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陣外國網友湧入小紅書,堪稱二十一世紀網際網路世界的一樁奇聞,在一段足夠長的時間之後,也許會成為一個歷史無法略過的文化事件。
踏破資訊繭房,打通文化長廊,中美網友大對賬。跨國沙龍,洲際友誼,地球村口拉家常。
那一段小紅書社群好比光明頂、聚賢莊,敦煌莫高窟的萬國衣冠,大航海時代的香料群島。
而在浪潮之後呢?最近有很多網友問,小紅書上的外國人都去哪了?是愛像一陣風,吹完它就走了嗎。
眾多外國網友現身說法,他們大多數人都留下來了,還有人說我貓稅都交了,離開是不可能離開,愛來自瓷器。

事實上,他們非但留了下來,還已經進化到下個level了。如果你覺得刷到他們少了,這種錯覺,就像是水消失在水裡。
天涯若比鄰後,現在上演的是海內存知己。

還是在外國網友剛登上小紅書這片神秘大陸那陣,有人說被社群內的一條普通帖子直擊心靈。
一位智利的朋友,因為頻繁搬運桃子接觸化學物質,手上的汙漬難以洗掉,發到小紅書求助。

評論區給了一個非常妙的提議,拿車釐子榨汁洗手。網友推測洗不掉的汙漬應該是阻止水果過分成熟的高錳酸鉀,那維C水溶液就是其天然還原劑。
而更妙的是,智利盛產車釐子,這是生活智慧與地緣特產的完美合謀,頗有點相生相剋道法自然的味道。把中國傳統文化,遙遠的智利、樓下水果攤19.8的叫賣,連成了車釐子的瞬息全宇宙。
在2008唱響的同住地球村,現在終於有了實感。
然而誰也沒想到,這種程度的妙,僅僅是個開始。
如今快兩個月過去,當我們再次觀察小紅書上外國網友的生存狀態,他們已然在此與我們發生了更為深遠的連線和影響。
這周有人在社群問各位老外加入小紅書後有什麼新習慣嗎?
美國網友表示少走了五十年彎路,現在已經開始盤核桃了。

士別三日當輪刮眼眶,外國網友依然在分享日常,只是看著大不一樣了。
就說吃吧,一位美國小哥自從來了小紅書,整天就是琢磨中美飲食差異。
最近他研究愈發深入,相繼發現了大麻球、炸蝦片、糖畫,順德牛乳,這種瞬間膨脹和固液轉換可能讓他誤以為咱們有皮姆粒子,反正是每天倆眼一睜就是鵝妹子嚶。

還有人已經不滿足於看了,另一位澳大利亞的朋友,不看袋鼠看上菜譜了。
看上去有廚師功底的他,不但做出了地三鮮,甚至還拿下了鍋包肉。在小紅書網友的一步步教學下,陸續從老乾媽炒飯、麻婆豆腐,進階到了麻辣燙和酸辣土豆絲。

恐怖如斯的是他還掌握了切墩、顛鍋、勾芡、炸辣椒油等核心科技,下一步就差中華小當家的開蓋冒金光了。
最近他還自己種上辣椒了,還有四川網友給線上指導上了,這你受得了嗎?

要說到種菜,還有一位美國農場主更是實幹派。他自有20畝土地,在小紅書網友的建議下真開始種地了。

土地是媽,勞動是爹,只要撒種啥都往出結。扣大棚、買種子,主打的就是實幹、聽勸加肯學。得益於小紅書官方在極短時間內上線了字幕翻譯,他現可以時時向大家彙報進度。
想想千萬網友跟一個老外一塊研究在大洋彼岸的一片地,這事聽著就玄幻。開荒爽文之養成系,十個勤天但美利堅。
他這事不但登上小紅書站內熱搜第二,還上了新聞,他還建了 3 個小紅書群聊,跟大家在裡面互相分享食譜和種植技巧。群聊記錄像一部農業版《哈扎爾辭典》,混雜著俚語、emoji和一鍵翻譯的語法奇蹟。

在小紅書火速上線了翻譯功能之後,社群內的語言壁壘實際上已經消失。所以外國網友與我們的互動很快就從廚房和土地,走到了穿衣、審美,情感和興趣等更復雜多元的場景。
比如,咱們有紅高粱模特隊,外國也有黃石牛仔Boy。
一位在農場的美國攝影師,喜歡在小紅書分享自己的牛仔日常和OOTD。

好玩的是他的帖子引發了十分長尾的互動,甘孜、藏區、江蘇、西北,中外牛仔圍繞著遊牧文化和農業文明陸續在評論區開了個展。
阿勒泰、俄勒岡,淘金熱、塞外涼,不同的土地給養,有一樣的信馬由韁。

有狂放的,也有優雅的,百花齊放。一位79歲的英國老爺爺,這位詹特曼因為發音和腔調非常地道,讓大家想起了多年前做英語聽力題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於是在他的評論區,總會有網友根據影片內容出聽力題,英式退休大爺爆改行走的口語CD機。

網友們的熱烈反饋也徹底點燃了爺爺的激情,他頻繁地跟大家互動,當有人反饋可以上升難度,老爺子果真就調整了自己的語速,現在已經從CET.4進階到了CET.6和雅思託福。
透過語言,爺爺跟全世界網友講述個人愛好、生活見聞,還有逝去的日子。各國網友圍聚,討論收藏和興趣,兼顧精進發音問題。
襯衫的價格是9磅15便士,無價的,則是網際網路最樸素的善意和交流的樂趣。

在社群裡這些動人的評論區,一個美國阿姨的那句“we made history”時常被外國朋友提起。
中國網友說,這句話在我們這還有著外另一種翻譯——“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一切偶然的背後都蘊藏著某種必然。外國使用者湧入小紅書,看似像是一個天時地利的隨機事件,但他們選擇留下來,就一定是有了更深的牽絆。
比如,我刷到一位23歲的美國女孩泰莉,有一天她真情流露發了一條帖子,標題寫著“我永遠不會離開小紅書(加入小紅書改變了我的生活)”。
她說來到小紅書之後,她感受到了太多從未體驗過的善意,受到了很多網友的幫助,甚至“泰莉”這個中文名字都是社群內的一位網友幫她取的。

曾經她因為肥胖和家庭等原因遭受過很多惡意。而在小紅書這些正在慢慢被治癒,另一位美國網友補充道。過去泰莉沒有朋友,如今她在小紅書上有將近7萬個未曾謀面的故人。

一塊土地是否宜居,取決於風的脾氣。而對於一個網絡社群來說,它的演算法就是流動的風。演算法影響著風為你捎來什麼訊息,好的壞的,溫暖的冰冷的,是有趣味的、有人味的,還是偽裝好的成癮把戲。
一直以來,小紅書友好、包容的社群氛圍背後,我想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它特殊的演算法價值觀:真誠分享、友好互動的價值觀,被融入到了小紅書整個分發體系。
去中心化分化帶來了許多奇妙的相遇。流量的傳播方式不再是啤酒澆頭自上而下,而是憑著興趣找到你。點贊、瀏覽等純粹資料導向的東西在這裡反倒像是陪襯,人,才是小紅書演算法的核心。
在小紅書,至少有50%的流量湧向了普通人,讓這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總是跟傾斜連在一起的詞彙,實現了平權。
於是,有人感的,有生活的,真誠而溫暖的分享,在小紅書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土壤。法國的大象奶奶就說,我怎麼發了一條小紅書就漲了一萬粉。

奶奶退休前是一位在巴黎工作了多年的導遊。隨著奶奶分享生活細節,一些多年前曾被奶奶帶著遊過巴黎的朋友紛紛翻出了十幾二十年前與奶奶的合照。看著這些照片,追憶似水流年不再是句單薄的感嘆,茫茫人海中這是普通人的仙履奇緣。

而在無數個像賽博奶奶一樣的普通人畫像下,評論區成了老式弄堂——大家互相問好,出門就聞到鄰居家的飯香,張家教李家醃泡菜,王家借趙家梯子,梯子上可能還掛著個倫敦腔的老頭。

對於“為什麼刷不到老外了”的疑問,答案意外簡單:不是演算法遮蔽,是他們已經“普通化”。沒有資料隔離,只有生活融合。
當特殊身份的標籤消失後,他們成了無數個你和我——會因為一道菜翻車懊惱,會為年終獎而焦慮,會在深夜emo時收到陌生人的安慰。這種普通,恰恰是演算法最成功的計算:社群不製造差異,而是引導著對的人相遇。
正如人類學家項飆所言:“附近的消失是全球化的副作用。”而小紅書的演算法,正在用程式碼重建普通人的“附近”:一個美國農民、一箇中國白領、一個英國退休教師,在賽博地球村口,交換種子、菜譜和養老金攻略。
當然,交換的也可能是下麵條的正確順序。

何勇在《鐘鼓樓》裡唱“小飯館裡面辛勤的是外地的老鄉們,他們的臉色像我一樣。”
外國使用者不是流量密碼,不是觀賞獵奇。在小紅書,他們只是變成了我們外地的老鄉,而已。
當然,臉色跟我們還不大一樣。
一位在小紅書收穫了35萬粉絲的美國天文愛好者,用一段影片回顧這“令人驚歎的一個月”。他說這是一段狂野的旅程,謝謝你為我開啟窗戶。

評論區一位網友的金句,更是為我們定格了那個金子般的時刻。

而我們更應該高興的是,故事並沒有止步於此。
在小紅書上對中國最感興趣的那批外國朋友,演算法已經指引他們走向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加拿大的音樂家已經開始賞析春晚,機器人舞手絹在社群內引發我們的熱議,同樣也勾起了他的興趣。這在藝術上給了他新的體驗。

社群內各種精彩的國內自由行攻略吸引著我們,也同樣吸引著國外的年輕人們,他們中有人已經踏上了中國的旅程。

甚至,還有人因為小紅書向她展示了一個充滿吸引力的新世界,她索性來到了中國讀書。

浪潮之後,故事依舊。更多積極的改變正在發生。
或許多年以後,老約翰的孫子問他“爺爺你為什麼會做鍋包肉?”,他可能會點開小紅書,指著幾千條評論說:
那是2025年的,一個時代的晚上。

本文系授權釋出 ,From X博士,微訊號:doctorx666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