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用平板點菜?電子產品進軍動物市場了?!

每每看見可愛的動物,你會不會萌生當飼養員的衝動?這樣就可以和他們一起玩耍啦!
飼養員與南美貘(mò)的互動
影片來源:YouTube
其實在現代動物園裡,飼養員跟動物“玩”可不像我們在家逗貓逗狗那麼輕鬆,他們得做動物的“良師益友”,幫它們適應動物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時還得做“動物訓練”。
國外有的動物園,甚至開始教會猩猩使用電子產品,比如讓它們在平板電腦上給自己“點菜”!
動物訓練≠動物表演
提到“動物訓練”,或許你就會想到馬戲團裡那些聽從馴獸師號令、乖乖表演節目的動物。許多動物表演是違反天性、摧殘動物的,怎麼飼養員也要做這種缺德事?再說這麼高難度的技能,普通飼養員能掌握嗎?
正接受體檢的小食蟻獸
圖源:news.cgtn
其實,飼養員做的這種訓練叫做“動物行為訓練”,跟馬戲團裡的動物表演有本質區別——行為訓練的內容,可不是教動物做什麼高難度動作來取悅觀眾,而是讓動物與飼養員建立信任、在飼養員幫助下適應動物園裡的生活
身高體重量一量
影片來源:YouTube
因此行為訓練既不會強迫動物聽從命令,也不會損害動物的身心健康。動物表演中大象練直立練成殘疾、猩猩模仿人類,結果不會當猩猩的情況,在行為訓練中是不會發生的。
讓動物變“淡定”
過去在動物園裡,每當給動物檢查身體、注射疫苗或者轉移籠舍的時候,往往弄得它們緊張受驚,亂撲亂撞,好幾個人折騰半天才能搞定,不是動物受傷就是人掛彩。
順便凹個造型
圖源:bbc.co.uk
打麻醉劑?這東西挺傷身體的,而且萬一劑量沒掌握好,沒準直接就醒不過來了……而如果動物平時經過了飼養員的行為訓練,就不會這麼費時費力。
狐獴:看我多乖!
圖源:meerkat nytimes
近年來,國內多家動物園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只要飼養員一個手勢或一聲指令,兇猛的獅子老虎不用麻醉就乖乖趴在地上,將尾巴伸出籠外接受抽血;龐大的河馬自覺張開嘴,聽憑飼養員給自己刷牙。
飼養員給河馬刷牙。如果沒有行為訓練,這些動物原本是很難讓人靠近的。影片來源:thekidshouldseethis
懶洋洋的熊貓直立起身子,讓飼養員檢查身體狀態;笨笨的企鵝整齊排好隊,挨個跳上體重秤……平時做的行為訓練,讓人和動物都能少受折騰。
排到我了沒?
影片來源:YouTube
人工飼養下的野生動物,雖然喪失了部分野性,但畢竟不是溫馴的家畜,往往警惕性很強,害怕一切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東西。
然而在動物園裡,體檢打針、串籠運輸以及來自遊客的喧囂,都是無法避免的。因此行為訓練的重點,就是讓動物學會不那麼敏感,對這些事情也能見怪不怪,保持淡定,行話叫做“脫敏”。
經過行為訓練後被打針也不吵不鬧
影片來源:YouTube
斑馬、羚羊、梅花鹿等食草動物生性膽小,容易受驚,過去是不允許飼養員輕易接觸的:接近斑馬籠舍時,先得輕聲吹口哨,讓它們有心理準備;進梅花鹿活動場操作時,必須與鹿保持2米以上的距離;給它們做貼身治療,或者要裝進籠箱運走的話,必須麻醉!
然而如今經過一段時間的行為訓練,這些動物已經不再那麼“玻璃心”,對飼養員的出現安之若素,對外面遊客的喧鬧聲也不那麼緊張了。
只賞不罰,學習有動力
讓動物淡定的原理,離不開巴普洛夫老先生的經典發現——條件反射但與馬戲團裡的表演訓練不同,動物園裡的行為訓練只有獎勵,沒有懲罰
飼養員訓練的時候,一般會拿著一根“目標棒”在動物眼前晃,吸引它的注意力,引導它做出各種符合要求的動作,完成的時候就會給出提示:吹口哨、打響板或者用目標棒輕輕碰它,緊接著給一點食物作為獎勵。
給海象量牙長
影片來源:YouTube
如此反覆,動物頭腦中就形成了“做對動作=提示=美食”的條件反射。如果動物總是做不對,或者特別不耐煩不好好做,也不會受到飼養員的打罵、電擊什麼的,畢竟這不是動物的義務
美食不能吃太多,“精神獎勵”在有些動物身上也很好使。黑猩猩、紅毛猩猩擅長對人類察言觀色,飼養員的表揚、愛撫對它們就很受用,有些時候只要微笑就可以了。憨憨的馬來貘,喜歡飼養員給它們梳毛,比吃好吃的還舒服。
瞧馬來貘這小眼神
影片來源:YouTube
各種動物的智商、脾氣和習性有所不同,訓練它們必須“因材施教”。訓練警覺敏感的長頸鹿和羚羊,重在消除它們對陌生事物的緊張情緒;訓練猩猩、猴子,難在讓它們保持耐性。
俗話說得好:老虎屁股摸不得,老虎不讓人碰後半身,可注射、採血一般要從屁股或尾巴下針,那怎麼辦呢?
訓練中會有2名以上的飼養員圍在虎籠外面,站在老虎前面的人用食物、小棒吸引注意力,另一個人站在老虎後半身附近,悄悄用鉤子將虎尾移出籠外。如此循序漸進,直到在老虎尾巴上拔毛、打針也沒關係……
是誰在"算計"我?
圖源:bbc.co.uk
智力開發?
要是不隔著欄杆,怕它給摔了
圖源:J Pat Carter | heraldtribune
在國外一些動物園裡,飼養員與科學家合作,教會紅毛猩猩、黑猩猩等使用電子產品,比如讓它們在平板電腦上給自己“點菜”!
我要這個
圖源:NBC News
這既是一種丰容,又能增進猩猩與工作人員的感情,同時也幫助科學家研究它們的智力。不過也有一些人批評這種做法,倒不是擔心“猩球崛起”什麼的,主要是覺得不符合野生猩猩的習性。
幫它養娃,不如教它帶娃
在動物園裡,時常發生動物產了崽不會帶、下了蛋不會孵的情況。這時候飼養員就會不辭辛苦地擔任“奶爸奶媽”,這些人工餵養、軟萌黏人的動物寶寶也經常成為動物園的小明星。然而有經驗的飼養員,難免擔心它們的未來。
動物園經常需要飼養員來給動物帶孩子,不一定是因為母獸失去了“天性”,也可能是母獸出於精神緊張、身體虛弱或者幼崽不健康等原因而放棄撫養。
飼養員

餵養犀牛幼崽
影片來源:YouTube
許多哺乳動物的母乳,都含有難以替代的獨特營養成分,金絲猴、樹袋熊等的幼崽甚至要吃母親糞便來獲取必需的腸道微生物,人工餵養很難保證體質。
樹袋熊:這下子好啦,全都知道我要吃媽媽便便了
而且幼崽從小跟人一起生活,就失去了跟同類學習取食、社交、求偶等行為的最佳時機,長大後往往不能和同類處好關係,就算生了娃也還是不會帶。要結束這種惡性迴圈,也得給它們做行為訓練。
如果是性情溫順、對人親近的動物,相熟的飼養員可以親身示範。國內曾有隻母金絲猴不會帶崽,飼養員乾脆直接走進籠舍,手把手教它抱孩子、餵奶的動作,兩三天後就教會了。後來它又先後生了5只小猴,每次都能自己帶。
金絲猴帶崽
更多的情況,則是讓動物多和同類相處,它們自然而然就會學習模仿,無師自通。很多人工飼養的雄性大熊貓不會談情說愛,但後來研究發現野生的雄性亞成年大熊貓,雖然在交配的季節競爭不過成年雄性,但它們常常會在旁邊“圍觀”勝利者的一舉一動,暗自學習!因此大熊貓飼養員給它們播放熊貓版“愛情動作片”。
最後來看個互動魔術!
這種魔術誰能不愛呢?
影片來源:YouTube
撰文 | 何全 何紹純
部分圖片 | 圖蟲創意 
封面圖攝影 | Jessica Darmanin
微信編輯 | 未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