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爸爸自曝尷尬:“我,心理學家,女兒厭學,沉迷動漫,如今終於揚眉吐氣了……”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文章之前先提醒一下姐妹們,咱們今天有2場新春穿搭的直播,分別在今天上午11點和晚上8點。各種高品質大衣內搭都特別大方,有適合做新年戰袍的節日款,也有減齡日常款,年前最後一波,折扣特別給力。我自留了不少,直播間還會持續送禮物,主打一個開心,大家一定要早點預約。咱們上午的直播已經開始,姐妹們點選下方影片,進入成長樹影片號,就可以直接進入直播間。
最後還是送禮物環節,免費贈書活動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跟身邊媽媽聊天,大家聊最多的就是孩子學習上、生活上的各種問題。
有的會發愁孩子不是學習的料,有的是遺憾孩子沒有特長、有的感慨孩子性格太內向、有的抱怨孩子大大咧咧沒心沒肺。
好像每個孩子,都因為各種缺點,讓父母有操不完的心。最近刷到心理學教授賀嶺峰的一段影片,他談到自己女兒從“差生”逆襲的故事。
我看完還挺有感觸的,也想跟姐妹們分享一下,是一個挺不一樣的看待孩子問題的角度。
和所有父母一樣,賀嶺峰從小為孩子鋪路規劃,小學時就把女兒送進名校。
可女兒在學校的日子並不好過,拼盡全力也卷不過其他同學,成績一直班裡墊底。
賀嶺峰動不動就收到老師的“投訴”,為了託女兒一把,他每天晚上都陪她刷題,給她請家教惡補。
一段時間過去了,女兒的成績絲毫沒有好轉,情緒卻開始變得不穩定了。
有一次聽到女兒說想從校車上跳下來,不想去上學了。
賀嶺峰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改變自己的教育策略,去挖掘女兒的長板,女兒後來一步步脫穎而出。
回憶起女兒“開掛”之路,他說這兩件事幫助很大。
第一個,是漫畫追劇。
從孩子小學時家裡WiFi就是常開的,他從來沒禁止過女兒網路遊戲或追劇什麼的。
有個寒假女兒迷上了動漫,一個寒假看了200多集。

這部動漫是周更,週二是日本原版的,週四才是翻譯中文版的。
這部動漫很長,直到開學還沒播完,後來賀嶺峰驚喜的發現,女兒每週四的作業再也不需要大人操心了。
因為她會利用在學校的各種時間把作業做完,一放學就著急回家看動漫了。
慢慢的,女兒週二的作業也會提前完成,因為她想看原版的,雖然一句聽不懂,一個字不認識。
又過了一段時間,女兒加入了一個動漫群,大家說更的有點慢,尤其劇情發展到關鍵時候突然就停了,很多人在群裡探討後續劇情。
女兒就嘗試著寫同人文,寫完就釋出到論壇裡,一個暑假竟寫了4萬字。
即便和家人外出吃飯也不忘早早回去,因為幾百個粉絲在催更。
他發現女兒不僅收穫了一票粉絲變得特別有責任感,而且再開學女兒的作文也不用發愁了,篇篇都是範文。
第二個事,是隨手塗鴉。
女兒從小就拿個筆在家裡到處亂畫,牆上、床單上都是她的“傑作”。
賀嶺峰沒有制止,想著反正平日也沒人上家裡來,於是女兒每次畫滿後他就把牆塗白了,讓女兒接著畫。
女兒上初中時,也沒放棄對動漫的喜愛,甚至自習課也操練起來,當即就被老師發現把本子沒收,找家長。
賀嶺峰跟老師一通道歉,可路上並沒有訓斥女兒,而是對她說:
“我不反對你畫畫,但是你不要太囂張。畫畫偷著畫,你當著老師的面畫畫,這就屬於挑戰老師權威。站在老師的角度想,讓你做題你畫畫,會影響班級氛圍。”
正是這兩件事打下的基礎,女兒的人生開始有了起色。
到了高中,女兒開始給自己做規劃,想去日本讀書。
為了透過日語N1考試、口語面試,他特地給女兒報了一個日語強化班。
第一週測驗後,老師說她“口語和閱讀都不需要學了,考試絕對沒有問題”。
申請大學時,校方要求提供作品,女兒把畫的作品做了一份作品集交過去,當時就透過面試,最終拿到了7個大學的offer。
他說女兒如今只靠這兩樣生存技能,一個是日語,另一個是畫動漫。
其實賀嶺峰的女兒的逆襲,屬於個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走通這條藝術之路,普通父母照著做,也不一定會取得一樣的成果。
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其實所謂孩子未來的好出路,並沒有定製化的路徑。
每個孩子各有不同,挖掘出孩子的天賦和熱愛,每個孩子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查缺補漏當然很重要,但同時咱們也得學會揚長避短。
在心理學裡有個詞,叫“鯊魚效應”,揭示了強者是如何化劣勢為強勢的。
鯊魚作為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卻有著與生俱來的“短板”——沒有魚鰾。
而魚鰾於大多數魚類而言,是掌控浮沉的關鍵器官,如同水下的“救生圈”,讓它們輕鬆在不同水層遊弋。
當鰾裡充滿空氣時,魚就上浮,當把鰾裡空氣放掉,它就下沉。
鯊魚沒有魚鰾,為了生存,實現沉浮自由,只能時刻保持不停歇的遊動,來對抗先天的不足。
在這一過程中,鯊魚的肌肉也越發達強健,體魄日益強壯,就連捕獵技巧也越發精湛,最終登上海洋霸主的席位。
咱們養孩子也是一樣的,每個孩子可能都會遇到“沒有魚鰾”的時刻,比如他成績不夠突出,或許是性格內向,要麼就是對某個領域恐懼。
這些看似的阻礙,其實蘊含著孩子的無限可能。
關鍵在於,我們父母要如何引導孩子像鯊魚一樣,把一些不利的條件轉化為成長的加速器。
幫孩子一點點積累信心,讓孩子明白,每一次克服恐懼的過程,都是在挖掘自身潛力,幫孩子成長為更強大的自己。
01
鼓勵孩子嘗試新鮮事物,發現特長
每個孩子的成長路徑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模版可以套用。
但孩子年齡小,未必懂得什麼是自己的優勢劣勢,咱們父母就要細心觀察,給孩子多架橋鋪路。
之前有個三年的小朋友叫嚴弘森,因糾錯天文館而走紅。

據說這孩子4歲就沉迷於火箭,父母給他買了一堆火箭周邊,還給他找來紀錄片。
自從帶他去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發射現場,回來他更熱衷航天了,變成了天文和軍事迷。
嚴弘森在工作室中除錯火箭電路板
小弘森愛鑽研又愛講課,爸爸就給他買來一塊小黑板,幫他把錄製好的講課影片釋出到網上,很快迎來了一群小粉絲。
經常有家長前來取經,問弘森是如何培養的。
嚴爸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熱愛,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多去嘗試新事物,挖掘他的潛在優勢。”
我認為,這種專長不是父母給報的那種興趣愛好班,而是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愛。
因為只有真心喜愛,才會激發出孩子無限的潛能,讓他變得有熱情、愛思考、能堅持。
對如何發現孩子的專長上,我想孩子自由玩耍時最為放鬆,會透露他的興趣傾向。
比如有孩子喜歡安靜地畫畫,展現出對色彩和線條的敏感。
有孩子熱衷於拆卸玩具,表現出較強的動手能力和探索慾望。
有孩子運動方面有天賦,精通各種球類和競技類專案。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天賦裡自帶的“鐵飯碗”,發現並培養他的優勢,才更容易將興趣落地生根,長成天賦開花結果。
就像教育專家魏書生演講中所說:
“成功的教育,很簡單,並不是揪著孩子的短處不放,而是發現孩子長處,守住它,併發揚下去。”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父母要順應天性養育孩子,才會收到好的效果。
02
多關注孩子情緒,及時給他正向反饋
我們常說要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其實內驅力就是來源於掌控感、價值感和自信心。
知乎上有網友說,小時候想學跳舞,可媽媽卻說,“人家跳舞是翩翩起舞,你卻像笨拙得像只大肥鴨!”
她放學回家,想看電視放鬆一下,卻被父母打擊:你們班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平時看電視嗎,學學人家那股刻苦勁,你怎麼光想著玩!
更讓她心碎的是,即便有次考試得了一百,卻被媽媽“潑冷水”:這次是你運氣好,都蒙對了,有本事你次次第一啊。
不管做什麼,都是別人家孩子好,“成績好、懂事、還貼心”。
到自己家孩子這兒,卻樣樣不如,“成績差、愛頂嘴、臭脾氣”。
經常被父母戳短兒的孩子,要麼會越發自卑,覺得事事不如別人,遇到點困難就找各種理由退縮。
要麼就是破罐破摔,徹底擺爛,“反正我做什麼都不對,乾脆放棄努力算了”。
作為父母,我們要看到孩子想變好的努力,去肯定他的付出,讓他擁有更多的價值感。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為什麼孩子喜歡玩手機,一玩就停不下來呢。
這是因為每打完一局遊戲,都有個正向的反饋機制。
要麼是金幣積分,要麼是錦囊,這些會拉滿情緒價值,鼓勵他馬上開啟下一局。
但很多孩子之所以學得痛苦,就是因為沒有出現這樣的正向反饋。我們希望孩子好,其實最該做的就是從心裡相信孩子會變好,給他更多的精神支援。
當孩子發現他被積極關注時,會不自覺按父母期待的方式做出改變,他會加倍努力來證明自己的優秀,值得被期待。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曾說:
“每一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只是表現出的方向不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智慧優勢,才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適應社會發展的人”。
父母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激發他的內在潛能,把優勢發揮到極致,他便可以勇敢追尋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