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贊:為何古代很多人把四書五經都背熟了,卻連秀才也考不上?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考試的主要依據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理論上來說只要把四書五經背熟了就可以,為什麼很多人卻連秀才都考不上呢?一起來看看答主們的回答吧。
理論上古代只要把四書五經背熟了就能考上狀元,為什麼多數人卻連個秀才都考不中呢?
|答主:也說

相當於:你背了一句詩「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你以為的考題:「白毛浮__水,紅掌撥__波。」

鄉試開啟試卷:

唐朝詩人駱賓王曾有一篇《詠鵝》,提到了「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請以「綠水之上,才能養育白色天鵝」為題,寫一篇 3000 字文章,論述地方文化和培養人才的關係,字跡工整,論點清晰。

會試開啟試卷:

《詠鵝》是一首詠物詩,描述了動物與環境在動與靜之間,彼此呼應的和諧自然風景。
請以:「白鵝浮水也需其下有紅掌;綠水無泉擾動才能漾清波」為題,寫一篇 5000 字文章,論述區域經濟和政策治理之間的生態關係,字跡工整,論點新穎。

殿試開啟試卷:

駱賓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間,任侍御史,因事下獄,遇赦而出。調露二年,任臨海縣丞。光宅元年,跟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撰寫《討武曌檄》。敗亡後,結局不明。
請以「人人都愛白羽,但決定遊速的是紅掌;綠水雖然好看,但能飲用的是清波」為題,寫一篇 1 萬字文章,描述國家用人、選材的標準,以及執政中官員應有的自主性和服從性之間的關係。
|答主:喪心病狂劉老溼
實際上科舉大概是這樣的:先丟給你一套四書五經,你拿去背了。
然後丟給你一套四書五經的釋義,你又拿去背了。
最後考試的時候,要求你按照一定的規範(八股文),在規定字數內遵循官方釋義,對考官給出的四書五經中的字句進行解釋。
那麼題主幻想的「背熟了」在這個階段是有可能的,因為科舉考四書五經是以四書為主,四書的官方指南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四書章句集註一共五萬五千餘字,你說你全背下來,那絕對是有戲的。
那麼現在假設你是一個無情的背題機器,已經把四書五經加上官方釋義倒背如流,在金手指的作用下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進了考場——咱們拿嘉靖二十八年陝西鄉試舉例。這次考試有三場,第一場,考四書五經,題目如下:
你運筆如飛,咔咔咔把背的內容都寫上去了,考官看了你的卷子,告訴你滾,下次別來了。
為什麼?
因為你沒按照要求答卷。
八股文嘛,要求的是格式固定,字數還有限制,Be Like:
你心中暗想:我背的四書五經不需要排偶,朱熹寫四書章句集註不需要分八股,但是我考試的時候,直接抄上去就不行了?
你懵了,你回家了,鄉試結束了,你的成績是:零分。
然後你發奮圖強:不就是八股文嗎?我學!你借來了鄉試第一名的卷子,然後你看到了他的文章:
看明白了嗎?
你以為靠的是古文背誦,實際上考的是閱讀理解+文言文寫作。
而且剛才你能去參加鄉試,那是我開了金手指。
現在你滾回來了,得從童生試開始,重新考。
什麼叫童生試呢?
大家都知道,最低一等的功名是秀才,但是秀才需要過「童生試」才行,童生試有縣試、府試、院試三級,縣試和府試每年一次,過了之後你可以去參加院試,院試清代一般每三年兩次,通過了之後,你才算是秀才。
於是你開動腦筋了。
如果從 18 歲開始考的話,那麼考到死,總是能考上個幾十回的。而四書五經內容其實有限,那麼我下下苦功夫,把所有章句全都寫一遍,背下來!然後去應試!
行不行?
早些年真行。
過幾年就不行了。
因為你能想到,考官也能想到,大家出題的時候肯定儘量避免重複,但是四書五經內容有限,所有到最後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
考官強行把兩個不相干的句子截開,湊成一個題目——學而壯之,你給我解釋解釋吧!
這是清代四川的一道府試題,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而且這只是最基本的排列組合,如果考官喜歡,他甚至可以把兩本書中的內容給你捏到一起,當作試題。
背?
背死你。
知道為啥死記硬背,有人一輩子也考不上秀才了吧?
OK,假設我們再給你開個金手指,讓你一夜之間成為了無情的八股文機器,輕鬆完成了童生試,再度殺入了鄉試!然後順利的完成了第一場的考試!
你拿著第二場的卷子,再度陷入了深思(為了方便起見,咱們還拿嘉靖二十八年陝西鄉試舉例):
論很簡單,就是寫一篇議論文,有八股文的底子,你還勉強可以應付。
但是擬詔這事就麻煩了,這是讓你還原歷史場景,來擬公文——不然以後做了官,幫皇帝老兒寫詔書,你總不能也寫成八股樣式的吧?而判語就更簡單了,它要求你根據現行法律對案件作出裁決。
你心想:不是說背四書五經嗎?
這怎麼是歷史+公務文寫作+司法考試啊!
咱們依然來看看高分試卷,下面這是一位考生所擬的《宋宴貢士於迎春苑謝表》。
你表示自己撐不住了,繼續開金手指吧,把第二場直接過了行不行?
OK,但是吧……
鄉試有三場。
第三場是策論。
說白了,就是鍵政。
你精神一下子振奮了:你久在知乎,擅長鍵政!這個對你來說完全沒有壓力,然後你一看題目——
來吧,說說吧。
別忘了,這是嘉靖二十八年的試題,嘉靖皇帝就是這位:
此時他正修道修的開心,嚴嵩當國,你鍵政吧,盡情地鍵政!
記住,這只是鄉試,鄉試之後還有會試,也就是說一群精通四書五經、擅長文言文寫作與公務文寫作、精通曆史並通過了司法考試的好漢們匯聚到一起,在一個問題下面作答,然後看誰的贊數最多……
最後選出了二十個大 V,送去殿試!
這才是真正考驗你的時刻。
因為明代殿試,只有一道題,就是純鍵政。但是出題的人如果不喜歡你的回答,你寫的再好,也做不了狀元!
你的長相他不喜歡,不行!
你的字型他不喜歡,不行!
你交卷太快了,不行!
你交卷太慢了,也不行!
所以懂了麼?
能考上狀元,你起碼需要:
熟讀四書五經以及相關釋義。
對中國古代史有較為深入的瞭解。
對本朝律法有較為細緻的瞭解。
具備出色的文言文寫作與公務文寫作能力。
能夠熟練地進行鍵政。
在長相、書法等方面沒有明顯短板,同時能夠撞大運在殿試中說到皇帝心裡去。
這簡直就是能力+運氣的聚合體……
|答主:進擊的倉鼠
你把八股文想的太簡單了,也把古人想的太蠢了。
這是青州博物館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明朝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
試卷長 3.3 米,縱 47.5 釐米,距今已經 420 多年的歷史,正文為十五折冊頁。
全文用館閣體小楷,共計 2460 個字,無一筆誤。
卷首頂天有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為明萬曆皇帝親筆御批。
卷尾則印有大學士及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九位閱卷官和一位印卷官的官職和姓名。
趙秉忠參考時,年僅 25 歲。
殿試題目: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

附贈原文

臣對:

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

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郅隆之理。立紀綱,飭法度,懸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於巖廊朝寧,散於諸司百府,暨及於郡國海隅,經之緯之,鴻巨纖悉,莫不備具,充周嚴密,毫無滲漏者是也。何謂實心?振怠惰,勵精明,發乎淵微之內,起於宥密之間,始於宮闈穆清,風於輦轂邦畿,灌注 於邊疆遐陬,淪之洽之,精神意慮,無不暢達,肌膚形骸,毫無壅閼者是也。

實政陳,則臣下有所稟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視聽不亂,無散漫飄離之憂,而治具彰;實心立,則職司有所默契,蒼赤有所潛孚,意氣以承,軌度不逾,無叢脞惰窳之

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則不徒馭天下以勢,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維相制,而雍熙以漸而臻。有 此治本,則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

勞而至。自古帝王,所為不下堂階而化行於風馳,不出廟廊而令應於桴答,用此道耳。厥後,崇清淨者深居而九官效職,固以實心行實政也。

後世語精明者,首推漢宣,彼其吏稱民安,可為效矣!而專意於檢察,則檢察之所不及者,必遺漏焉,故偽增受賞所從來也;語玄默者,首推漢文,彼其簡節疏目,可謂闊矣!而注精於修持,則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蓋治具雖設而實心不流,則我欲責之臣,臣已窺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窺我之疏而私議之。即紀綱法

度燦然明備,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聰察之利,亦得聰察之害。實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則意動而速於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馳而懾於威,民 且囿吾之天而順從焉。凡注厝、規畫懸焉不設,而上以神,下以實,上下交儆,無綜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漢宣不如漢文者,正謂此耳。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於天授,剛毅本於性生。草昧之初,即創制設謀,定萬世之至計;底定之後,益立綱陳紀,貽百代之宏章。考盤之高蹈,潁川之治理,必旌獎之,以風有位;浚民之鷹鶴,虐眾之梟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復帝王所自立之,稱聯之理政務尚 綜核者,欺矇虛冒,總事空文。人日以偽,治日以敝,亦何以繼帝王之上理,後隆古之休風,而稱統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責哉?

恭惟皇帝陛下,毓聰明睿智之資,備文武聖神之德,握於穆之玄符,承國家之鴻業,八柄以馭臣民而百僚整肅,三重以定謨猷而九圍式命,蓋已操太阿於掌上,鼓大冶於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漢以下矣!乃猶進臣等於廷,圖循名責實之術,欲以紹唐虞雍熙之化, 甚盛心也!臣草茅賤士,何敢妄言?然亦目擊世變矣。顧身託江湖,有聞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盡者。今幸處咫尺之地,得以對揚而無忌,敢不披瀝以獻!

臣聞:

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責者,付之人君。君有統理之權,而實有所承受。故所經其事者,法之吳天。用是所居之位,則曰天位;所司之職,則曰天職;所治之民,則曰天民;所都之邑,則曰天邑。故興理致治,要必求端於天。今夫天 ,幽深玄遠,穆然不可測也;渺茫輕清,聵然莫可窺也。而四時五行,各效其官;山嶽河海,共宣其職。人人沾浩蕩普濟之澤,在在蒙含弘廣大之休。無欠缺以虧其化;無阻滯以塞其功者,蓋不貳之真默,醞釀於大虛,不已之精潛,流衍於無極,故實有是化工耳。

然則人君法天之治,寧可專於無為,託以深密靜攝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職司為實政者;人君憲天之心,寧可專於外務,強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貳不已之真精為實心者。粵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貽協和風動之休;民也畫象而理,成《擊壤》

從欲之俗。君臣相浹,兩無猜嫌,明良相信,兩無顧忌,萬古稱無為之治尚矣!而詢事考言,敷奏明試,三載九載,屢省乃成,法制又詳備無遺焉。蓋其浚哲溫恭,日以精神流注於堂皇;欽明兢業 ,日以志慮攝持於方寸。故不必綜核,而庶府修明,無事約束。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乾坤開而再闢,日月滌而重朗。蓋以實心行實政,因此實政致弘勳。

其載在《祖訓》有曰,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門勿得沮滯,而敬勤屢致意焉。列聖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緒,固有加無墜者。至世宗肅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斷;察廢棄者,作之以精明。制禮作樂,議法考文。德之所被,與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 與雷霆共迅,一時吏治修明,庶績鹹理,赫然中興,誠有以遠紹先烈,垂範後世也。

今我皇上,任人圖治,日以實政,望臣工矣!而誕謾成習,誠有如睿慮所及者。故張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職以逞者,貽代庖之譏。有所越於職之外,必不精於職之內矣!則按職而責之事,隨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參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當亟圖者也。

恥言過行,古昔有訓,而競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於外之靡,必不深於中之抱矣,則因言而核之實,考實而責之效,使捷巧不得與渾樸齊聲,悃幅不至與輕浮共譽,又今 日所當速返者也。

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濁揚清也。而吏習尚偷,既使者分遣,無以盡易其習。為今之計,惟是廣諮諏、嚴殿最,必如張詠之

在益州、黃霸之在潁川。斯上薦剡焉,而吏可勸矣。教化者,齊士民之心術,以維風振俗也。而士風尚詭,即申令宣化,無以盡變其風。為今之計 ,惟是廣厲學官,獨重經術,必如陽城之在國學、胡瑗之在鄉學,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風矣。

四海之窮民,十室九空,非不頒賑恤也,而顛連無告者,則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隱未達;而漁獵者有以阻之,上費其十,下未得其一。何不重私侵之罰,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內訌,西支東吾,非不詰戎兵也。而撻伐未張者,則守圭紈絝之胄子,無折衝禦侮之

略;召募挽強之粗才,暗馳張奇正之機。兵費其養,國不得其用,何不嚴遴選之條,廣任用之途乎?民氓之積冤,有以幹天地之和,而抑鬱不伸,何以召祥?則刑罰不可不重也。故起死人、肉白骨、讞問詳明者,待以不次之賞;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無所積矣。天地之生財,本以供國家之用,而虛冒不經,何以恆足?則妄費不可不禁也。故藏竹頭、惜木屑、收支有節者,旌以裕國之忠;而猶然冒費者,罪無赦焉,而財無所乏矣。

蓋無稽者黜則百工惕,有功者賞則庶職勸,勸懲既明則政治鹹理,又何唐虞之不可並軌哉!而實心為之本矣!實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應我;實心以圖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舉。不然,精神不貫,法制雖詳,無益也。而臣更有獻焉:蓋難成而易毀者,此實政也;難操而易舍者,此實心也。是必慎於幾微,戒於宥密。不必明堂聽政也,而定其志慮,儼如上帝之對;不必宣室致齋也,而約其心神,凜如師保之臨。使本原澄徹,如明鏡止水,照之而無不見;使方寸軒豁,如空谷虛室,約之而 無不容。一念萌,知其出於天理,而充之以期於行;一意動,知其出於人慾,而絕之必期於盡。愛憎也,則察所愛而欲近之與所憎而欲遠之者,何人?喜懼也,則察所喜而欲為與所懼而不欲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視聽注焉;勿曰非違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監存焉。

一法之置立,曰吾為天守制,而不私議興革;一錢之出納,曰吾為天守財,而不私為盈縮。一官之設,曰吾為天命有德;一奸之鋤,曰吾為天討有罪。蓋實心先立,實政繼舉,雍熙之化不難致矣,何言漢宣哉!臣不識忌諱,幹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

臣謹對。

題圖來源:《慶餘年 2》
知乎熱門文章

中國人在長相上有沒有地域特點?

被皇帝賜自盡後,可以直接逃跑嗎?

有哪些帶給你極大震撼的書籍?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