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AP和IB課程來說,A-level課程在藝術設計方向上顯然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包含:
純藝術;藝術/工藝/設計;平面傳達設計;紡織品設計;攝影;3D設計 6個方向。
在這些方向中,純藝術、平面傳達、3D設計是多數人的選擇;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A-level攝影課程其實才是最“寶藏”的一門科目!
在很多國外院校(特別是綜合大學)裡,攝影專業經常被歸在純藝術大類中,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在A-level階段,攝影會被單獨列出來呢?
不同於本科或碩士階段,A-level課程的主旨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起更加清晰的升學和職業規劃,因此每門課程都對應了不止一個可申請的本科專業方向。
以攝影課程為例,學習該課程的學生可以申請的專業不僅限於攝影,而是一系列影像類藝術專業,例如:
時尚攝影、攝影新聞報道、廣告攝影與後期、攝影史、攝影策展、紀實攝影、攝影(純藝方向)等。
另外,A-level攝影課程本身也根據不同的內容主題,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方向:
膠片攝影(Film-based photography)課程聚焦於技術層面,學生將從最基礎的光圈、對焦、視角、構圖、快門速度、運鏡等知識學起;
逐步從暗室洗片、曝光、沖印發展到將膠片攝影與電腦技術相結合等等。
數碼攝影(Digital photography)課程聚焦於畫素與數字化的產生過程,在關注曝光、對焦、白平衡之外,還要考慮不同的攝像方式、軟硬體結合對出片質量的影響等。
另外,數碼攝影還要特別關注不同格式對照片質量的影響,以及同一張照片在不同載體上色彩與印刷的差別。
電影與錄影(Film and video)課程專注於動態影像捕捉,從最基礎的故事版、鏡頭廣角、剪輯開始,到影片後期製作、定格動畫、3D建模等,都會有所涉獵。
針對不同的方向,文藍藝術也都開設有專門的A-level攝影強化課程!
2月初,愛德思考試局更新了今年A-level藝術C2大考命題:Union;
並針對攝影方向給出了4篇參考文獻,給大家的A-level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方向!
關於考試局給出的4篇參考文獻,同學們既可以將這些文獻作為切入點直接創作,也可以將其作為素材或靈感來源,亦或是獨立創作作品,都是可以的。
第一篇文獻來自摩洛哥攝影藝術家:Hassan Hajjaj,
作品是2012年為迪奧拍攝的 Dior XL 系列時尚攝影:
肖像攝影常以靜默的凝視,凝練出廣闊的社會敘事,它向觀者揭示全球化與文化的交融如何將不同國度、大陸的攝影師串聯成同一張網。
當代非洲與中東的攝影師,以鏡頭為筆,在肖像中書寫深刻的議題。
摩洛哥的Hassan Hajjaj,將雷鬼、嘻哈、時尚、西非攝影美學與英倫生活糅合,於畫面中織就文化的經緯。
伊朗女性攝影先驅Hengameh Golestan,用鏡頭定格了1979年國際婦女節德黑蘭的街頭——成千上萬不同年齡與階級的女性,在歷史的褶皺中並肩而立。
Gelareh Kiazand的《百幅肖像》系列,捕捉百位女演員觀看悲劇電影《Shirin》時的淚光與震顫;
Shadi Ghadirian與Atoosa Alebouyeh,則以鏡頭為鏡,映照出伊朗女性生命的稜角與暗湧。
第二篇文獻是來自比利時藝術家 Pierre Cordier 的作品:“I Have A Dream”。
無相機攝影的誕生,如一道裂痕劈開傳統的影像之牆。全球藝術家以光為墨、以感光材料為紙,在物理的疆域中拓印靈感的軌跡——
Man Ray、Christian Schad與László Moholy-Nagy等先驅,以物影照片為舟,載著先鋒藝術的浪湧駛向未知;
Moholy-Nagy更將包豪斯的理性與詩性熔鑄於光影實驗,讓科技與藝術在暗房中交媾。
當代的Pierre Cordier、Barbara與Zafer Baran、Floris Neustiss等人,承襲了Anna Atkins與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的遺風,以化學圖、光蝕刻等手法,將光的寓言凝固成永恆。
那麼究竟該怎樣將這些獨特的手法融入到A-level的作品創作中去呢?
第三篇文獻來自德國藝術家G. Roland Biermann,他的《幻影》系列藉助三聯畫的形式,隱喻了一種超驗之境。
其中,《幻影 17》中朦朧的光暈,宛如基督昇天時遺落的嘆息。
信仰的圖騰、聖地的輪廓、儀式的呼吸——攝影師以鏡頭為橋,串聯起宗教的多樣性與共通的靈性。
有人以影像顛覆既定的神學凝視,有人則以虔誠的構圖禮讚信仰的豐饒,讓宗教在視覺與文化長河中繼續流淌。
Sam Taylor-Johnson、Idris Khan、Shirin Neshat等人,亦在畫面中埋藏宗教的符碼,讓神性與人性在底片上悄然對話。
「家庭」是攝影師最私密的暗房:血緣的紐帶、時光的裂痕、愛的褶皺——從即興的瞬間到精心構築的肖像,鏡頭總在探尋人類聯結的本質。
Larry Sultan的《家園影像》中,退休父母的日常被鍍上一層“美國夢”的鎏金,卻在真實與虛構的縫隙間,曝露出衰老的孤獨與記憶的荒誕。
那些凝固的瞬間,因過於直白而顯得陌生,因永恆存在而近乎刺眼。
其他藝術家們,如Richard Billingham,會以粗糲的鏡頭解剖家庭的淤青;Sally Mann用銀鹽親吻子女的童年;Chien-Chi Chang則將移民家庭的離散,縫合成一張無聲的網。
在第四篇文獻中, Jacqui Davies 的作品“Ella Smith and Justin Salinger in RAY & LIZ”也記錄了一家四口的歡快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