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抵定,新君初立,懂王已經開始點兵點將,在各個部委上安排自己人。以大勝之姿包攬了美國白宮、國會、最高法院三權的懂王,實質上已經是美國有史以來權力最大的總統。
但是我們看他封侯拜相的這些人,幾乎沒有職業官僚,大都是“外行領導內行”,資歷嚴重不足。更有甚者很多部長本身的理念甚至是與所屬部門是相悖的,堪稱八字相沖、水火不容。請看這一長串人事安排:
副總統:萬斯。
國防部長:皮特·海格塞斯。在海軍陸戰隊服役時僅僅是一個排長,退伍後在福克斯電視臺當了多年主持人。與懂王過從甚密,結婚都是在海湖莊園辦的。
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華爾街大基金經理,是懂王弟弟的前妻的朋友,支援懂王的加關稅理念。
司法部長:馬特·蓋茨。眾議員,涉嫌與未成年少女發生關係,且公然把錄影給國會的同事看。MAGA派。
衛生部長:小羅伯特·肯尼迪。他反對一切疫苗。
國土安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女性,系統內資深官僚,MAGA派。
環境署:李·澤爾丁。眾議員,好傢伙他直接反對環保主張。
能源部長:克里斯·賴特。石油公司CEO,這貨乾脆否認全球氣候變化的存在。
CIA局長:拉特克里夫。眾議員,反對通俄門、反對彈劾川普。
教育部長:勞倫·博格特。文化程度——高中肄業。
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部長:斯科特·特納。前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球員。
……
這只是這份內閣名單的其中一部分。你會發現這這些內閣部長們有以下這麼幾個特點:
1、大多不是傳統體制內資深官僚,行政經驗都不是很足。除了少數幾個對專業技術要求較高的部門,比如國土安全部長等職還是採用了有經驗的體制內官僚,剩下大部分部門都是沒有過多行政經驗的。
如財長人選貝森特,他是一個對沖基金經理,專業程度夠,但絕對不是體制內的人,跟體制內哪一派官僚都沒啥關係,純粹是財長這個位置專業性太強,作為技術性官僚要利用他的專業知識。
2、至於其他專業技術性不那麼強的部門,甚至就連專業也不對口,堪稱外行領導內行,簡直可以說是個“草臺班子”。比如讓福克斯電視臺主持人去當國防部長,他之前入伍時只是一個小小排長,現在卻要去跟一群將軍指導工作,不知這些將軍作何感想。
這還算好的,甚至某些部長本人的背景就是跟本部門的工作相沖突的。比如讓最不遵守法律的戀童癖去當司法部長;讓反對接種疫苗的民科去當醫療部長;讓高中學歷都沒拿到的學習天才去當教育部長;讓反對環保的石油公司老闆去當環保署長;讓橄欖球運動員去當住房部部長…
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甚至刻意找“八字相沖”的人去領導本部門,這應當是一種刻意的安排。懂王就是故意要搞出點事,噁心噁心這些體制內的傳統官僚,讓這些跟本部門理念水火不容的人去整一整這些部門的作風。相當於在該部門撒了把沙子,沒事穿穿小鞋,查查預算,用中國的話說就是扎釘子。以策應懂王削減政府開支的主張。
3、以上特點都是表象,這些名單背後統一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忠誠!
忠誠,才是這些部長看似奇葩的人選背後,最大的共性。他們要麼是鐵MAGA派,是懂王的左膀右臂,在競選中出了大力的,比如白宮幕僚長。
要麼是自汙其面,中途投誠的。他們往往從一開始的反懂王,到故意說出一些比懂王更懂王的MAGA言論,以示與建制派割席斷義,透過自汙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已經毫無退路,只能跟著懂王一走到底,來表明自己的最重要的品質——忠誠。比如副總統萬斯。
這裡面如何鑑定是否忠誠,很重要的一招就是自汙,劃清界限。就是我們中國的指鹿為馬這一招,放在歷朝歷代都相當好用。
明明是鹿,偏偏說成是馬,看似荒誕不經,實際上反覆在現實中上演。醫療中該不該打疫苗?原本是個科學問題,但是懂王反對疫苗我就反對疫苗。氣候變化存不存在?也是一個科學問題,但是懂王支援傳統能源,我也反對環保主張。有沒有通俄?也是一個客觀問題,但是你說懂王通俄,那我都不用調查研究,當然是否認通俄門的存在。
這些都是美利堅版本指鹿為馬的典故。雖然他們不講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也完全脫離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對人不對事,幾乎是明末黨爭的翻版。
只有堂而皇之的指鹿為馬,以示與建制派割席斷義,才能堵死自己的後路,讓懂王快速識別誰才是自己人,最終才能放心地把各部大權交給他。
懂王用這些人的目的,最終還是為自己削減政府支出,構建一個理想中的小政府目標而服務。他委託馬斯克成立的政府效率部,就號稱要削減2萬億美元政府支出。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這種明顯動別人蛋糕的舉措,不用忠誠過硬的自己人是不行的。
這種事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數不勝數,屬於被歷代王朝都研究透了的帝王心術。隨便舉個例子,明朝嘉靖皇帝的“大禮議”之爭,表面上是禮儀之爭,實際上是權力之爭,是皇帝與老臣的地位之爭。
明武宗朱厚照不明不白的死後,朝中老臣建制派的代表楊廷和做主,迎奉一個外地藩王入京繼承大統,最終選擇了武宗的堂兄弟嘉靖皇帝。
楊廷和原以為這是個年輕人好拿捏,結果他看走了眼,這個在朝中毫無根基的新皇帝是明朝最會玩心眼子、搞鬥爭的皇帝。
按照禮制嘉靖帝必須尊武宗的爹為先皇,這沒什麼問題。但是他們倆是堂兄弟,嘉靖自己也有親爹啊,那這個親爹的位置該怎麼擺,人家雖已作古,是不是也該尊為“先帝”?
結果圍繞這個問題,皇帝與朝中以楊廷和為首的建制派針鋒相對,形成了博弈。這就是歷史上的“大禮議”事件。楊廷和主張,嘉靖不能認自己的親爹,只能認武宗的先皇為“爹”,叫自己的親爹為“叔父”;嘉靖則主張,他不但要認自己的親爹為爹,還要尊親爹為先帝!
看似是禮儀之爭,甚至有人覺得都是死人的文章,給不給尊號又有什麼分別?但其實禮儀問題的背後,是權力的爭奪。
如果楊廷和代表的建制派,能讓新皇帝連自己的親爹都不能認,那在未來的國家大事中,該聽誰的豈不是一目瞭然?
嘉靖帝以一人入京,在朝中根本沒有基本盤,身邊無可用之人,正發愁時,他的Make DaMing GRAT Again 忠誠擁躉就來了。
這個人就是張璁,時任南京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主事。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引經據典上了一份奏疏,從經史子集中,找出依據來證明,新皇帝是可以認自己的親爹為爹的!而且還可以加尊號!相當於從理論高度,幫嘉靖皇帝的“大禮議”打好理論基礎。
但是他這種做法,發言之雷人程度,在那幫飽讀詩書的文臣看來,不亞於今天說“打疫苗是騙局”、“氣候變化是騙局”的言論。相當於徹底得罪了建制派。
哎,但是這種指鹿為馬的自證正是嘉靖想要的,人才難得啊!火速將張璁從南京冷板凳調入翰林院,光速入閣,人家升副國級了!
張璁作為嘉靖皇帝的馬前卒,在大禮議事件中力剛群臣,舌戰群儒。在嘉靖皇帝文武並重的手段下,最終幫嘉靖皇帝獲得了慘烈的勝利。
嘉靖帝令錦衣衛在紫禁城公然廷杖群臣,當場打死十六名,下詔獄一百多人。再加上張璁的理論論證,最終楊廷和削職為民,退休回老家,在京官員大換血。皇帝與文官之間的較量,終於靠書與血確立了嘉靖的權力地位。
那麼張璁呢?張璁入閣,擊敗首輔楊廷和之後接任首輔,位極人臣。然而為同僚所不齒,認為他投機鑽營,沒有道德底線。他本人雖是從龍功臣,理應永葆富貴,結果內閣首輔的位置僅僅當了六年,他就屢遭彈劾,嘉靖也不再維護他,最終讓他致仕回家了。後面再上位的就是夏言、嚴嵩、徐階這些人,再也沒他什麼事。
從明朝穿越回現在,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美國的嘉靖也要奪權,也要整頓建制派,也面臨無人可用的難題。
這時候美國的張璁們,就得先指鹿為馬,跟建制派劃清界限,衝在改革的第一線,不這麼著,張璁如何能火箭入閣,封侯拜相?
那麼未來如何呢?美國的國情跟中國還是不太一樣,嘉靖的水平跟懂王也難相類比。只是往事昭昭,好在我們的歷史夠長,也許我們也可以大膽預測一下。
這種依靠指鹿為馬和名利慾望繫結在一起的“忠誠”,在向前衝鋒時尚且甜蜜,但是這份忠誠是建立在共同的短期利益基礎上的,而不是長期的理想信念。在未來改革遇到幾乎是必然的阻力時,他們還能否保持這份忠誠?這種臨時搭建的班子,很多人之前都不是核心圈子,甚至是對面投誠過來的,和我黨當年那種自下而上,多年經營的基本盤幹部還是有很大區別。逆風時能不能頂住壓力不投,是檢驗真金的唯一標準。
如果說懂王勝利了,改革真的推行下去,當馬前卒的重要性消失,懂王這邊又能否營造出一幅君臣共治的佳話?功勞大如張璁,最後不還是彈劾纏身,失意致仕了嗎?這對於懂王的人品又是一個考驗。
大美興,MAGA王。懂王還沒上任,人事的組合拳就已經開始用起三十六計了,這是鵝少覺得從歷史這個角度來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
如果懂王會中文,我想他心裡一定很認同我們老祖宗的這句話: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感謝各位讀者,最近那啥詞越來越多,這段時間文章都很難寫,如果你覺得鵝少這篇小文有點意思,能不能幫忙點個“在看”,分享轉發一下!謝謝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