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體育未來將與語數外同等分值”,這意味內卷的賽道已經從教室拓展到田徑場,開啟了學業與運動的 “拔河賽”。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階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轟轟烈烈的“體育革命”,正重塑教育江湖。
當今體育中考形勢有多嚴峻?各地辦得如火如荼的體育培訓班,窺探出家長對體育成績的擔憂。

各種“中考體育寒假班火熱招生”、“體育專項提分班”、“跳繩速成班”、“拼團找體育家教”……中考體育分數增加後,體育類的培訓門庭若市,學員絡繹不絕。
轟轟烈烈的“體考”改革浪潮下,各種爭議揭開現實的困境。
田徑場上的“考試機器”
不久前教育部發言:“中考體育未來將與語數外同等分值”。
現實中,各地中考,體育分值從 30 分一路飆升至 100 分,體育與主科“平起平坐”越來越明顯。這意味內卷賽道從教室拓展到田徑場。
1. 應試 “緊箍咒”,扭曲運動初心
體育在中考上的佔分,決定了家長和老師的重視程度。
如果體育分是30分,那麼大家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能跑完”、“會打球”、“數目達標”的基礎線。但是,當體育分值越來越接近主科,甚至齊平,那麼跑步的“0.1秒的差距等於1分”,跳繩的“1下等於1分”,“跳遠多跳個0.2米”,就大不相同了。
當“體育成績=升學保障”,為了拉高中考總分,就會在技巧、完成程度、速度、質量等方面精益求精。

加上當前體育中考的考核標準也越來越機械化,跑個50 米都精確到 0.01 秒。雞娃圈裡向來“分數至上”,1分或是千軍萬馬。在考分的指揮棒下,體育考核也陷入了 “分秒必爭”的應試怪圈。
上海的家長們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附加分機制可能引發新一輪的 “內卷大戰”,讓孩子們在追求高分的道路上越跑越累。
在北京某中學,曾因出現了“一天跑十幾圈” 的極端訓練,導致學生們的膝蓋不堪重負,紛紛 “抗議” 過激訓練帶來的損傷。對於正值生理期初來乍到的女生,每天兩三千米的長跑訓練,遇到特殊時期,更是有苦難言。
深圳中考引體向上的標準(滿分23個),遠高於全國(15個),讓許多男生只能咬緊牙關苦練。因為不慎摔下單槓而發生骨折的案例,時有發生。

“很多都是初三的學霸來搞突擊訓練的,十幾圈下來,有些都直接躺在地上了。”這種“突擊應試”模式,使體育從強身健體異化為新的“分數戰場”。
“考籃球時,有個男生狀態不好一直投不進,得了零分,這孩子當場崩潰,頭撞地,大哭不止。”類似因為失誤而丟分的事件,更是讓許多考生考前心驚膽戰的噩夢。
應試導向下,體育中考成為一場 “短跑衝刺”,而非 “馬拉松長跑”。有調查顯示,高達 78% 的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鍛鍊,一旦考試結束,運動習慣便如過眼雲煙。
體育,本應是揮灑汗水、釋放活力的快樂源泉,如今卻被冰冷的數字束縛,淪為應試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魅力,“曇花一現”的激進訓練,不僅產生了功利性的短視認知,甚至招來對運動的反感。
2. 學業與運動的“時間爭奪戰”
中國中學生在校時間“領跑全球”,早已不是新聞。
深圳、江蘇等地的家長們紛紛訴苦,初中生每天被作業 “圍困”,常常熬到深夜 10 點半、11點才能 “解脫”。體育插一腳後,不僅週中在校得擠時間訓練。週末或寒暑假,有些不達標的孩子,還得花錢花時間加練,進一步擠壓了文化課學習時間。

“不是每一個教師都能讓學生上課心率達到120-140的,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適應未來可能的新考核”。
畢竟有“學渣”就有“體渣”,對有些體質稍弱,運動細胞不發達的孩子,體育中考的達標標準,就如同讓魚學會爬樹,讓鳥兒學會游泳一樣,難於登天。
有校長曾經算賬——“初中一週3節體育課,中考體育專案那麼多,跑、跳、投擲、三大球,體育課上只能教會學生基本技術,一個專案要熟練、鞏固、提高,必須課後堅持訓練。”跟學習新技能一樣,體育技能也有“20小時規律”,僅依靠課堂練習遠遠不夠。
學校體育老師有限,一位體育老師基本要帶五六個班,除了上課,還兼任大課間、校隊訓練、運動會籌備等任務,分身乏術,根本無法對每個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加上沒有專業的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類的大球指導老師,只能依靠學生自己想辦法。所以,課外報培訓班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加餐”。
當運動時間被異化為應試工具,透過各類體育培訓班讓孩子在中考中不失分,就成了許多家長的共同選擇。
至於時間?就只能像擠海綿一樣,再壓榨原本就所剩無幾的休息日了。

3. 家庭的 “經濟與心理” 雙重負擔
當體育培訓班變成語數英一樣的標配,家長的錢包又不得已再次被掏空。單次體育課兩三百已經是常態,好老師好教練的班級,甚至飆至500-800元,甚至2000元的私教課,還得拼手速才能搶到。
除了課時碎鈔,還有裝備燒錢。考試專用的跳繩一百多一根,可以提速的跑步鞋三四百一雙,更別提羽毛球、網球、射擊的裝備費用,沒有最貴,只有更貴。
近期釋出的《少兒體育興趣班家庭消費調查》顯示,大城市裡7成家長給孩子報了體育興趣班,一口氣給孩子報了至少3個以上的不在少數。人均5千~2萬的開銷,給本就負重累累的教育成本,再添新重擔。

培訓的主力軍除了中學生,還有4~6歲的學齡前兒童和7~9歲的低年紀小學生,目的是未雨綢繆,從小找到孩子的興趣愛好,提前培養特長,減輕中學時期的負擔。

當體育分值成為新分水嶺,教育公平的天平正在傾斜。
當鄉村學校運動場還在修繕,一線城市500一節的體能私教課已排到半年後;當北上關的孩子參加馬術、擊劍等“高淨值運動”成為綜評加分項時,雲貴川的山區學校連使用跳繩訓練都還需要排隊。“寒門難出貴子”愈發真實,條件越落後,越難突圍這場新的“軍備競賽”。
經濟水平差異帶來的隱形狙擊,正在加劇教育鴻溝,讓貧困家庭陷入“體育焦慮”的新困境。

現狀緊迫,必須下猛藥!
“中考體育是否合理?”
體育中考的初心,是為了提高學生和家長對體育教育的重視,但如今卻成了“應試教育的延伸”。
當體育成為“拼錢包”的新賽道,當學校體育課淪為“大鍋飯”,當追求更高標準帶來的運動損傷頻發,當時間嚴重不足卻仍被裹挾於雙重競爭,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孩子,都“苦運動久已”。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教授毛振明,作為體育中考的推動者之一,也承認——“按說用體育考試,用應試的方式來逼著學生走向操場,實際上這是不對的,我們當時的說法是‘以毒攻毒’。”
在北京第一次實行體育中考時,毛振明教授就曾在操場看到學生跑完1500米哇哇地吐——“因為他們不上體育課,也沒有體育鍛煉,天天被按在那兒做題”。
所以即便弊端重重,備受吐槽,他仍斬釘截鐵地說——“一定得堅持下去,再有人反對也得考,這是為了孩子們好。”
畢竟,中國孩子的體質,一代不如一代。
教育部的資料,觸目驚心。
-
初高中生近視率高達 80%,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
-
青少年肥胖人數已經達到了5300萬人,數量居世界之最;
-
脊柱側彎人數已經超過500萬,並以每年30萬左右的速度遞增;
-
54.2%的兒童當前身高水平沒有達到遺傳身高;
-
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連續總體持續下降;
-
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每五個人裡有一個……

“現狀緊迫,必須下猛藥。體育是另一種形式的教育,是要治病於未病。如果在身體發育期間不注意體育鍛煉,身體核心的部分會埋下隱患,就像溫水煮青蛙,感覺不到危險,等有所感覺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
這是毛振明教授多次公開呼籲,將體育加入中考的重要原因。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盧元鎮在調查中發現——
“中國16歲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參加任何體育活動,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對體育缺乏興趣愛好、未掌握鍛鍊身體的技術方法等。”
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中國人的體育課作為必修課貫穿了14年,但很多人卻一項運動技能都沒有學會。
儘管體育運動的好處人盡皆知,可現實中的體育課卻“處處碰壁”。不僅淪為副科,經常被擠佔,也受到家長輕視。
要想徹底改變“無運動量、無戰術、無比賽”的“三無”體育與健康課,就只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體育進中考的政策初衷,就是將運動與考試畫上等號,透過強化體育評價體系,倒逼學校、家庭和學生重視體育鍛煉,培養終身運動習慣。
毛振明教授表示,儘管知道體育進中考並不是完全科學的,但也是迫不得已的無奈之舉——“如果學校都開足、開齊體育課,讓孩子進行鍛鍊,到時候不用你們說,我們自己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重構健康教育拼圖
體育中考的改革之路,雖荊棘遍地,充滿挑戰,但希望在前。
如何打破枷鎖,迴歸“育人”本質,需要多方的共同助力,探討出更合理、更人性化、更公平的新模式。
1. 淡化分數競爭,關注個體成長
體育中考不應只是一場分數的 “廝殺”,而應將考核重點從 “絕對成績” 轉向 “健康水平” 與 “運動習慣”。
不妨採用 “自身對比” 的方式,推行日常鍛鍊記錄、體質監測資料跟蹤,並將運動習慣納入綜合素質檔案。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與成長,而非在與他人的橫向排名中喪失信心。
對於體質特殊的學生,應給予他們申請免考或調整專案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體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
2. 保障校內運動時間,讓操場 “熱” 起來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經透過增加體育課課時,每日安排 15 – 20 分鐘的大課間活動,確保學生在校運動量達標。同時,制定個性化的 “運動處方”,避免 “一刀切” 的高強度訓練,值得各地推廣學習。
教育部門也應最佳化課程設定,減少機械刷題,為體育騰出時間。讓學校成為學生運動的主陣地,讓操場充滿歡聲笑語,讓學生在日常的運動中增強體質,而非依賴校外高強度的 “臨時抱佛腳” 式訓練。

3. 家長轉變角色,從 “焦慮” 到 “陪伴”
家長要從 “成績焦慮者” 轉變為 “健康守護者”。與其盲目給孩子報班,不如制定家庭運動計劃,如親子跳繩、週末球類活動等,在陪伴中培養孩子對運動的興趣。
讓運動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成為親子間情感交流的紐帶,而非僅僅是為了考試的功利行為。
4. 經濟幫扶,助力困難家庭 “動” 起來
政府也可透過財政幫扶,為貧困地區援助場地、器械、師資,為經濟困難家庭提供免費運動指導資源。例如,山西透過“城鄉結對幫扶”,緩解鄉村學校資源不足問題。
讓每個孩子,無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都能享受到體育帶來的快樂與成長,不讓經濟因素成為孩子運動路上的 “攔路虎”。

“雖然一開始知道中考要考體育,真的很擔心。但孩子的進步幅度證明,只要堅持鍛鍊和正確地鍛鍊,體育中考難度並沒有超出絕大多數孩子的能力,完全可以拿到滿分。”
深圳家長孫女士表示,這一年收穫滿滿,不僅是因為女兒的體育在中考中並取得了滿意的成績。更重要的是,這是女兒上學以來,鍛鍊時間最多、身體素質最好的一年,“孩子的身體更加健康了,我認為體育中考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教育改革從來不是加減法,而是要找回那份最純粹的“育人”初心。
儘管體育中考改革道阻且長,但相信只要摒棄過度的功利心,讓運動成為治癒焦慮的良藥,而非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運動帶來的益處會促使更多人“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
正如上海某校長所說——“體育真正的考題,是如何讓每個孩子都愛上奔跑的自己。”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