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創造經濟學家是為了讓天氣預報看起來很不錯。
1
因為過去的工作經歷,我朋友圈中金融投資圈的朋友很多,最近幾天,有兩篇演講刷屏。一篇是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的演講,另一篇是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的演講。
這兩篇演講其實新意不多,比較符合這兩位首席一貫的觀點,比如拿日本和中國類比,然後說中國現在還不如三十年前的日本,唱多美國,唱空中國。這是中國很多經濟學家一貫的觀點,不足為奇。今天中國經濟確實不好,兩位首席的觀點也很容易引起共鳴。但這些觀點很多人講,也講了很多年,在朋友圈刷屏,主要還是其中的幾段話被廣為傳播。
付首席的那段話是:
明年打算把兒子送到日本去,把日語學好,能考上應慶就不錯了,那裡面都是一些日本傳統貴族的姑娘,你娶一個就行了,最好她們家都是80歲90歲的,你就躺贏就行,等她們家80歲90歲的明後年一掛,房是你的,股權是你的,土地是你的,財富是你的,存款是你的,咱們就參與日本存量40年財富再分配。巴菲特是用錢去參與,我們用人參與,本質上都一樣,你買股票,我把兒子嫁過去,這都是參與財富存量分配。
應慶應該指的是慶應義塾大學,是日本一傢俬立大學。我之前以為是謠言,後來付首席在微博上親自回應,是真事。付首席說這是一個形象化的舉例,用自己兒子因為不侵權,還用郭德綱和于謙說段子做類比。所以,大家不要深究了,這就是一個精彩的段子,不亞於郭大爺的水平。

高首席的演講,最吸引眼球的是下面一段話,說統計局的GDP統計不真實:
很多人認為,中國在2021年之後經歷了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從開工銷售等資料上,這個結論說得通。
我們比較了中國和發生房地產危機國家的前三年和後三年的經濟增速。經濟增速發生了大幅下滑,三年平均增速-7%,中位數-3%到-4%,最少也有-2%。中國的經濟增速只下滑了0.2%,幾乎沒有下滑。在政府財政沒有逆向擴張的情況下,經濟增速沒有顯著下滑。
把這一對比和物價就業和GDP細分對比合並,房地產泡沫一來,GDP增速每一年高估了3個百分點,累計高估了10個百分點,這與城鎮就業人口流失的4700萬對應上了。
下修了這3個百分點,所有的資料都對得上了。
2
之前也介紹過,我算是拿過一個經濟學的博士學位。對這門科學多少有一些瞭解。
中國人普遍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但經濟學家一直不服,覺得經濟學是一門嚴謹的自然科學。我上大學的時候,北大的經濟學院也是文理兼收,好像收理科還更多一些。後續經濟學課程中也有大量的數學內容,很多經濟學家的論文,數學底子不夠好,根本讀不懂。
其實,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最開始都沒什麼區別,都是對客觀事實的一種理論解釋。當理論解釋不符合客觀事即時,就修改理論,發展更符合客觀事實的理論。比如,對世界的理解,從地平說,到地心說,到日心說,一步步到了今天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發展的比較前沿的科學,比如物理學,今天的理論已經遠遠超越對客觀事實的認知,物理學最新的理論,比如弦論,可能需要很多年之後,才能被實驗驗證。
經濟學也一樣,發展理論,被事實打臉,然後再發展新的理論。
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大蕭條,出現了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無法解釋滯脹,然後又出了一系列新的經濟學理論。當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客觀事即時,要麼硬把事實往理論裡套,實在套不進去了,就只能開發新理論。
同時,與自然科學不同,經濟學受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很大,同樣的事實和資料,不同政治傾向,就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也可以給出截然不同的預測。
經濟學家的演說,有時真不一定比郭德綱的相聲強多少,大家聽一聽,樂呵一下,享受一下,也就罷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的專欄,看看啥叫“民主黨喉舌”。不過,克魯格曼的專欄,可真不如兩位首席的演講這麼精彩。如果郭德綱的相聲算100分,付首席的演講有80分,高首席的演講有70分,克魯格曼的專欄不及格。
高首席的演講中關於GDP的這個段子特別有趣,因為後面配了一張圖也有一些資料。其實,講段子最好別配圖和資料,配了就容易被抓住小辮子。高首席說:
我們比較了中國和發生房地產危機國家的前三年和後三年的經濟增速。經濟增速發生了大幅下滑,三年平均增速-7%,中位數-3%到-4%,最少也有-2%。中國的經濟增速只下滑了0.2%,幾乎沒有下滑。在政府財政沒有逆向擴張的情況下,經濟增速沒有顯著下滑。

高首席這張圖非常有意思。說房地產危機對經濟增速的影響是下滑0.2%。藍線是中國的GDP,2021年設為0點。2018年GDP增速6.7%,2019年6.0%,2020年2.2%,三年平均 5%,2022年3.0%, 2023年5.2%,2024年就按5.0%算,三年平均4.4%。這麼算經濟增速下滑了0.6%,也不是0.2%。不知道0.2%是怎麼算出來的。
0.6%這個資料也有問題。大家都知道2020年發生了什麼,2020年增速2.2%是一個異常值…. 如果排除2020年,2018-2019年平均增速是6.35%,和2022-24年的4.4%相比下降了2%左右。如果把2020和2022年的疫情影響排除,下降幅度也大於1%。難道高首席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就裝著不知道2020年發生了什麼?
中國這次地產危機和高首席列舉的其他幾個國家的地產危機還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其他幾個國家的地產危機都傳遞到了金融業,形成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中國這次地產危機,因為中國金融體制的特點,以及中國房貸首付水平高,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形成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有沒有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肯定不一樣呀。
高首席認為別的國家遇到地產危機,經濟增速平均下跌3%,中國沒下跌這麼多,就說明中國GDP增速每年高估了3%。這確實是一個傳播性很強的段子,但也只是段子而已。
高首席的就業資料,也有類似的問題。資料沒錯,但也有不同的解釋思路。公佈的新增就業和淨新增就業之間的差值在2021和2022年有兩個異常值,2023年又恢復正常了。這一點之前很多論文都分析過。至於為什麼這兩年出現異常值,不同人就有不同解釋了。這個可以單寫一篇,這篇文章就不展開講了。
統計資料出處不同,口徑各異,還經常調整,咋調整的還不公佈。不同出處口徑的資料放到一起看經常能找到對不上的地方。至於是不是資料造假,那就立場不同,各自解釋了。首席們先設定一個吸引眼球的論點,比如GDP增速造假,然後翻來覆去的折騰統計資料找證據,一般都能找到。類似方法,找美國GDP增速造假的證據,也能找到很多。不過美國的“首席”們對揪出政府資料造假這一點上興趣不大。
高首席的演講很精彩,段子很吸睛,傳播力極強。但是否正確,就不知道了。經濟學本身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個事實,各自解釋,也不能說高首席的觀點就一定錯。GDP這東西,本身就是人為發明的一個漏洞百出的估算資料,裡面各種謬誤和水份。說中國高估GDP能找到100個理由,說中國低估GDP也能找到100個理由。類似思路分析美國的GDP也一樣。
3
中國的經濟學家群體,有很強的知識分子情節,很有批判精神,喜歡和體制唱反調,從許小年、張維迎到今天的高首席付首席,都是這個思路。唱反調,代表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文人風骨,很受業界尊敬。像林毅夫這樣的,認可中國模式的經濟學家,是非主流,經常被業界群嘲。
有些人唱反調,也挺好的。經濟是有周期的,有波峰波谷,潮起潮落。永遠押小,有一半勝率。唱反調,總有唱對的時候。經濟不好,心情抑鬱,朋友圈轉發一下,發洩一下心中的情緒,也算是一種解壓渠道。但其實,中國未來是好是壞,是否會比當年的日本更慘?無論是付首席講的,還是高首席講的,都不重要。
今天的中國,未來三十年,只有一個問題重要,就是中美競爭。兩個超級大國進入全面競爭狀態,不會持續太長時間,我估計也就三十年左右,我自己的有生之年應該能看到結局。
中美競爭未來只有兩種結局,贏或輸。輸了,中國肯定比當年的日本更慘。人均GDP估計在現有基礎上得腰斬,能維持住國家統一,就是萬幸,分成幾塊打內戰,也不是不可能。畢竟,上個世紀,就有人說,要維持亞洲穩定,中國就必須被肢解成幾塊。
贏了,中國登上世界之巔,肯定不會重蹈日本那三十年的覆轍。付首席高首席講的這些,GDP增速是高了三個點還是低了三個點,都不重要,決定不了中美競爭的輸贏。
至於中美競爭誰能贏,變數很多,很難預測。我相信中國能贏,但這是信念而不是預測。我相信,我選擇。
至於選擇正確與否,既然選了,就聽天由命吧。不要抱怨,抱怨也沒用。畢竟,絕大多數人選都沒得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