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Thurundir/wikipedia
撰文|蕾切爾·努維爾(Rachel Nuwer)
翻譯|仇豔菲
加斯頓·阿貝亞(Gaston Abea)記得祖父曾告訴他,在剛果共和國北部村莊附近生活著會挖土尋找美味螞蟻的大猩猩。原本阿貝亞相信大猩猩確實會有這種古怪的行為,但當他親自仔細觀察後,發現這一說法與祖父及當地巴阿卡族(Indigenous Ba'Aka)社群其他成員的描述並不完全吻合。
“大猩猩會把泥土上的樹葉撥到一邊,然後用力刨土,”阿貝亞說,“如果是為了找螞蟻,根本不用這麼麻煩,直接抓就行。
如今,阿貝亞已經是剛果努阿巴萊-恩多基國家公園(Nouabalé-Ndoki National Park)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研究助理,他對大猩猩刨土的真實目的產生了濃厚興趣。經過數年研究,他和同事終於揭開了謎底,並在《靈長類動物》(Primates)期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為大猩猩的飲食與“文化”提供了罕見的觀察視角:這些類人猿實際上是在覓食松露(一種蕈類的總稱,有多種不同的品種)。
此前,其他研究人員也曾在剛果、加彭和中非共和國的部分地區觀察到大猩猩挖土的行為,他們均認為這是一種捕食昆蟲的策略。透過多年跟蹤恩多基的四群大猩猩,記錄它們的行為,並採集它們從土中拾取並食用的圓形小物體標本,阿貝亞及其團隊最終尋找到了真相。
分類學和分子分析顯示,這些地下美食名為Elaphomyces labyrinthinus,是一種松露,看起來像是人類食用松露的小號版本。儘管該地區並非所有的大猩猩都會頻繁挖土,但它們似乎都具備這一能力。如果一隻大猩猩從很少覓食松露的群體轉入頻繁覓食的群體後,食用松露的時間會增加一倍。這些觀察表明,大猩猩的松露覓食行為具有靈活性,且可能透過社會傳播習得,而非由環境因素直接決定。
與其他類人猿相比,大猩猩的“文化”研究相對較少。靈長類學家過去也認為,大猩猩的進食行為不如黑猩猩和紅毛猩猩有趣——後兩者飲食更多樣,且擅長使用工具。不過,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生物人類學家斯特西·羅森鮑姆(Stacy Rosenbaum,未參與這項研究)指出,這篇新論文證實,大猩猩的飲食“極具多樣性,且某些社會群體可能對特定食物存在文化偏好”。
科學家目前尚不清楚,為何這些難以尋覓的美味會成為大猩猩的食物。羅森鮑姆提到,部分研究表明松露可能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因此“一個有趣但有待驗證的可能性是,它們或許具有藥用價值”。當然,也可能像人類一樣,某些大猩猩只是單純喜歡松露的美味。
本文選自《環球科學》6月刊“前沿”欄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