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奴又被網友罵了。
近日,網傳巴奴毛肚火鍋創始人杜中兵在一次直播中表示“火鍋不是服務底層人民”“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鍋,吃些麻辣燙就好了”,相關言論引發輿論譁然。對此不少網友表示:“月薪5000不配吃巴奴。”
2月27日,杜中兵透過其抖音號回應相關爭議,表示這些爭議言論並非連貫表述,若將其斷章取義地拼湊在一起,則完全誤解了他的本意。
巴奴不是第一被罵。2023年,其曾因“天價土豆”事件引發關注。從那時起,巴奴就在不少消費者心中留下貴的印象。
那麼,這次杜中兵為何突然放出上述言論?巴奴被罵到底冤不冤?巴奴的價格到底貴不貴?

圖片由豆包AI生成。提示詞:毛肚火鍋
爹味說教引發爭議
這場引發爭議的直播舉辦於2月25日,主題是“毛肚火鍋發展研討會”。主辦方是四川火鍋協會,承辦方正是巴奴,地點就位於河南原陽,這裡是巴奴全國五大央廚之一。活動當天,中國新聞週刊記者恰好也在現場。
社交媒體平臺上流傳的圖片顯示,杜中兵聲稱“火鍋不是服務底層人民”“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鍋,吃些麻辣燙就好了”。
杜中兵表示,上述極具爭議性的話並不是連在一起說的。當時,他聊到了火鍋行業發展,表示“過去的火鍋還是很便宜的,但是隨著這幾年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貴,甚至超過了很多中餐,使底層越來越難以消費火鍋”。
於是杜中兵建議:“如果大家經濟條件還沒那麼好,特別是學生,剛進入社會,只有5000塊錢的工資,是不是忍一忍、不要高消費?少吃一些火鍋,甚至不吃火鍋不吃巴奴。把錢花在成長上,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巴奴毛肚火鍋創始人杜中兵
在杜中兵看來,網友將兩句原本分開的話剪輯在一起,“就把真實本意曲解了”。再加上巴奴官方影片號和抖音號都不支援直播回看,進一步放大了這種“誤會”。
在澄清影片的最後,杜中兵還表示,如果他表達得不清楚,是他的原因和錯誤。他還歡迎大家留下聯絡方式,無論是透過直播還是面對面,他都願意進一步溝通和交流。
坦白說,杜中兵被誤會了嗎?是的。
他原本想談的是行業問題,不過經過網友剪輯和社媒發酵,導致意思發生了偏頗。
那杜中兵被罵冤枉嗎?並沒有。
杜中兵的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這些話從他這樣一個事業取得一定成就的中年人口中說出時,味道就變了。在年輕人聽來,這反倒像是炫耀,而非人生經驗的分享。
品牌需要明白,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他們並不想被教育,尤其是那些打著“為了你好”的旗幟,這種爹味說教非常容易被反感。
其實,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年輕人心中自有一杆秤。因此現在流行一種說法:給年輕人最好的建議,就是不要給他們建議。
站在這一點,杜中兵和巴奴被罵一點都不冤。
巴奴到底貴不貴?
需要指出的是,網友之所以如此氣憤,也和巴奴的“貴”分不開。試想一下,如果換成價位低得多的麥當勞或肯德基,爭議可能就沒這麼大。
就價格而言,巴奴在當今的火鍋市場確實不算便宜。窄門餐眼資料顯示,巴奴人均消費為132.59元。相比之下,海底撈的人均消費為100.96元,而呷哺旗下的中高階火鍋湊湊,人均消費也不過125.85元。
2023年2月,“天價土豆”事件一度將巴奴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當時,一名消費者在西安賽格商場的巴奴火鍋店點了一份售價18元的“富硒土豆”,結果上桌後發現整份菜僅有5片土豆。
雖然事後巴奴解釋稱,網傳的“18元一份的‘富硒土豆’僅5片”實際上是小份的量,西安門店的售價應為9元,但巴奴“貴”的人設就此形成了。
不過客觀來說,貴更多是感受,背後是指向“值不值”。
巴奴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所謂的“產品主義”,用大白話講就是追求菜品品質。
以巴奴當家產品毛肚為例,過去市場上的主要加工方式是用火鹼泡發。毛肚、鴨腸、黃喉、魷魚等很多水產品很多都是曬乾、風乾成為乾貨再儲存。這些乾貨如果用水直接煮,口感很差,不易嚼動,所以很多火鍋店就會先用火鹼泡發。
但火鹼泡發的危害不小。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教授李洪軍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第一是食品安全風險:殘留的強鹼可能灼傷口腔黏膜和胃黏膜,引發潰瘍。有的不法商販為了牟利,甚至會直接使用工業燒鹼和甲醛水溶液(福爾馬林)來浸泡毛肚,這些有害物質的使用,嚴重時可導致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第二是營養流失:高濃度的強鹼處理會腐蝕破壞毛肚的膠原蛋白和維生素,降低毛肚的營養價值。第三是口感變差:傳統燒鹼漲發工藝處理的毛肚容易失水變硬或稀皮。
2002年,巴奴與李洪軍合作,推出了採用“木瓜蛋白酶嫩化”技術製作的毛肚,取代對人體健康有風險的火鹼發製法。
對於巴奴來說,這個技術最大的成本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泡發出品率。鹼發毛肚漲發出品比大概能達到1:3,而木瓜蛋白酶嫩化技術的出品大概只能到1:1.2,因此導致巴奴家的毛肚成本相比其他家激增,價格偏高也由此而來。
杜中兵坦言,自己也對外界說巴奴貴的這一評價壓力很大,但其表示公司的淨利潤率只有9%,“未來我們甚至考慮披露財務報表,讓大家監督”。
“產品主義”能走多遠?
過去兩年,餐飲行業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是新店不斷扎堆開業,另一方面則是閉店數居高不下。
窄門餐眼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4月1日,全國餐飲門店約743萬家。2023至2024年3月內,餐飲行業新開店數約417萬家,關店421萬家,相當於56%的年度關店率。
商家快生快死的背後,是價格戰正不斷殺穿整個行業,甚至9塊9都不是終點。
中國新聞週刊去年在走訪北京市場時發現,有商家打出7.9元一份炸雞的價格。杜中兵也表示,去年巴奴在北京市場的價格從165元降至158元。
消費者的需求真的是減弱了嗎?其實不然,美團方面顯示,消費者日常偏愛實惠和價效比的同時,也願意在重要日子為品質買單,品質餐飲同樣有春天。
那麼餐飲商家如何走出價格戰泥潭?
其實去年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就點出了問題的本質:餐飲服務供給質量和結構仍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換句話說,提振消費離不開供給側改革,消費者不是需要貴的或者便宜的,而是需要有價值的。
杜中兵認為,做火鍋就是做食材,如何讓顧客吃得更好,是一個火鍋品牌給市場帶來的最大價值。
25日活動結束後,中國新聞週刊就“產品主義到底能走多遠”採訪杜中兵,他向記者披露了幾組資料:巴奴有75%的客人都是回頭客;2024年巴奴消費人次同比增長15.1%;2025年春節期間,巴奴的翻檯率達到了4.8次,高於去年春節的4.1次。
“消費者不一定第一時間能感知到,但時間長了一定會感受到。”杜中兵堅持認為。
不過還需要指出的是,巴奴主打的“產品主義”有兩大風險:
一是翻車風險。
餐飲涉及一二三產,產業鏈從田間地頭到中央工廠,再到門店後廚,環節之多讓品控難度極大。巴奴此前並非沒有翻車案例,2023年,其旗下子品牌超島自選火鍋被指出售“假羊肉”,最後賠款閉店了事。
二是複製風險。
都說餐飲行業卷,其卷就卷在產品太容易被“複製”。而火鍋作為中餐標準化程度最高的品類,更是如此。強如海底撈,當初之所以將服務作為特色,很重要一個原因也是產品本身很難構築競爭壁壘。
因此,巴奴的產品主義道路能走多遠還需要打個問號。餐飲是最市場化的行業,消費者認不認可全在明面上,如果巴奴真的貴、真的不值那個價,消費者自然會用腳作出投票。
3月3日晚,杜中兵針對此次風波回應稱,反思自己的“爹味說教”,也“深刻感受到與年輕人離得太遠”,將會吸取教訓,與年輕人共同成長。
而杜中兵與巴奴或許更需要記得的是,提供好的產品、服務好消費者才是最好的消費者教育。
作者:餘源
編輯:陳燕妮
值班編輯:禮物
有意思報告影片
推薦閱讀
化妝品專櫃“逃離”商場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