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不是為了成為“某某家”

我喜歡,
不是為了成為“某某家”
我是一個興趣很“廣泛”的人,但樣樣通卻樣樣不精,換句話說,我是個“半吊子”。
我媽總說,你怎麼這麼三分鐘熱度,有哪件事你堅持下來了,最後什麼也沒學成。
“小時候,我喜歡下象棋,於是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就給我報了圍棋班和國際象棋班。幼兒園學了一年,上了學前班就沒繼續學,隨後的將近二十年我也幾乎沒再下過圍棋和國際象棋,甚至基本規則都忘記了,也完全回憶不起來幼時上棋課的片段。倒是自己琢磨過下中國象棋,小學時候還經常到小區裡看大爺下中國象棋,有時候還和他們過幾招。”
“上小學之後,我開始喜歡體育,籃球、足球、排球、網球、跑步……在體育運動上我好像有點天賦,但只是普通人中的天賦而已。我加入了足球、籃球的校隊和田徑隊,但在校隊中我從不是最好的那個。等到了五六年級,因為受傷而錯過了很多比賽,只能看著隊友們舉起獎盃,我也失去了最好的進步機會。
上初中之後,我沒再怎麼長個兒,打籃球這件事對我來說越來越難。直到今天,我雖然一直從沒有放棄打籃球,甚至做了學院的隊長,可是我確實沒有為這件事付出多少努力,更別提有多少進步。初中的時候我也進過足球隊的校隊,可是因為受傷,還是錯過了比賽。足球比籃球離我更遠一點,如果說在籃球上我還有過一點野心和志向,足球對我來說,已經是完完全全的愛好而已了。”
“小學的時候,我參加了學校的單簧管社團。老師說我很有天賦,考級的速度在同齡人裡也算快的,但慢慢覺得只能用作考級的樂器越來越沒意思,升學之後就再也沒撿起來過。上中學後,我的音樂興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開始趕時髦聽流行音樂。從K-pop到周杰倫,從搖滾到說唱,喜歡的音樂口味和歌手不斷變化,聽的歌也越來越多,自我感覺對音樂的理解越來越深。上了高中之後,我決心不再做一個只能侃侃而談的“中華小曲庫”,於是我開始學別的樂器、學寫歌、學編曲、學聲樂,但都沒有堅持下來。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懂一點,但不多”。”
“高三的語文課讓我突然感受到了文學的意義,於是我又找到了一個人生興趣。這個興趣似乎對我的人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高考之後我選擇了中文系。我迷戀著文學世界中對於世界的觀察,也開始迷戀曾經一看就犯困的文藝電影,我的語言和思考世界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立志要與文學為伴,所以給自己定下了未來要以學術為職業的目標。
但我的“本性”似乎還是沒變。三年的時間,我無數次要下定決心要專心讀書,列出的書單長長一列,買來的書成堆成堆地吃灰,可還是沒有進入自己理想中的狀態。”
我為此內耗過一段時間,也指責過自己,為什麼嘴上說著喜歡這個喜歡那個,最後哪個也沒堅持下來,哪件事也沒做到出色。
我有時候經常懷疑自己,我是真的喜歡這些東西嗎?如果我真的喜歡做這些事,為什麼總是三分鐘熱度,總是無法堅持,甚至沒有勇氣開始呢?
我的這些三分鐘熱度的興趣,沒有讓我收穫到任何顯性的成果,我沒有成為運動員、音樂家,我理想的學術事業更是渺茫,那麼這一切真的有意義嗎?
但我最近似乎能和自己和解了,而這只是源於朋友的一句話。
那天我和朋友聊起籃球,我說,我對籃球好像越來越失去興趣了。朋友問,為什麼,我說,我現在當著學院球隊的隊長,老學長走之前跟我跟我說讓我把隊帶好,可是我們學院沒有什麼喜歡打球的人,把大家集合起來訓練都是難事,怎麼能有成績呢,而且,我自己好像也沒有什麼訓練的耐心和毅力,我覺得我的潛力和天賦已經到頭了,怎麼努力也就這樣了,籃球對我來說,好像成為了負擔。
朋友聽後,說,籃球嘛,我們都是普通人,何必想那麼多,在你不開心的時候陪你消磨消磨時間,就夠了。
我聽他說的話,好像突然想明白了一些。
好像我們總是在歌頌堅持的意義,不論做什麼事,需要堅持,需要成功,需要出人頭地,沒堅持下來就會感到羞恥,沒獲得他人的認可就是失敗。
那些我們感興趣的或是曾經感興趣的,就像一陣風,我們總是無法抓住。但一陣風也能穿亂我們的頭髮,也會帶來塵埃和落葉降落在我們身上,它可能不會影響我們走向哪一條路,但當我們停下腳步注視自己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身體上遍佈著那些曾經來過的痕跡。
我們的心是自由的,所以我們總是能對某件事產生熱情和興趣;但生活很累,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把每一件事做到極致,更何況,才華和天賦也不總是降臨在我們身上,成為“某某家”,難道不需要超於常人的天分嗎。
難道不成為“某某家”就沒意義嗎?那些我們身上的痕跡難道不是意義嗎?沒堅持下來某件事,但因為自己的熱情和興趣看到了世界的一個角落,認識了世界的豐富,這樣沒意義嗎?沒天賦成為“某某家”,但因為自己的熱情和興趣欣賞到了那些偉大的天才的表現和作品,欣賞美難道沒意義嗎
如果這些問題你有了答案,那就心安理得地去做一個半吊子吧,去放心地熱愛你所熱愛的,哪怕什麼都沒有結果,哪怕你沒有成為什麼“家”。
文 | 一顆蘋果

圖 | 來源網路侵刪
編 | 一顆蘋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