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年男性的錢包,世界上最難撬開的東西之一,而一旦撬開就賺麻了,就像是茅臺,以及吸金能力堪比茅臺的比音勒芬。
這個logo畫著“打高爾夫的男人”的中高階服飾品牌,成立於2003年,在2011-2023年連續13年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長,穩定得讓安踏、李寧看了都沉默。
比音勒芬在2023年的營收已超35億元了,2024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又取得30億元。
若看到毛利率,估計連LV也要沉默。2024年上半年,比音勒芬毛利率為77.86%,遠超LV母公司LVMH集團68.8%的毛利率。與中國男裝品牌的差距更大,同一時期,海瀾之家毛利率為45.21%%、七匹狼毛利率為49.7%。毛利率與定價話語權掛鉤,因此有網友調侃:“比音勒芬都快成保值品了。”
但也有人迷惑道:“聽起來這麼火的品牌,為什麼我卻沒印象呢?”小紅書、抖音上關於比音勒芬的內容,流量高的大多仍為科普向。
實際上,這種消費錯位存在於比音勒芬的多個方面。當三四線中年男性在排隊搶購時,一線城市的00後還在問另一個00後:“誰在買這種又土又貴的衣服?”

“買比音勒芬的人不上小紅書”
在比音勒芬的店裡,你仍能看到印滿格子圖案的襯衫、三色拼配的條紋POLO衫,以及平鋪小logo的衝風衣,讓人想起了POLO衫領子豎起來穿的年代。

比音勒芬也搞聯名營銷,比如與故宮合作的“錦上添花系列”,但同樣在網上引發爭論:“在T恤上印滿大紅大藍大綠的刺繡花卉圖案,談不上有美感。”
定價卻與潮流規律相悖。比音勒芬旗下有兩個主品牌,比音勒芬主標的價格在1500-8000元區間,比音勒芬高爾夫的價格在1500-5000元區間。
細看產品線,天貓旗艦店上,比音勒芬的核心品類男士POLO衫賣680-2380元、男士短袖T恤賣525-1214元,定價比客群相近的七匹狼和“男人的衣櫃”海瀾之家貴了5-6倍。以男士POLO衫為例,七匹狼100多元就有交易,最貴也就533元,海瀾之家甚至有100元以下的。
但在“比音勒芬賣不賣得出去”問題上,咱們都多慮了。僅在2019-2023年間,比音勒芬的銷量便從約265.6萬件,增長至438.5萬件,而且並非靠降價實現。恰恰相反,同一時期內,其毛利率從67.78%升至78.61%、淨利率從22.27%提高至25.76%。兩組資料映射出,比音勒芬近年可能存在漲價行為。
越賣越多,又越賣越貴,造就了比音勒芬的吸金力。自上市的2016年起,截至2023年,其淨利潤從1.33億元增至9.11億元,翻了近7倍,漲幅比安踏還猛。後者在2016-2023年間淨利潤翻了4.3倍(23.86億元至102.36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比音勒芬淨利潤再同比增長0.55%至7.6億元。
比款式與業績更令人迷惑的,是品牌文化。
比音勒芬品牌根植於高爾夫文化,Logo的設計靈感與拉夫勞倫近似,前者是“打高爾夫的男人”,後者是“騎馬的男人”,都指向歐洲上流社會運動。自2013年起,比音勒芬就一直擔任中國國家高爾夫球隊的官方贊助商。比音勒芬沿用了22年的英文名Biemlfdlkk,則源自一名法國設計師的名字,直至2025年1月才調整為拼寫更簡單的Biemlofen。
很多人因此誤認為,比音勒芬是歐洲奢侈品牌。但實際上,比音勒芬是國產品牌,創始人是來自浙江溫州的謝秉政,公司總部位於廣東廣州。
謝秉政之所以瞄準高爾夫服飾賽道,是因為在2003年比音勒芬成立之時,恰在“非典時期”。彼時戶外運動在國內興起,打高爾夫晉升為中產群體的新潮流。
但這仍不能解釋比音勒芬的成功。直至2022年,中國高爾夫運動參與者仍為97.5萬人,意味著高爾夫滲透率僅0.069%,相較2017年的0.08%甚至還下降了。
比音勒芬的“目標客戶”相當有限,除非,買的人不打高爾夫,但希望成為高爾夫文化所代指的群體。
今年初,有人在小紅書提問:“這麼一個不中不洋、設計老氣、價格貴、賽道冷門的品牌,吸引力是什麼?”評論區有人笑道:
“在這裡問沒用,買比音勒芬的人不上小紅書。”

造夢中年男性
到機場轉一圈,或許就有答案了。
比音勒芬的主場在實體店,線下渠道銷售額佔比高達94.5%,其中又以機場、高鐵站為核心銷售點。
比音勒芬官網顯示,截至2023年底,其擁有607家直營店,其中包括69機場店,幾乎涵蓋國內所有大型機場。2021年,比音勒芬還與永達傳媒高鐵傳播戰略合作,其廣告由此登上全國高鐵大屏。
在飛機出行已然普及的今天,機場仍是篩選消費力群體的場所。比音勒芬的財報亦印證了這一點,2023年其在機場、高鐵渠道的直營店毛利率,比線上、加盟店的毛利率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達到83.14%。
比音勒芬的品牌形象由此與“商務精英”捆綁,高爾夫文化則強化了這一點,將影響力輻射至機場/高鐵之外。
“我爸不那麼依賴網路,獲取諮詢的渠道更多是線下,而開在機場裡的店,他都認為是國際大牌,更何況價格也不便宜。認準了一個品牌,他就會一直買下去。”一名網友與爸爸對話後,如此總結道。
這是比音勒芬消費者的縮影。
浙商證券釋出於2019年的報告顯示,買比音勒芬的群體,月可支配收入3萬元左右;年齡在35歲-55歲之間,40歲以上為主力人群、佔比約35%;注重品牌,價格敏感性低;注重體驗與產品質量,品牌忠誠度高。
另據一位服裝行業資深人士在接受虎嗅採訪時的補充,此群體中有想當一部分集中在下沉市場,身份是中小企業主、高管以及公務員。
“不缺錢的三四線城市中年男性”形象,躍然紙上。

年輕人大呼“看不懂”的款式設計,實際上也是吸引力之一。當然不是說中年男性淨買“醜衣服”,而是比音勒芬的版型能更有效地遮蓋發福的身材。
比如,比音勒芬在肚子附近的衣料採用收縮性更強的材質,並將腰線整體上移,讓啤酒肚不顯緊繃;針對亞洲人脖頸弧度設計成微八小領型,讓脖子看起來更修長挺拔。
這些細節顯然踩中了中年男性的痛點,一份社會調查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1000名比音勒芬消費者中,有高達65%的人表示,買該品牌的T恤和褲子主要是因為版型寬鬆,穿著舒服自在。
“至於拉夫勞倫,可能有點太時尚了。”有人如此說道。這裡的時尚,或許正與“修身”有關。
一直被拿來對比的拉夫勞倫和比音勒芬,近年也出現了命運分野。前者搭載網際網路話題在年輕群體翻紅,後者線上下繼續為中年男性造精英夢。

造不出第二個比音勒芬
但若不觸及年輕人,中年男性終有不夠用的一天。
雖然整體上看,比音勒芬的業績仍處上漲趨勢,但從2023年一季度至今,營收和淨利潤已連續7個報告期增速放緩。在2024年三季度,更是首次出現下滑,營收同比下降4.37%至10.64億元,淨利潤同比下滑17.32%至2.83億元。
產品吸引力式微,是對財報資料的具化。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比音勒芬的存貨為8.88億元,同比增長28.2%;存貨週轉天數為304天,較去年同期延長了8天。
察覺到市場變化的比音勒芬也在求變,比如曾邀請丁禹兮、趙今麥、宋威龍、張婧儀等藝人為品牌助陣,但據2024年6月的報道,90後在比音勒芬消費者中僅佔19%。比音勒芬仍未追上時代大潮,淘寶資料顯示,2024年雙11的成交額中,有超50%來自90後、00後。
不過,相較品牌年輕化改革,比音勒芬似乎更想深化高階化形象,造出第二個、第三個比音勒芬,以拓展中高消費力群體。
2023年,比音勒芬斥資超7億元收購義大利男裝品牌CERRUTI1881、英國男裝品牌KENT&CURWEN,兩者均擁有近百年曆史底蘊、曾被歐洲皇室成員和時尚人士穿著。比音勒芬還請來了Alexander McQueen的前設計總監Daniel Kearns,擔任KENT&CURWEN的首席創意官。
同年,創始人謝秉政曾在公司20週年慶典上表示,到2033年,比音勒芬主標營收將超150億元、比音勒芬高爾夫營收將超50億元、CERRUTI 1881營收將超50億、KENT&CURWEN營收將超30億元,並喊出成為“全球奢侈品集團”的目標。
2024年中,比音勒芬還宣佈,將投資不超過23億元在廣州建設新的“超級總部”。總部將包含國際時尚產業總部、國際時尚釋出中心、高端面料研發中心等。
“原來比音勒芬是要做中國的LVMH。”當時就有網友笑言道。

但目前,不僅比音勒芬自身業績下滑,昔日的吸金神話,也未能複製到CERRUTI1881和KENT&CURWEN上。2023年,比音勒芬運作這兩個品牌的子公司廣州厚德載物淨虧損約4422萬元;2024年上半年,淨虧損額增加至約7510萬元。
另外,比音勒芬早在2018年就收購的義大利男裝品牌CARNAVAL DE VENISE,天貓旗艦店目前仍只有5萬多粉絲,月銷量最高的商品僅14人付款,而且是斷碼清倉的羽絨服。
新總部的建設專案,也衍生出更多爭議,因為23億元的投資金額約等於比音勒芬前三年的淨利潤總和。在投資者看來,這種“面子工程”在業績下滑的背景下,實屬沒必要,還有可能會“把自己撐死”。
比音勒芬給中年男性造的夢,或終將成為自己的一場夢。網友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比音勒芬為什麼沒有平替”背後,指向了品牌固定且固化的消費群體。而且在消費平替的風潮下,比音勒芬向上突圍只會更加艱難。
別人造不出比音勒芬的平替,後者也造不出“第二個比音勒芬”。
中國服裝圈《“衣中茅臺”比音勒芬的業績也開始下滑》
虎嗅《這個千元T恤品牌,年賺9億》
有意思報告《中年男人過年,流行“年薪百萬穿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