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法國舉行了國民議會選舉的第一輪投票,當晚釋出的民意調查顯示,由勒龐領導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在首輪投票中領先。媒體稱這是法國極右翼政黨的“歷史性勝利”。
四家民調公司的初步預測顯示,國民聯盟的支援率為33%-34%;其次是新成立的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預計支援率為28.5%-29.6%;由現任總統馬克龍領導的執政黨聯盟“共同”以21.5%-22.4%的支援率位居第三。
據報道,第一輪投票的投票率在65.5%到69.7%之間,創下了自1988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極右翼國民聯盟的支持者歡呼慶祝
如果當年英國脫歐公投結果讓卡梅倫感到困惑,那麼這次法國國民議會選舉的結果則徹底使馬克龍陷入癱瘓。
兩者都是政客對形勢判斷錯誤的典型案例。原定於2027年的議會選舉被提前了,因為馬克龍的復興黨在歐洲議會中的席位遠少於法國極右翼的國民聯盟。
馬克龍旨在解散議會並呼籲進行新的選舉,以便在法國議會中獲得更多的控制權。
雖然這一結果不影響馬克龍在2027年前的任期,但這實際上使他成為一個跛腳總統,總理職位可能不得不交給28歲的國民聯盟領導人喬丹·巴爾德拉。

法國右翼領導人勒龐
法國的選舉結果讓許多歐洲國家的極右翼團體感到興奮,他們將法國視為效仿的榜樣。未來,歐洲可能會出現極右翼運動的激增。
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大國之間的競爭加劇,世界不斷探索新的經濟發展路徑和地緣政治安排。
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民族主義和保守主義在各國崛起,極右翼力量不可避免地會吸引更多的關注和支援。
目前歐洲國家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跟隨或被迫跟隨美國,支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俄烏戰爭已經持續了兩年多,歐洲對烏克蘭的投資沒有看到回報,歐洲經濟因能源價格飆升而遭受重創。
這導致普通歐洲人對政府政策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助長了極右翼力量的崛起。

法國右翼領導人勒龐
極右翼力量的崛起可以被視為資本主義內部的一種自我修正,從盲目追隨美國轉向追求更自主的外交政策。
對烏克蘭的援助可能會受到限制,甚至與俄羅斯的關係可能會有所改善。從歷史上看,美國和歐洲從未完全團結過,即使在冷戰期間也不例外。
雖然美國希望團結歐洲對抗蘇聯,但歐洲不願放棄蘇聯的工業資源,並沒有完全與美國一致,迫使美國在很大程度上獨自面對蘇聯。
對於中國來說,一個務實的歐洲不會盲目追隨美國。從資本主義的角度來看,優先考慮的是確保資本的安全和發展。

法國總統馬克龍
與中國脫鉤只符合美國的意識形態需求,但不符合資本主義實際的需求。在中美競爭中,中國最擔心的是歐洲完全站在美國一邊,導致新冷戰的爆發。
中國並不奢求歐洲能站在自己一邊,但即使是中立的歐洲對中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將使雙方在競爭中不得不繼續合作。
在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中,無論是拜登還是特朗普獲勝,都難以單方面改變這一趨勢。歐洲對拜登政策的不滿導致了極右翼的崛起,促使對拜登政府政策的調整或改變。
如果特朗普獲勝,他的“美國優先”政策無論是對盟友還是對手都不予理睬,也將促使歐洲調整對美政策。

法國總統馬克龍
從西方的選舉結果來看,他們面臨的情況同樣非常艱難,但他們的政策調整需要更長時間,而中國的政策更具靈活性。只要中國保持冷靜,就能在未來的合作和競爭中將獲得更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