 83 億噸塑膠,其中,只有 9 %被回收。
剩下的 91 %呢?
它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釋放到環境中。
“幾乎所有塑膠製品,都以某種形式存在地球上。”

想要更專業地處理空瓶,昂貴的成本是不可逃避的課題。
我們必須認清的殘酷事實是:
沒有被好好對待的空瓶,同樣不會好好對待我們。
多一個不被妥善處理的空瓶,
我們就會失去一處珍視的風景。

多一個不被用心安置的空瓶,
我們就會失去一個珍視的朋友。
這是我最心疼的一條鯨魚,死於 2018 年的印度尼西亞海岸。
被發現時,它已經死去多時。
解剖後,人們在它的胃裡,得到關於這場死亡的、最血淋淋的答案:
115 個塑膠杯,
25 個塑膠袋,
4 個塑膠瓶,
數千塊塑膠碎片,
以及,兩只人字拖。

圖源:世界自然基金會
還有無數的海鳥。你知道一隻海鳥的體內可以藏多少塑膠碎片嗎?
一隻出生 90 天的小鳥,人們在它的體內找到了 276 塊塑膠碎片。
佔到它整個體重的 15 %。

它們的遺體,就是一次次聲討。

我們正在失去。
而這一切,最終的最終,都將與你有關,與我有關。
以微塑膠為例,它的主要來源,是磨砂膏牙膏或者化妝品中的微珠。

當海洋中大量的微塑膠吸附毒素,成為浮游生物的食物,它們被魚類吃掉,被貝類吃掉,最終將沿著食物鏈,一路回到我們的身上。
我們會一口一口吃下代價。
正如紀錄片《塑膠海洋》的導演喬·魯克斯頓所說的:
“這些化學物質會進入食物鏈,
不孕不育、癌症、自身免疫系統問題、
內分泌紊亂、發育中兒童的行為問題、
以及胎兒發育問題,都與其有關。”
警示燈已經拉起。

找資料的過程中,我讀到一則令人傷感的舊新聞。
“1950 年代,瑞典設計師圖林看中了塑膠耐用、便宜、輕質等各種優點,並開發出了設想中完美的‘塑膠袋’。
上世紀領先潮流雜誌LIFE宣傳的生活理念是:‘Throwaway Living’(拋棄式生活)。”


這正是我們差一點忘掉的事情:
不光塑膠,任何一次技術革新,最初指向的,都是更便利、更自由、更美好的生活。
只是,從“拋棄式生活”到拋棄了生活,我們走得太快了。
快到忘了停下來想一想,這種“更便利、更自由、更美好”的生活,是否從始至終,都沒有給自然、給地球留下一席之地。
如今,象徵著文明進步的「空瓶」,正一步一步變成文明的代價。
追悔不是解決辦法,逃避更不是。
我們需要行動。
比如,少點、少用一次性塑膠瓶;
比如,學會識別並主動選擇使用“綠色包裝”的產品;
比如,瞭解相關品牌的舉措,將用完的化妝品、護膚品空瓶,投入到指定的回收站點。
不要小看這些小事,有研究證明,回收一個小小的玻璃瓶所節約的能量,可以讓一個 100 瓦的燈泡點亮 4 個小時,讓一臺電腦執行 30 分鐘。
你我的力量或許微弱,但遠比想象中更有用。
最後,我想和你分享紀錄片《塑膠海洋》的一幕,是導演講述他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我們會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因為了解伴隨著關心,
而關心則孕育出改變。”

我們必須關心,我們必須改變。

是時候讓我們一起為地球減負了。
穀雨始終堅守自然科技和可持續發展的品牌理念,與「愛回收」將在 4 月環保月,結合木頭環保理念,共同發起「雨」木共生計劃。活動期間,收集家中的化妝品空瓶投遞到指定的回收站點,即可兌換相應的穀雨全新產品。
愛回收會將這些空瓶進行專業的分揀處理,並輸送至下游產業鏈迴圈再生,幫助空瓶以新的形式重新迴歸大眾生活中。而木蓋的部分,計劃與禾希有物&GIVINGBACK一起,將木蓋再生成環保產品,反哺到公益專案。

每一種材料都將擁有第二次生命,而你的每一次行動,都是在為想要的世界投票。
撰稿:周七
部分素材來源:
紀錄片《塑膠海洋》
一條《全世界都在指責中國汙染環境,他們做出了反擊》
果殼《地球@人類:怎麼解綁我們的“塑膠情”?》
@澎湃新聞@新京報@介面新聞 等。



晚禱時刻:


我們必須關心,
我們必須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