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是以“改稻為桑”這道政策為切入口展開的。
話說明朝嘉靖年間,皇帝一心修道,無意處理政務,嚴嵩則以內閣首輔的身份獨攬大權近二十年,形成以嚴嵩、嚴世蕃父子為首的“嚴黨”。
嘉靖之所以依仗“嚴黨”,一個重要原因是看中了他們搞錢的能力,某種意義上類似於老闆對待職業經理人的態度,至於那些被“清流”詬病的貪腐與任人唯親之事,嘉靖其實沒有那麼在意。
然而到了嘉靖末年,“嚴黨”搞錢的能力已是捉襟見肘,國庫虧空愈發嚴重。
以裕王、徐階(內閣次輔)、高拱、張居正等為代表的“清流派”(或“倒嚴派”)希望借財政問題對“嚴黨”發難,最好能將其一舉端掉。
為了延續自身政治影響力,“嚴黨”在御前會議上鄭重提出了“改稻為桑”的政策建議,即把浙江的農田改種桑苗,讓織造局織成絲綢賣到海外,以此解決財政難題。
一場大戲就這樣開始了。

“嚴黨”之所以決定將政策落到浙江,一方面固然因為這裡是江南織造局的駐地,另一方面也是出於人事方面的考量——浙直總督兼浙江巡撫胡宗憲、浙江布政使鄭泌昌和浙江按察使何茂才均為“嚴黨”一手提拔的人物。
可事情的發展很快超出了“嚴黨”預料(嚴嵩年邁,嚴黨實權掌握在嚴世蕃手中)——浙直總督兼浙江巡撫胡宗憲對改稻為桑持保留意見,不願意推動這項政策。
胡宗憲的態度讓上上下下感到很奇怪,一來大家都認為改稻為桑確實可以增加朝廷財政收入,二來浙江官場許多人還覺得能從中撈取好處。
退一萬步講,就算這件事情無比難辦,可皇帝和內閣都已經定好了,你作為下屬能有什麼理由反對呢?
對於這一點,織造局官商沈一石在跟江南製造局兼浙江市舶司總管太監楊金水的臨別對話中有過覆盤性質的回憶:
“改稻為桑這步棋,從一開始就是一步死棋,公公沒看出,我也沒看出。
其實在當初胡部堂不願意按內閣的意思去改稻為桑,我就瞧出了一點端倪,但一想,這是有旨意的,總不成皇上說的話也會收回去吧,於是就實心實意地籌糧等著買田。
等到這一回公公去了北京,突然殺出一個杭州知府高翰文,還有淳安知縣海瑞、建德知縣王用汲,我才發現我們已經卷到漩渦裡去了。”
沈一石所說的漩渦究竟是什麼,胡宗憲又預判了什麼呢?

劇中的富商沈一石穿布衣食粗糧,用粗碗喝水,用他自己的話說: “賣油的娘子水梳頭,我那些織機綢行都是給織造局開的,哪一天楊公公瞧著我不順眼了,一腳踹了我,我照樣能活。”
作為政策執行者,一項極為重要的才能是準確判斷某項政策背後可能涉及的各種複雜政治因素。
簡單來說,“政策”分為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