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白宮卡脖子警告,ASML送中國光刻機“神助攻”,美國這下麻煩大了

近日,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正式宣佈將升級擴建位於北京的維修中心,用來保證中國客戶的維護和替換需求。此舉迅速在國際上引發廣泛關注,對此,彭博社發文表示ASML這一決策間接回應了美國長期施壓,要求對中國“斷供維護服務”的要求,預示著美國“卡脖子”策略的再一次失敗。
一直以來,美國試圖透過限制ASML對華裝置維護,達到讓中國數千臺光刻機陷入癱瘓的目的,進而阻斷中國半導體產業升級。而ASML之所以不顧美國警告,堅決選擇繼續對華服務,中國強大的市場能力是關鍵因素。
從資料來看,2024ASML在中國大陸的銷售額高達101.95億歐元,佔其總營收的36.1%,這一佔比遠超其他市場。中國客戶不僅貢獻了全球60%以上的DUV光刻機訂單,甚至願意支付30%的溢價來鎖定產能,一旦失去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ASML將面臨近四成的營收缺口,這對其技術研發投入和全球競爭力而言,無疑是重創。
另外,光刻機維護費用佔ASML年收入的15%,而中國現有的龐大裝置基數,使得本地化維修優勢凸顯。一方面,能節省高昂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可有效規避美國可能實施的運輸封鎖風險。北京維修中心已具備EUV核心部件翻新與DUV全流程修復能力,這既能確保生產的連續性,又為ASML開闢了新的利潤增長點。而且光刻機維護需定期校準光學系統、更換光源過濾器等精密操作。若強行中斷服務,將導致ASML面臨鉅額賠償,同時加速國產替代程序,這顯然是ASML不能承受的
ASML的一系列做法預示著美國所謂的對中國光刻機“卡脖子”策略正在失效。ASML在供應鏈方面,正積極與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等中國企業共建本土化鏈條,透過拆解舊裝置實現零部件迴圈利用。這種“去美國化”的合作模式,極大地削弱了美國長臂管轄的能力。荷蘭首相雖曾暗示配合美國限制,但ASML的實際行動證明,歐洲企業難以承受與中國“脫鉤”帶來的巨大代價。
從技術霸權角度看,美國試圖依靠EUV禁運來維持技術代差,但中國透過DUV多重曝光技術實現了14nm晶片工藝的量產,有力地證明了“裝置限制並不等於技術停滯”ASML在中國將舊裝置零部件用於新機組裝的模式,也正在重構全球光刻機生態,改變了以往美國主導的線性供應鏈格局。而在規則博弈上,美國議員雖稱維修中心是“技術洩露後門”,但ASML巧妙地透過存量設施升級規避了敏感點,展現出跨國企業在合規框架下的靈活生存策略。
中國半導體裝置需求佔全球三分之一,這種規模優勢正逐步轉化為規則制定權,國產替代並非閉門造車,而是在國際競爭中不斷打磨技術韌性,ASML的供應鏈本土化合作,為中國零部件企業提供了技術躍遷的機會。
綜合而言,ASML升級北京維修中心,是一場“經濟理性”戰勝“政治脅迫”的經典案例,預示著在半導體這場重要的競賽中,技術優勢不再由單一國家掌控,而是取決於誰更能整合全球資源、激發創新生態。當中國市場規模與產業鏈韌性的優勢體現出來時,任何封鎖都將成為中國自主創新的催化劑,正如 ASML財報中所暗示的:“失去中國,才是真正的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