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由豆包AI生成 提示詞末日)
蘋果、英偉達和微軟等美國科技巨頭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據新華社,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11日晚宣佈,聯邦政府已同意對智慧手機、電腦、晶片等電子產品免除所謂“對等關稅”。
檔案顯示,豁免的產品適用於4月5日以後進入美國的電子產品,已經支付的“對等關稅”可以尋求退款。
金融分析師侯賽因·庫貝西指出,這標誌著美國政府在關稅政策上“180度大轉彎”。
原因很明顯,分析師們表示,特朗普不會希望傷害像蘋果這樣的美國標誌性企業。Mizuho Securities交易臺分析師Jordan Klein強調:
“該公司僱傭了太多人,美國選民過度依賴iPhone,不會接受iPhone售價達到2000美元的情況。”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反而助力了蘋果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的三星電子。從政治角度看,這種結果顯然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相悖。
Wedbush分析師Dan Ives稱,在特朗普政府豁免了熱門消費電子產品和關鍵零部件之後,美國科技行業暫時脫離了崩潰的邊緣。他稱:
“如果沒有這些豁免,美國科技行業將倒退十年,人工智慧革命的程序也將大大減緩。”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13日早間宣佈,他將在週一公佈有關半導體關稅的詳細資訊,未來仍具巨大不確定性。
有分析認為,雖然某些產品最終可能面臨未來的關稅,但其稅率可能會低於特朗普此前公佈的水平。

Dan Ives:科技投資者的“最佳訊息”
自4月2日以來,美國市場經歷了十分動盪的一週,全球投資者恐慌、股市崩跌,特朗普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令市場充滿不確定性。
此次對熱門消費電子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的關稅豁免,為蘋果、英偉達等美國科技巨頭提供了巨大緩解。
Dan Ives週六在X平臺發文稱,這是“對科技投資者而言最好的訊息”。
“它消除了籠罩在該行業上空的巨大陰雲,因為美國科技巨頭除了在亞洲的供應鏈之外,幾乎沒有其他選擇。” “如果沒有這些豁免,美國科技行業將倒退十年,人工智慧革命的程序也將大大減緩。”
就在前一天,這位長期看多美國科技股的分析師還極度悲觀地表示:
在我從業25年的日子裡,這是我見過的最可怕的時刻。在我看來,這些關稅可能會使美國科技行業倒退十年。 包括網際網路泡沫、金融危機…..如果我必須比較,這絕對是我經歷過的所有危機中最可怕的。
他當時預測,美國科技行業有15-20%的資本支出已經自動暫停:
“當你像這樣玩高風險撲克遊戲時,你是在拿經濟做賭注,最終影響資本支出和大額採購。 現在(特朗普)政府基本上已經引發了一場雪球效應,而這個雪球正在下坡滾動。”
而面對此次關稅豁免,他認為,白宮本週從矽谷的科技和商業領袖那裡獲得了壓倒性的關稅反饋,將從根本上改變商業模式,這減輕了市場壓力,就像“科技和市場肩上的重擔減輕了”。
他表示,期待在未來幾天聽到更多關於豁免的細節。

科技巨頭暫獲喘息
民生證券認為,隨著《特定產品對等關稅豁免指南》落地,果鏈將迎來EPS修復。
中國證券報12日報道稱,有半導體分銷上市公司人士表示,他們也在就此事收集客戶等的資訊,但目前看,資訊依然比較混亂。因為政策是一碼事,實際落地執行時可能又會有新的情況,並不是完全一致的,產業界目前是走一步看一步。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此次“對等關稅”事件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影響肯定很大,也顯示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韌性和長足發展。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階研究員Chad Bown表示,此次豁免類似於特朗普在2018年和2019年期間對智慧手機和消費電子產品實施的豁免。他說:
“我們必須拭目以待,看看這次的豁免是否也會奏效,或者總統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再次改變主意。”

蘋果並非完全依賴豁免,已開始多管齊下應對
見聞君此前文章間提到,此前華爾街分析師和投資者越來越相信蘋果將獲得關稅豁免,這一預期也支撐了過去幾天蘋果股價反彈,但該公司並未將所有希望寄託於此。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Erik Woodring表示:
“我們不認為蘋果將僅僅押注於總統豁免,而且正如我們在跟蹤該公司時所瞭解的,蘋果始終保持長期思考。”
蘋果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將其產業鏈多元化,包括將部分iPhone生產轉移到印度。在90天關稅緩期內,蘋果可能將尋求其印度合作伙伴,以滿足美國iPhone需求。
Woodring估計,為滿足美國的iPhone需求,蘋果需要將其印度生產能力提高一倍,儘管這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實現。
還有觀點指出,另一種策略是透過提供融資計劃、增加運營商補貼和提高以舊換新價值來緩解人為抬高的iPhone價格。

延伸閱讀
iPhone真能美國造?很難、很貴
普遍認為,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的目的之一是讓美國製造業迴流。然而,對於美國科技巨頭來說,這非常難。
以蘋果為例,Dan Ives認為,蘋果將生產轉移到美國本土幾乎是不可能的。他特別指出了當下這家科技巨頭面臨的嚴峻現實:
蘋果93%的iPhone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印度能生產多少?也就3%的iPhone。我們不是在討論童話故事,而是事實和現實。你真的認為我們能把蘋果遷回來嗎?需要300億美元,三年時間才能遷移10%的生產力。我們應該在新澤西或伊利諾伊州製造一部售價500美元的iPhone嗎?現實是我們不能。你有沒有去過臺灣的晶圓廠?去參觀三個小時,然後告訴我我們能在這裡做同樣的事情?在這裡,人們在星巴克工作就能賺到24美元。
美銀此前分析指出,儘管美國具備iPhone最終組裝的勞動力基礎,但蘋果與數百家供應商的緊密協作,大部分零部件仍需全球採買,完全轉移生產線回美需要耗時很多年。
即便只遷回最終組裝,成本也因美國高昂勞動力成本而上漲25%,若疊加對等關稅,成本或暴漲91%。除非關稅長期化明確,否則蘋果大規模回遷生產線的可能性不高。
作者:張雅琦 李笑寅卜淑情 編輯位宇祥
推薦閱讀: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