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遊戲是一種結構化的活動,旨在讓培養技能的過程充滿了趣味。它將刻意練習與自由遊戲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刻意遊戲像自由遊戲一樣有趣,但它專為寓教於樂而設計。刻意設計的遊戲能夠將複雜的任務拆解成更簡單的部分,從而幫助人們磨練特定的技能。
刻意遊戲在體育運動領域尤其流行。大量證據表明,過早專攻某一運動專案的運動員往往會迅速達到巔峰,但他們的光芒很快就會消散。從小就全身心地投入運動,會使他們面臨更大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風險。而透過刻意練習進行訓練,更容易讓運動保持訓練的樂趣,幫助他們取得更大的成就。我所見過的最好的刻意遊戲是一位籃球教練想出來的。
投身練習
我一讀到布蘭登·佩恩的訓練哲學,就給他打了電話。布蘭登在夏洛特郊區長大,打籃球是他最大的夢想。作為籃球教練的兒子,他很早就學會了籃球的基本原理。他會在下午、晚上和週末在自家車道上練習投籃,這些訓練使他成為一名以漂亮罰球和三分球著稱的神射手。但是,當懷著進入籃球隊的願望來到溫蓋特大學後,布蘭登卻遇到一個問題:他無法甩開對方球員跑向空位。
當試圖用假動作繞過對方球員時,他始終無法擺脫對方球員。最終,布蘭登疲憊至極,無法繼續打籃球。有人告訴他,他的籃球生涯將就此結束。“這讓我很崩潰,”布蘭登感嘆道,“你還熱愛籃球,有人卻告訴你,你已經走到頭了。沒有比這更糟糕的感覺了。”
布蘭登雖然喜歡打籃球,但他並不喜歡練習投籃以外的技能。為了甩開防守球員,創造自己的投籃機會,他需要提高自己的速度和靈活性。“我的運動能力有限,”他承認,“我沒有做我該做的事情。”他沒有做必要的短跑練習來提高速度,沒有做必要的伸展運動來增強靈活性,也沒有做必要的腳步練習來改善步法。
布蘭登轉行當了籃球教練。現在,他不得不激勵球員做一些他曾經逃避的練習。球員厭惡全場衝刺,因為這會讓他們累到渾身發燙,氣喘吁吁。重複乏味的步法練習也讓他們感到厭煩。
和布蘭登一樣,他們酷愛練習投籃。但這種激情並沒有和諧均衡地蔓延到最枯燥的籃球訓練中——對投籃的熱愛似乎讓那些本就無趣的訓練變得更加乏味枯燥。跳投的快樂加劇了球員對無休止運球的恐懼。
我和我以前的學生申智海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模式:對某項任務的熱情會讓我們疏忽自己手上不那麼令人興奮的任務。我們在一項針對韓國銷售人員的研究中發現,他們對自己工作中最喜歡的任務越是熱愛,在最不喜歡的任務上的表現就越差。
我們在一項實驗中複製了這一效果。我們給人們佈置了一項無趣的任務:從電話簿上謄寫姓名和號碼。如果我們隨機分配他們在謄寫前先觀看精彩的優兔影片,他們在抄寫時就會犯更多的錯誤。兩個任務之間的反差讓資料錄入變得更加無趣。
練習總是涉及多種技能,人們很難對全部技能都無比熱愛。布蘭登開始尋找方法讓球員對練習的每個環節都產生和諧的激情。雖然無法減少球員在練習中的痛苦感,但他可以為他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增加樂趣。他不再試圖強迫球員完成最難熬的訓練,而是重新設計訓練,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其中。布蘭登回顧道:“我想建立一個系統,確保沒有球員重蹈我的覆轍。”他將搭建鷹架,並利用運動員對這項球的熱愛,幫助他們發揮潛能。
2009年,布蘭登成立了一家籃球運動員培訓中心。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年輕的NBA球員。球探們一眼就能看出這位球員的弱點,一位球探寫道:“他糟糕的身體條件極大地限制了他的發展。”另一位則感嘆道:“他要身高沒身高,要力量沒力量,橫移速度和跳躍能力也乏善可陳……他還缺乏爆發力,他可能永遠都無法從球隊中脫穎而出。”
布蘭登在這位球員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些缺陷,便把自己的名片遞給了他。第二天一早,他們就開始了合作訓練。在跟隨布蘭登訓練後的第一個完整賽季中,這名球員就創造了NBA三分球命中最多的紀錄。幾年後,他連續兩個賽季被評為NBA最有價值球員。這位球員就是斯蒂芬·庫裡。
改變遊戲
斯蒂芬·庫裡被公認是NBA史上最出色的射手。人們常說,庫裡的三分球堪比邁克爾·喬丹的扣籃——他將籃球比賽變成了一場投籃比賽,從而徹底改變了這項運動。此前兩位職業生涯投中三分球最多的紀錄保持者打了1300多場比賽才創造了他們的得分紀錄。而庫裡只用了789場比賽就超越了他們。
儘管父親是NBA球員,但庫裡並沒有獲得過哪怕一項頂級大學籃球專案的獎學金。高中畢業時,他還被嚴重低估了:在五星級標準中,他只被評為三星級新秀。高三前的一個夏天,戴維森學院的教練去看了他的比賽。“他太糟糕了。他把球扔到看臺上,傳球失誤,運球不穩,投籃也投不中,”教練回憶道,“但在那場比賽中,他從來沒有對裁判有半句怨言,也沒有對隊友指指點點。他總是坐在替補席上歡呼……他從不退縮。這讓我印象深刻。”
庫裡的品格技能在此之前就有所顯現。當還是個孩子時,他就經常在父親的球隊裡閒逛,他父親球隊的一名球員就曾經注意到庫裡“彷彿一塊小海綿……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吸收資訊”。在高中時,即使他的比賽打得很艱難,他也能保持冷靜,馳援隊友。但研究表明,最自律的人實際上是最少管束自己的人。我的同事安傑拉·達克沃思發現,他們並不依靠意志力來克服困難,而是透過改變環境使其變得不那麼艱難。
一個明顯的例子可見於棉花糖測試研究。它是心理學史上最著名也最容易被誤解的研究之一。你可能對這項研究的經典版本並不陌生:心理學家在盤子裡放上一塊棉花糖,告訴幾個4歲的孩子,如果能等待幾分鐘,先不要吃掉棉花糖,他們一會兒就能得到兩塊。學齡前兒童如果能剋制住立刻吃掉棉花糖的衝動,等到以後再吃更多的鬆軟棉花糖,那麼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在美國高中畢業生學術能力水平考試中的得分就會更高——這一結果最近又得到了證實。
在第一次觀看棉花糖測試的影片時,我本以為自己會看到一群意志力超群的孩子。然而,我卻看到孩子們為自己搭建了鷹架,如此一來,他們便不再需要用意志力去抵禦棉花糖的誘惑:有些孩子捂住了眼睛,或是遮住了棉花糖;還有的孩子坐在自己的手上;有一個孩子把棉花糖團成一個小球,然後把它當成玩具彈著玩。他們即興創造了自己的刻意遊戲。而這就是布蘭登·佩恩為斯蒂芬·庫裡所做的事情。
熱愛練習
布蘭登對庫裡的訓練已經持續了十多年。他告訴我,他們的訓練基於一個基本原則:“我們的訓練毫不枯燥。”他搭建了鷹架,以使練習中最難的部分變得容易一些,從而幫助庫裡取得更大的進步,同時減少他對純粹自律的依賴。
為了寓教於樂,布蘭登設計了一系列刻意遊戲。在名為“二十一分”的遊戲中,你有一分鐘的時間透過三分球、跳投和上籃(1分值)來獲得21分。但在每次投籃後,你都必須衝刺到球場中央,再返回投籃點。球員會在進行遊戲的過程中累得氣喘吁吁,如此一來,這一遊戲便模擬出他們在真實比賽中的疲勞感。“每次訓練都是一場比賽,”布蘭登解釋道,“總有一個需要被超越的時間。總有一個需要被重新整理的數字。如果你重新整理了數字,卻沒有贏得時間,你還是個失敗者。”
與他人競爭存在一個弊端,即你可能在毫無進步的情況下仍然獲勝。你的對手可能在競賽當天狀態不佳,或者你可能會因運氣好而佔優勢。在布蘭登的刻意遊戲中,你的競爭對手是過去的自己,而你追趕的目標是未來的自己。你的目標不是做到最好,而是追求更好。成長,才是通向勝利的唯一道路。
我原以為最理想的發展技能的方法是先練習一項技能,讓自己在這項技能上取得進步,然後練習下一項技能。但布蘭登並沒有重複於某一項具有挑戰性的技能訓練,而是將各種技能訓練混合起來。每隔20分鐘,布蘭登就讓庫裡從一項“投籃—快攻”訓練跳轉到另一項訓練中去。多樣化的訓練不僅能夠激發他的練習動力,還能推動他更好地學習。數以百計的實驗表明,當人們交替運用不同的技能時,人們的進步會更快。心理學家稱之為“交錯學習”,它適用於從繪畫到數學的各個領域。當人們正在培養的各項技能比較相似,或較為複雜時,交錯學習法尤其適用。
即使是對練習進行很小的調整,比如交替使用粗細有別的畫筆,或者用不同重量的籃球訓練,也能對練習起到很顯著的作用。刻意遊戲對改良難熬的夏季練習尤為重要。如果每週有很多場比賽,很多運動員就會失去比賽積極性。但在休賽期,球員又容易失去運動興趣。
後起之秀盧卡·東契奇就是如此,在季前賽亮相時,他的身材已然走形。後來,他開始跟隨布蘭登一同訓練。布蘭登的訓練幫助他成功減輕體重,也使他的運動速度有所提高。“除非持續打球,否則有時你會覺得夏天無比漫長。但如果只是訓練,你就會感到有些單調。”斯蒂芬·庫裡對記者說。刻意遊戲“營造出一種與賽場上非常接近的壓力氛圍,”他說,這意味著“你必須全身心參與且精力高度集中”。
經過十餘年的訓練,庫裡最終解鎖了自己隱藏的潛能。他身高1.88米、體重84千克,這樣的身體條件對籃球運動員而言的確是一種劣勢,但他現在已經用爆發力和投籃的準確性彌補了自己客觀條件上的不足。他認為,這主要歸功於布蘭登組織的刻意遊戲——刻意遊戲使他的訓練充滿和諧的激情。他的決心也讓他從這樣的訓練中獲益匪淺。
庫裡的長期教練史蒂夫·科爾表示:“他喜歡這個訓練過程,這也是所有偉大的運動員的共同特質之一。他每天都在做日常訓練……但每天都樂在其中。他能保持訓練激情,這種激情支援著他日復一日地投身於日常訓練。當像他們一樣熱愛一件事併為之付出努力時,你所取得的進步也將助推你一直堅持下去。”
刻意遊戲雖然不一定能夠讓你成為職業運動員,但可以增加你的練習動力,為你的技能發展提速。有一天,我在優兔上看到一個影片,影片中的人會每天跟著斯蒂芬·庫裡訓練兩小時。起初,他的三分球命中率只有8%。而50多天的刻意遊戲使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與之前同樣的條件下,他的投籃命中率已經達到40%。
隱藏的潛能:實現更大成就的科學
原名:Hiden Potential: The Science of Achieving Greater Things
作者:亞當·格蘭特
譯者:徐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文|亞當·格蘭特
編輯|喻舟
版權宣告:
《巴倫週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