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林海東
首先亮明我們的觀點——確認朝軍入俄,但對入俄朝軍參戰問題存疑。
為什麼對外界“朝軍參戰並出現重大傷亡”的訊息不確認?首先,因為各路訊息說法不一,疑點太多;其次,作為一個旅遊公號,"IN朝鮮”可以確認朝鮮開放旅遊至今沒有任何確切訊息,但沒有能力去獨立證實俄烏戰場發生的事情。
澤連斯基說朝軍傷亡超過3000,烏軍方也說朝軍傷亡超過1000,美韓情報機構也“證實”了傷亡,還無法確認?是的,因為都是說法而已,缺乏實錘鐵證。
入俄朝軍是特戰部隊“暴風軍團”嗎?不知道。但從目前傳出的各種影像以及邏輯推理上看,不太可能。“暴風軍團”,也就是李奉春中將麾下的第11軍團,是朝軍精銳,連韓國國情院都說“暴風軍團”不過4萬多人,且這個軍團的首要任務是朝鮮打韓國的時候做戰時先鋒,金正恩有可能把這支部隊的四分之一1.1或1.2萬人派到俄烏戰場上填坑嗎?
我們之所以對入俄朝軍是否參與一線作戰的問題存疑,因為此事非同小可,一旦被證實,不僅是攪動俄烏戰場的事情,也是影響歐洲及東北亞安全的事情,甚至可能擴大戰事,延燒成WW3。這將成為一個關鍵或決定性因素,所以,我們有擔憂;所以,在沒有更進一步的實錘鐵證出現之前,我們希望入俄朝軍參戰的事情不要發生。如果一旦此事得以真正證實,則需要根據這一確定性因素去看待新的不確定因素,看它對歐洲和東北亞局勢產生何種影響,進而對我們的周邊安全環境造成什麼影響。落腳點在這裡,而不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經說過,烏軍抓住朝軍戰俘是早晚的事情,屬於“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的事情。現在,在朝軍傷亡情況連續炒作數日之後,第一名朝軍戰俘似乎出現了。


the_warshal18的“電報”頁面
當地時間12月26日,一位名為“the_warshal18”的烏克蘭博主在他的“電報”頻道里釋出了一名疑似朝軍士兵被烏軍特種部隊俘虜的照片及訊息(上圖)。這位博主說,烏軍特種部隊在庫爾斯克方向作戰並獲勝,抓到一名朝鮮“僱傭兵”,還繳獲了一輛BTR-82裝甲運兵車、武器、檔案等戰利品。這訊息被烏克蘭軍事媒體militarnyi援引,朝軍俘虜的照片也在其他多個烏克蘭博主的“電報”頻道里傳播(下圖)。

militarnyi相關頁面截圖

其他博主釋出在“電報”的無水印全圖
12月27日上午,韓國國情院在回答韓媒對此事的詢問時表示,“透過與友邦國家情報機構的即時資訊共享,國情院確認一名受傷朝軍士兵被俘;國情院將密切關注事態發展”。我們無法得知國情院如何“確認”友邦的即時情報資訊,但有一點可以確認,即韓國國情院的“確認”建立在友邦情報資訊的基礎上,並非“獨立確認”此事。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即韓國國情院的“確認”只是個二手訊息,那麼,它怎樣才能“獨立確認”呢?很簡單,按照韓國國會情報委員會10月份提出“如果朝軍士兵被俘或投降,需要韓國特工與他們進行溝通”的要求,派員去烏克蘭見見這位“首名朝軍戰俘”,跟他聊聊。但從目前情況看,做到這一點不容易。
有圖為證,但未必就是真相,因為這裡面可操作的空間太大,而且疑點仍然存在。而這位“首位朝軍戰俘”的出現,也證實了此前影片中那個裹著繃帶、在病床上痛罵朝鮮的所謂“朝軍傷員”是西貝貨。這張照片中的所謂“朝軍戰俘”,的確是東亞面孔,而且基本符合外界對朝鮮人的刻板印象,瘦、黑、弱。當然,顯得虛弱據說是因為受了重傷,這個容易理解,關鍵是他的瘦與黑。
按照烏方及美韓方的說法,入俄朝軍、參戰朝軍是特戰部隊“暴風軍團”。我們雖然沒有親眼見過“暴風軍團”的朝鮮兵,但從朝媒釋出的圖片及影片中可以知道,朝鮮特戰軍都是年輕的壯漢,手劈一摞磚、胸口碎大石的主兒,主打一個“年輕力壯、勇武剽悍”,否則不足以“暴風”。其中有個別黑瘦的,但結實是前提。這是認知的基礎。

好了,我們再來看照片中的這位“首位朝軍戰俘”,瘦到眼窩凹陷、顴骨高凸。說他是“暴風軍團”的兵,未免羞辱了朝鮮特戰部隊。這位的形象,大致與烏方及美韓方的“朝軍特戰部隊參戰”主張對不上號。此為疑點一。
疑點二,如果這個又瘦又黑又弱的“首位戰俘”真的是朝軍士兵,那麼,不僅入俄朝軍是否屬於“暴風軍團”存疑,而且入俄朝軍的構成就成了問題。我在最初評論朝軍入俄時曾經說過,影片裡計程車兵斜腰拉胯,不像特戰部隊,倒像新兵。這個“首位戰俘”似乎就有點兒新兵的意思,而且相貌狀態更像中年人。那麼,這位有沒有可能是圖瓦兵?只要他說的不是朝語或韓語,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在開戰以來的多段影片中,我們看到過類似的圖瓦兵,比如那位滿嘴“蘇卡不列”、又瘦又垮的圖瓦老哥。
疑點三,韓國國情院的“確認”來得有點兒快。儘管它說是來自“友邦情報機構的即時資訊共享”,但這種“確認”速度還是讓人覺得有點兒可疑,畢竟情報的確認是有一定程式、要花一點兒時間的。在我看來,國情院此舉不能排除儘快介入此事的可能性,甚至存在把朝軍參戰這事兒迅速擴大以達到某種“圍魏救趙”目的的可能性。
不知各位是否看過鑑寶節目?裡面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對一件“寶物”,專家只要有一點對不上,就鑑定為“不真”,而“國寶幫”則是隻要有一點對得上,哪怕碗底兒寫著“微波爐專用”、“適用微波爐”,他也堅持手裡的那隻碗是古董,因為“有氣泡”。所以,即便出現了這麼個“首位朝軍戰俘”,我們依然存疑,因為我們不知道他說的是朝語、韓語還是“蘇卡不列”。當然,您願意相信,那是您自己的事兒,不必讓我們像您一樣信。沒吃過丹東草莓,就說跟它其他草莓沒區別,與此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