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曉俊
來源:新生說(ID:xinshengshuowx)
一、多元思維模型
1.為什麼投資需要多元思維模型?
•所有的科學理論只是求存,而不是求真。摒棄不可知論與真理論。
•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因素影響,所以要理解這樣的系統,就必須熟練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式。
•尋找lollapalooza效應,相互強化並極大地放大彼此效應的因素類似雙擊或多擊效應,達到一定臨界之後(閾值效應),就會發生核爆炸。如果突破不了閾值,只是簡單相加,就達到不了這個效應。
•投資的訣竅是耐心等待擁有lollapalooza效應的機會,不去追求平庸的機會。
•經過多元思維評估,將複雜因素簡化為幾個可理解的關鍵因素。價值評估最後變成哲學評估而不是數學衡量,最終得到一種投資“感覺”,讓自己很有信心做出判斷。
•多元思維模型必須熟練才有用,必須刻意練習與深度學習,平常多使用去分析現實問題。
•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為了投資,而是為了更深刻理解人類本性和世界現狀,什麼有效?什麼沒效?如何理性思考,如何過上更正直、幸福、善良的生活。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世界是複雜和混沌的,運用多元思維模型,粗略的正確好過精確的錯誤。
2、如何學習多元思維模型?
從科學知識體系中抽離六要素思維模型,運用六要素法學習思維模型
a、定義。
b、基礎假設:不證自明的事實和現象,運用還原法,還原到時空上的原點。
c、第一性原理:抽象出的同構性原理,往往來源於基礎學科的基礎原理。
d、邏輯演繹:從基礎假設出發,運用第一性原理,推導組成要素之間的邏輯聯絡以及結論。
e、邊界與侷限性:反過來思考,任何模型都有其邊界與侷限性。
f、資料與事實:正反事實和資料,可解釋、可預測、可重複、可證偽。
3、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
•《窮查理寶典》中文版出版人施宏俊:芒格曾經用一個詞總結自己成功的秘訣,這個詞就是“理性”。這個理性,跟我們一般人理解的理性不同,相當於芒格自己所說的“普世智慧”。所以,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的話,我想可以用“普世智慧”來描述。
芒格所總結的超級簡單、超級管用的普遍觀念(普世智慧),一共有六點:
•先解決那些答案顯而易見的大問題。
•掌握數學運算能力。
•逆向思考。
•最好的智慧是基本的學術智慧,前提是跨學科思考。
•在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現Lollapalooza效應。Lollapalooza是指一種威力強大的臨界物質,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乘數效應。
•在瞭解了這些普世智慧後,還要去運用,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用到檢查清單。
a、逆向思考: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我就再也不去那裡了。
b、多元思維模型:
•芒格自己估計,他的多元思維模型大概有100種。
•這些模型中最重要的例子包括:工程學的冗餘備份模型,數學的複利模型,物理學和化學的臨界點、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學的現代達爾文綜合模型,心理學的認知誤判模型。
•數學:複利原理,排列組合原理,決策樹理論,機率方法。
•工程學:冗餘備份模型,質量控制理論,後備系統思想,斷裂點理論。
•物理學和化學:臨界點、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
•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學的現代達爾文綜合模型,感知功能與認知功能的特點,容易受誤導。
•心理學,人類誤判心理學,25個原則。
•微觀經濟學:把自由市場經濟當做生態系統是很有用的思維方式。
c、人類的25個非理性傾向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喜歡/熱愛傾向、討厭/憎恨傾向、避免懷疑傾向;
•抗改變傾向、好奇心傾向、康德式公平傾向、豔羨/妒忌傾向、回饋傾向;
•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自視過高的傾向;
•過度樂觀的傾向、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社會認同傾向、對比錯誤反應傾向;
•壓力影響傾向、錯誤衡量易得性傾向、不用就忘傾向、化學物質錯誤影響傾向;
•衰老錯誤影響傾向、權威錯誤影響傾向、廢話傾向、重視理由傾向;
•lollapalooza傾向。
4、雙軌分析法:
•1、理性地看,哪些因素決定了利益?
•2、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哪些潛意識會自動形成判斷但往往造成錯誤(結合非理性傾向判斷)
•舉例:為什麼指數長期賺錢,股民不賺錢?
•投資就類似賭馬,你要尋找獲勝機率是50%,賠率是1:3的馬。你要尋找的是標錯賠率的賭局。這就是投資的本質。
5、投資檢查清單:
•你們需要的是在頭腦裡形成一個由各種思維模型構成的框架。然後將你們的實際經驗和間接經驗(透過閱讀等手段得來的經驗)懸掛在這個強大的思維模型架上。使用這種方法可以讓你們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加深對現實的認知。要做到這一點,辦法只有一個:你們必須全面掌握各種主要模型,把它們當做一張檢查清單。
•再強調一下,你們必須注意那些能夠產生lollapalooza後果的多因素組合效應。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隻用幾種。
•大多數人都只使用學過的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是怎麼說的:‘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辦法。”
6、Lollapalooza效應(合奏魔術師效應)
•尋找lollapalooza效應,相互強化並極大地放大彼此效應的因素類似雙擊或多擊效應,達到一定臨界之後(正反饋產生的閾值效應),就會發生核爆炸。如果突破不了閾值,只是簡單相加,就達到不了這個效應。比如,在高折現率和高風險溢價的時期,投資可以產生長期自由現金流的高價值企業。
•投資的訣竅是耐心等待擁有lollapalooza效應的機會,不去追求平庸的機會。
•逆向思維
•多元思維模型
•雙軌分析:理性的因素與潛意識的因素
•人類誤判心理學
•投資和決策檢查清單
二、價值投資思維模型
1、為什麼絕大部分投資者會虧損?

2、如何最佳化投資模型?
•聚焦在投資真正且重大的問題上;
•把思維框架建構在基礎學科的基礎原理上,而不是感官與過往經驗;
•用演繹法進行邏輯推理,並用事實做出判斷,而不是他人的觀點;
•避免思維模型受到非理性情緒的侵蝕。
3、價值投資四大核心概念

4、價值投資定義
以顯著低於企業內生價值的折扣價格買入在自己能力圈範圍具備護城河的公司股權,從而獲得足夠安全邊際保護投資本金,確保在重大風險事件發生的情況下不會遭受實質性經濟損失,並長期持有,透過價格對價值的迴歸,及其公司本身內生價值的增長來取得可靠、良好的回報。

5、價值投資邊界與侷限性
低風險、高收益,但要犧牲短期流動性。
三、競爭優勢與經濟護城河
1、什麼是競爭優勢和經濟護城河:
A、戰略與戰術:
•戰略是那些結果取決於競爭對手行動和反應的決策。(Bruce Greenwald,2005)
•戰術是可以在獨立狀態下制定,而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可以獨立執行。
B、戰略分析經典框架: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主要是對作用於一個產業的五種競爭作用力及其戰略含義進行分析的工具。根據此框架分析出的幾種重要型別的產業環境,可以幫助企業制定出相應的競爭戰略,提高成功的機率。(Michael Porter:《競爭戰略》,1980)

C、進入壁壘與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的定義:進入壁壘的存在意味著現有的在位企業能夠做到潛在新進入者無法做到的事情。
•進入壁壘和在位競爭優勢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不同表述。
•只有競爭優勢存在時,談戰略才有意義。

D、特許經營權、競爭優勢、經濟護城河。
•內生價值與經濟護城河:特許經營權、競爭優勢、護城河是對內生價值持續性和穩定性的保護。
•特許經營權(巴菲特):
•政府許可的特許經營權VS消費者許可的特許經營權
•真實需求
•不可替代
•價格不受管制
•經濟護城河:難以複製的、可持續的、結構性的核心競爭優勢和特許經營權。
•難以複製:相比競爭對手、替代品和潛在進入者而言。你有的,別人很難擁有的。
•可持續的:比如經營效率、優秀的管理層不一定是競爭優勢,可能容易複製,也不可持續。
•結構性,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成本優勢,哪些具體詳細因素構成成本優勢?比如多項競爭優勢互相影響和結合。
•競爭優勢與經濟護城河產生市場壟斷和定價權。
2、競爭優勢為什麼重要?
A、競爭優勢與市場選擇:
•進入什麼市場、選擇什麼行業是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不選擇那些難以產生競爭優勢的行業。
•更難產生競爭優勢的行業:
•供給側:生產固定投入很低、產品難以差異化、難以積累學習曲線和專利技術、技術快速變遷(原料初級加工、LCD)
•需求側:消費者選擇很多、消費者偏好快速變遷(服裝、餐飲)。
•更容易產生競爭優勢的行業:
•供給側:生產固定投入較高、產品可以差異化、可以產生專利技術(醫藥、白酒)。
•需求側:消費者一經使用難以更換、消費者選擇有限(軟體、資訊科技服務)。
•通常來說,比如醫藥、軟體、食品飲料等等這些行業的ROIC水平是最高的,居於中間的就是包括像機械、化學制品、汽車零部件等行業,處在最底下的都是那種重資產的公司,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週期性的公司,比如說像航空、電力、鋼鐵、有色、造紙等等。
B、競爭優勢與競爭戰略行動。
•如果沒有競爭優勢,就談不上戰略問題,只有戰術問題。
•根據是否有競爭優勢以及不同的競爭態勢來制定戰略行動。

3、競爭優勢的來源
A、生意的本質:規模效應。
•一流生意A:指數生意(微信、Facebook);
•二流生意B:線性生意(抖音、快手、淘寶、京東、拼多多);
•三流生意C:對數生意(外賣、打車);
•規模效應或來自需求端(網路效應),或來自供給端(規模經濟)。

4、競爭優勢來源彙總

•無論需求端還是供給端,絕大多數競爭優勢都來源於規模優勢
•強大的競爭優勢來源於供需結合的優勢,比如規模經濟與客戶鎖定的結合
•供給端優勢
•成本優勢(資源、專利、學習曲線)
•規模經濟
•需求端優勢(客戶鎖定)
•習慣(上癮性)
•搜尋成本
•轉換成本
•政府規定的行業准入許可(銀行、菸草、公用事業)
•管理層與企業文化
•優秀管理層與企業文化是競爭優勢嗎?
•平臺和生態優勢是競爭優勢嗎?
5、如何分析競爭優勢?

6、沒有競爭優勢怎麼辦?
•擁有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只是特例而非常態。大多數市場中的大多數企業都沒有競爭優勢,當這種競爭優勢並非天然存在時,想創造是很難的。
•有的企業具備在某些市場中享有競爭優勢的潛質。如果企業能做到明智地選擇細分市場,勤勉工作以獲得客戶鎖定,並且合理規劃經營以取得規模經濟效益,就有可能勝出,成為市場中的主導企業,並且受到進入壁壘的保護。
•無論商業計劃多麼周密,執行多麼完善,也很少有企業能培育出自己的競爭優勢。大多數企業都沒有進入壁壘保護,相反卻面對著一批又一批的競爭對手。處於這種地位的企業只有一個戰略要務——毫不鬆懈地爭取在所有經營環節實現最高效率。
•追求效率意味著控制各類費用:原材料、勞動力、廠房與裝置器械甚至差旅娛樂,還要求在花費的資金上獲得有產出性的回報:每小時勞動的產出是衡量生產率的標準,也同樣適用於市場營銷、研發、技術等資本開支,以及人力資源、財務管理和所有現代商業要素。因管理水平高在效率和生產率方面獲得的回報,完全可以與由結構性競爭優勢獲得的收益相比,管理完善的企業不需要擁有結構性競爭優勢就能在業績上長期超過同行。
7、虛假和消失的競爭優勢。
A、虛假的經濟護城河。
•經濟護城河是企業能常年保持競爭優勢的結構性特徵,是其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品質。
•護城河是一個企業內在的結構性特徵,而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某些企業天生就比其他企業優越。
•最常見的虛假護城河是優質產品、高市場份額、有效執行和卓越管理。
•優質產品:優質產品很少會形成護城河,儘管它確實能給企業帶來可喜的短期業績。比如汽車行業。
•高市場份額:贏得市場的方式才是關鍵。柯達(膠捲)、IBM(個人計算機)、網景(網際網路瀏覽器)、通用汽車(汽車製造)、Nokia。
•有效執行:在執行效率上超越對手當然是個好辦法,但如果沒有難以複製的專有流程為基礎,這個策略就不足以成為可持續競爭優勢。
•CEO的才能:絕大多數情況下,個人給大規模組織帶來的實際影響都是有限的。我們怎樣才能知道:一個揹負了我們對企業未來全部希望的天才管理者,3年之後還能不能和我們並肩作戰呢?
•優質產品、高市場份額、有效執行和完美管理,並不會自發創造出長期競爭優勢。擁有它們固然不錯,但這還不夠。
B、被侵蝕和消失的經濟護城河。
•供給側:技術性變革
•銷售技術的企業,比如生產軟體、半導體和網路硬體的企業,隨時都冒著在激烈競爭中喪失原有優勢的風險。
•技術落伍對非技術型企業的影響,是一種更無法預料,同時也是更嚴重的威脅,技術變革對技術創造型企業護城河的破壞性,甚至比對技術銷售型企業的破壞性還要嚴重。(照相機、報紙、電話)
•供給側:勞動力的影響
•中國替代歐美製造,彌補運輸成本
•供給側:非理性競爭對手的進入。
•某些對政府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甚至會以犧牲利潤為代價,採取具有政治或社會目的的措施。
•需求側:消費者結構的變遷會給企業的競爭優勢帶來永久性破壞。
•值得警惕的常見變化就是分散性客戶群體的結合。(超市、電商對上游製造商的破壞)
C、如何面對虛假和消失的經濟護城河?
•需要分析經濟護城河的寬度、深度和堅固程度(可持續性、難以被複制性、結構性)
•更強大的經濟護城河:供需結合的競爭優勢
•需要持續不斷地鞏固經濟護城河
•加強和鞏固現有競爭優勢,還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拓展現有優勢的投資
•識別看似能夠提供高回報實則會破壞競爭優勢的潛在增長領域(無論是地理維度還是產品維度)。
•突出強調能在現有情況下獲得最大盈利的策略。
•識別可能出現的威脅,並識別需要採取強力反制措施的競爭性入侵。
•需要考慮經濟護城河的維護和拓展成本(長期資本開支、運營資本)
•沒有競爭優勢的成長是沒有長期價值的
•維護競爭優勢的好處無法抵消過高的資本投入
•不投入會提高短期ROIC和自由現金流,但對長期的影響是什麼?
•資本投入應該投向哪裡?是高還是低?
(五)、競爭優勢分析方法與流程。
1、繪製展現相關市場競爭結構的產業地圖。
•應標出組成整個市場的各個細分市場,並列出每個細分市場的領先者。
•如果一家企業同時出現在好幾個相鄰的細分市場裡,那麼這些細分市場通常可以被當成一個市場。
•可以應用五力框架、微笑曲線、市場集中度(滲透率、Cr)等產業分析框架,對產業做出更細緻分析。

2、細分市場評判是否存在競爭優勢?
•回顧產業發展歷史
•細分產業市佔率是否長期(比如10年)穩定?還是劇烈變動?
•市場份額歷史上是否變化過?
•壟斷者是否更替過?
•歷史上有什麼重要的進入者?
•細分產業盈利能力、ROE/ROIC是否長期(比如10年)擁有非常強的投資回報,而且比較穩定(比如大於15%)?
•ROA、ROE、ROIC
•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淨利率
•杜邦分析
3、可能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供給端:成本優勢。獨享的關鍵原材料渠道、專有技術、學習曲線、產品的差異性等。
•需求端:需求優勢。核心是客戶鎖定,可能來源於消費者習慣、高轉換成本、搜尋成本高等要素。
•規模經濟:如果固定成本佔比高,透過相對更大的規模獲得規模經濟。
•其它:比如政府特許經營權。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