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與即將到來的“電力帝國”

永遠不要低估國家在產業發展上的眼光,也永遠不要相信那些地攤文學上陰謀論和都市傳說。
在先前的一篇文章裡,我們曾經提到過:中國,關於未來發展的種種設想,早就已經明明白白、公開透明地寫在了各種規劃和綱要檔案之中。當下火爆的很多東西,實際上在四五年前就已經被納入了發展規劃當中。
一切都是網上公開可查的資訊,只看你能不能持續關注了。
比如最近引發各路強烈關注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簡稱:雅下水電工程)。
按照中國有關行業和部門的行為習慣,對於大型專案,基本設想是二三十年前提出的,論證和預研是十年前完成的,專案是五年前立的,開工儀式是今天舉辦的。
明面上,大家看到的是雅下水電工程在2025年7月開工。
實際上,早在70年代,有關專家就已經有了開發雅魯藏布江水電資源的想法。2000年就已經開始進行初步開發,2014年我們就在雅魯藏布江幹流上建成了“藏木水電站”,隨後又在雅魯藏布江上修建了巴玉、大古、街需、加查、冷達、仲達、朗鎮等水電站。
至於今天墨脫的雅下水電工程,基本是在2009年前後開始研究的。
到了2020年,“十四五”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出要“實施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2024年官方的檔案裡也提到了要加快西南水電清潔能源基地建設,並且核准了雅下水電工程。
由此可見,雅魯藏布江上開發水電專案,對於我們來說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一次,事情真的不一樣。
首先是投資規模極其巨大,官方計劃投資1.2萬億元人民幣,古今中外,都沒有這麼大規模的資金被投入到一個單體專案中去。另外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副部級國企“雅江集團”負責操盤統籌,在99個國資委直屬央企的排名中位列第22。
其次則是規格級別極高——雅下水電工程的開工儀式,獲得了正國級領導的出席。在此之前,只有兩個專案享受過這種級別的待遇:一個是長江三峽,一個是南水北調。
所以,我們可以斷定:雅下水電工程所產生的收益,惠及的絕對不是少數人。它產生的價值,隱秘卻又澎湃,是為了推動整個社會前進而生。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關於“雅下水電工程”的兩個問題。
中國憑什麼敢做這麼大的專案?底氣何在?
雅下水電工程,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中國憑什麼敢做這麼大的專案?
水電工程的發電基本原理,就是把水從高處流向低處的重力勢能透過水輪機轉化為電能。
為了利用這個原理,就需要找一個峽谷,利用大自然提供的現成容器,修建一座大壩把江河水攔截起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中國的三峽、白鶴灘還是美國的胡佛大壩,都是依託峽谷的地形,抬高水位,製造巨大的水位落差,最終實現發電。
水位落差越大,河流水量越充沛,水電資源就越豐富,開發水電工程的收益就越高。
從這個角度來說,雅魯藏布江下游毫無疑問就是全世界水電資源最好的地方,很可能沒有之一——洶湧的雅魯藏布江在西藏林芝墨脫縣的峽谷裡做了一個大轉彎,區區200公里的河道內,落差居然達到了2000米。
這個落差本身就已經很兇猛了,但中國水電工程行業對這個專案的設計其實更大膽。
我們的計劃則是對墨脫縣的雅魯藏布江進行“裁彎取直”,直接打幾條隧道把水引過去——200公里跑完2000米的落差,這實在是太軟弱了,純爺們兒就得來點帶勁的,50公里內就把這2000米的落差跑完。
這就相當於是把曲折的盤山公路變成了陡峭的滑梯。
也正因如此,雅下水電工程才會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水電專案——單純一個“雅下水電工程”,其裝機規模就在6000萬千瓦~8100萬千瓦之間,滿負荷執行的狀態下,每年可以發電3000億度,滿足3億人的用電需求。
這麼說吧,雅下水電工程的發電能力,相當於3個三峽電站、300個火力發電廠,能替代全國火電發電5%-7%的產能。
當然,想完成這種工程,難度也不是一般大。
“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裡,用裁彎取直、隧洞引水的方式修建特大型水電站。”
僅僅是這句話裡,就有無數的難關。
首先,那地方是在青藏高原的深山峽谷裡,徒步的驢友想進去都費勁,以中國人的基建水平和吃苦能力,墨脫縣2013年才通了公路。就算修好了公路,其實也沒好到哪裡去,通往墨脫的路上,沿途的地質條件也非常支離破碎——至今通往墨脫的公路都還被認為是最危險的自駕路線之一。
所以,想在這種地方修建水電站,要做的第一件事其實是升級公路——畢竟,咱們以後可是要把各種大型機械、大型變壓器和水輪機給送進去的。現在的公路,很可能並不能滿足需求,很可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升級。
其次,雅下水電工程所在的墨脫縣,不僅高海拔、還是地震帶上,動不動就有特大地震,你想在裡面修水電站,那就要在工程技術上有相當充足的經驗,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特殊情況。
其實吧,地震都算是小問題了,畢竟好幾年可能才有一次。青藏高原上的大型工程,最大的障礙就是高原環境本身——高海拔、低氣壓、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強風……在這種地方澆築混凝土,凍結、膨脹、開裂等等問題都是常態。
至於在高原山區裁彎取直、修建總長度幾十公里的引水隧洞……且不說地質條件和工程量,光是需要用到的裝置就有極高的技術門檻。
對了,最後,不要忘記了人的問題——高原上進行施工,讓工人們免於高原反應和高原病也是至關重要的。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說:雅下水電工程,可能是人類目前為止難度最大的單體工程。
那麼,中國是如何有底氣開建這種專案呢?
話不多說,直接看圖吧。
修路方面,高原地區修建高速公路的相關技術已經成熟,因為2021年通車的西藏那曲到拉薩的高速公路已經全線通車,全線平均海拔4500米。這種環境裡都能修高速,那比這裡海拔更低的林芝、墨脫地區就更不在話下了。

築壩技術上,高寒高海拔混凝土技術也成熟了。2023年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提名中,就有《青藏高原複雜條件碾壓混凝土綠色築壩關鍵技術及應用》的專案。

至於修建引水隧洞的TBM隧道掘進機,自從2008年解決盾構機國產化問題後,中國就在盾構機領域一騎絕塵,國產盾構機已經在全球水利水電工程中廣泛應用。

功不唐捐,日拱一卒。
中國敢實施雅下水電工程的底氣,就是這樣一個個專案地累積起來的。

雅下水電工程的幾批獲益者
關於雅下水電工程,最直接最短期的利益,就是直接拉爆了土木工程行業。
訊息剛剛傳出來,股票市場就一片歡天喜地,建築工程、工程機械、民用爆破、水利水電相關的企業迎來了一波史詩級的利好。工程行業這幾年的艱難大家都知道,這下好了,直接全都開始摩拳擦掌了。
而在開工之後,在施工過程中的第二批次獲益者,無疑就是西藏自治區了。如此巨大的工程,即便按照現在的生產力水平,工地現場每天基本也都需要數千人,直接服務於專案的人數則在20萬人左右,如果算上修路的、做飯的、修汽車的、賣水泥的、做物流的這些配套業務,間接參與到這個專案中的人數可以超過100萬。
整個西藏的常住人口也就364萬人,如今丟進來一個耗時十年起步、需要20萬人直接參與、100萬人間接參與的巨大工程。
這都不是“西藏有個水電專案”,這是“水電專案帶飛整個西藏”。
還記得當年的大基建時代身邊有多少人因為做工程致富麼?現在西藏的浪潮,比當年大基建時代更兇猛——雅下水電工程,預計能夠讓西藏人的年均收入帶來超過30%的增長,讓西藏每年多出來200億財政收入,帶動100億以上的本地消費。
而當專案完工、開始併網發電,那從這其中受益的人,可就更多了。
首先就是能源安全的問題——中國之所以一直在推廣新能源汽車,很大一部分考量就是出於能源安全的思維。
如果中國的汽車都用的是燃油,那麼我們就必須依賴進口石油。但如果都是電車,那麼我們對於石油的依賴就可以大幅度降低——進口的石油資源可以最大程度上用於生產化纖、塑膠這些使用壽命更長的產品而不是生產燃油。
雖然電車的流行降低了對石油的依賴,但同時激增的用電量則提高了對煤炭的消耗。因此,我們不僅需要更多的電力,還需要更清潔可再生的電力來源——於是光伏、風電、水電等發電形式開始越來越被重視。
目前來看,中國雖然已經有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體系,但內在結構其實還可以更最佳化一些。水電只佔了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五分之一,略低於風電,遠低於光伏,但相比起風電和光伏,水電是更加穩定、更加可調控的發電方式——前段時間的西班牙大停電,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警示——綠電雖好,但如果調節和儲能系統跟不上,那可是要出大問題的。
從這個角度去看雅下水電工程,我們就能感受到它的價值了——每年發電3000億度,相當於是給我們的電力系統增加了一截安全冗餘。
除了能源安全之外,雅下水電工程帶來的電力,也是助力中國AI發展的好幫手——眾所周知,AI行業最大的成本其實是電費,為了訓練Chatgpt,OpenAI每年花在電費上的錢都有好幾億人民幣,這好幾億的電費,一部分花在了算力卡上,一部分則花在了資料中心的通風散熱。
未來,等到雅下水電投入使用,對中國本地的AI廠商來說,那就非常安逸了。
要知道,雅下水電工程每年是可以給西藏保留30億度低價電的。
那麼,阿里、美團這些高度依賴資料中心的企業,可不可以把他們的資料中心修在終年寒冷的青藏高原呢?
那麼,華為、小米、小鵬這些需要大量算力來測試自己輔助駕駛方案的企業,是不是也可以選擇把算力轉移到西藏呢?
又有低價電,又有天然的低氣溫,西藏這塊,簡直太適合搞“東數西算”了。
老局當年去寧夏就見過很多矗立在沙漠裡的資料中心,這要是放到高原上,只怕是更涼快。
思路如果再開啟一點,既然算力中心要發熱,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把這些散出來的熱量轉移給蔬菜大棚、給周圍的居民使用?到時候一個數據中心旁邊就可以修一個生活區和幾個蔬菜大棚,本地人一邊維護機房運轉,一邊在大棚裡種菜,十幾二十度的溫度穿個外套就ok,青藏高原也可以當糧倉用了。
最後,想聊一個戰略問題。
很多人聽說雅下水電工程的訊息時,都會想到我們南邊那個不太安分的鄰居。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雅下水電工程是為了從水源上卡住印度的脖子,認為這是中國針對印度而設計的一個大殺器。
老局看到這個說法的時候,不禁想到了之前在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段子。
這個段子大概是這麼說的:
如果東大突然在邊境組織了一個旅團級的演習,那麼周圍小國的將軍們會焦慮得整晚睡不著覺。
而如果東大突然組織了一個集團軍級別的演習,那麼周圍小國的將軍們只會翻個身繼續睡覺。
畢竟,集團軍級別的演習,那肯定是針對三體人的,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個道理放到雅下水電工程,也是一樣的。
如果這個專案的投資額只有幾十上百億,那搞不好真的就是為了卡卡印度的脖子。
但這個專案的投資額高達1.2萬億人民幣,那就絕對不可能是為了卡印度。
我們投資1.2萬億,為的一定是在未來能回收遠超這1.2萬億的利益。
翻開地圖看看吧,就印度東北部的那個狀態,根本不值得我們投入1.2萬億去卡脖子。

結尾:“電力帝國”的終極形態會如何?
如果你再多搜尋一些新聞,你會發現事情更不一般:
今年4月,全球唯一的釷基熔鹽堆已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成執行,正加快推進更大規模的工業應用。
今年7月12日,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國鈾一號”專案生產出了第一桶鈾產品,這是中國目前產能最大、建設標準最高、技術最先進的天然鈾產能專案。
兩天後的7月14日,中廣核廣東陸豐核電6號機組穹頂成功吊裝就位,標誌著該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反應堆廠房成功封頂,工程建設正式由土建施工階段全面轉入裝置安裝階段。
五天後,7月19日,雅下水電工程開工儀式在西藏林芝舉行。
三天後,7月22日,中國聚變公司在上海揭牌了。
你看,就在這個七月,東部在搞核聚變,南部和北部在搞核裂變,西部在搞水電。
這幾個事情放在一起看,你就說這是個什麼意思吧。
古人說:窺一斑而知全豹,見一葉而知秋。
假設有一天中國有了遠超自身所需的天文數字級電力產能,那接下來的發生的會是什麼呢?
這些多餘的電力如果透過特高壓輸電低價供應給外國又會如何呢?
而當這些外國適應乃至依賴中國的低價電又會有怎麼樣的劇情呢?
如果一個國家從中國買電需要靠人民幣來結算呢?
“北海啊,我只能告訴你,那之前 要多想!”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搜狐/ 騰訊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