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美團/京東聯名信用卡

514日上海銀行官宣:自202571日起,將停止發行上海銀行美團聯名信用卡。
包括上海銀行美團聯名信用卡、上海銀行美團聯名信用卡女士版、上海銀行美團聯名卡單車版、上海銀行美團點評聯名卡外賣版、上海銀行美團點評聯名卡到店版。
提及上海銀行和美團合作的聯名信用卡業務,那要往前推到2018年。
彼時也正是美團聯名信用卡業務的黃金時代。
在上海銀行2019年財報中曾提及與美團合作發行美團聯名卡,5個月獲取新客戶超過50萬戶,實現聯盟合作獲客新突破。
2020年的財報中,上海銀行提到:透過美團等線上聯盟渠道獲客超百萬戶。2020年末信用卡累計髮卡1090.23 萬張,較上年末增長21.47%,在城商行中率先實現髮卡突破千萬張。
除了上海銀行,在20182019年,還有多家城商行也與美團合作了聯名信用卡業務
有了網際網路巨頭的加持,這些銀行的信用卡髮卡量在那兩年實現了較大規模的增長。比如青島銀行、天津銀行、廈門銀行等
市場的另一端,和美團類似,同樣擁有豐富消費場景的京東金融,當時也在聯名信用卡業務上下足了功夫,合作了不少城商行。
不得不承認,在那些年,美團、京東確實為很多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帶來了極大的髮卡增量。
但隨著政策變化、資料表現不容樂觀等多重因素影響。很多銀行又開始逐步下線了美團聯名信用卡、京東聯名信用卡。
除了開端提到的上海銀行,「一隻互金鵝」粗略統計了最近兩年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銀行,上線和下線相關聯名信用卡的時間。
附表:
可以看到像上海銀行、桂林銀行和美團聯名信用卡,中原銀行和京東聯名卡的合作都超5年之久。也有北京銀行和京東聯名卡的合作不到4年。
 01 時代的產物
為什麼本文提及的是美團京東的聯名信用卡。
其實銀行聯名信用卡業務由來已久傳統的聯名信用卡,比如大眾最熟悉的銀行和航空公司合作的聯名信用卡。這類傳統聯名信用卡,多是這張信用卡要使用聯名方權益作為開卡禮和刷卡禮。
一位信用卡行業專家告訴「一隻互金鵝」,這類傳統聯名信用卡的商業模式比較簡單,銀行和權益方互相推廣。
而本文提及的美團和京東聯名信用卡,是在聯名的同時,還帶有一些聯合運營的性質。
準確說,應該叫「聯營卡」,我們和銀行一起運營,聯營方掙的是分潤的錢。一位前京東金融信用卡相關業務團隊人士坦言,除了向銀行收取髮卡費,還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這個比例超過了銀行利潤的20%
也就是說:美團和京東在與銀行合作聯名信用卡的業務中,除了基本權益的合作,還會有科技成分的合作,幫助銀行提升風控能力、使用者活躍度等。超連結:支付寶聯名信用卡VS 美團聯名信用卡
聯名費、髮卡費、啟用收取的權益費、每月經營費……這些都是銀行需要承擔的成本。
從兩家合作的聯名信用卡銀行來看,以城商行居多。
這些銀行本身獲客能力、風控能力相對較弱。
2017年、2018年,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繁榮發展的大時代,這些銀行面臨著極大的數字化轉型壓力。
信用卡是銀行最傳統的消費金融業務。
美團、京東等平臺手握海量消費場景與年輕客群,並且具備豐富的線上風控經驗,雙方透過聯名+聯合運營的模式合作信用卡業務,實現流量共享與分潤合作。
在當時,這確實是順應市場的舉措。
簡言之,美團、京東聯名信用卡的爆發式增長,本質上是網際網路平臺與區域性銀行在消費金融紅利期的一次資源互補
02時代的眼淚
轉折應該是發生在2022年。
20227月,當時的銀保監會、央行聯合釋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簡稱:信用卡新規),劍指這類帶有聯合運營屬性的聯名信用卡業務。
信用卡新規一出來,我們就停了和京東合作的聯名卡。一位北方地區城商行人士坦言。
信用卡新規在運營、風控和管理等層面,對銀行信用卡業務都提出了十分細緻的要求。
比如:禁止銀行業金融機構由聯名單位直接或變相代為行使信用卡業務職責,聯名卡合作的業務範圍僅限於聯名單位宣傳推介及提供其主營業務領域的權益服務。
也就是說風險審批,以及貸後環節,平臺均不能參與
信用卡新規中對於睡眠卡也有具體的佔比要求——
對單一客戶設定本機構髮卡數量上限。強化睡眠信用卡動態監測管理,嚴格控制佔比。連續18個月以上無客戶主動交易且當前透支餘額、溢繳款為零的長期睡眠信用卡數量佔本機構總髮卡數量的比例在任何時點均不得超過20%
可以看到在該新規釋出以後,很多銀行都有發出清理美團聯名卡、京東聯名信用卡的通知。
現實情況是在發行這些平臺的聯名卡時會配置一些觸手可得的外賣、商城權益,很多使用者薅羊毛結束後,也就沒有再繼續使用該信用卡,導致大量聯名信用卡成為睡眠卡。
另外一點,停止與美團、京東合作聯名信用卡,除了政策層面的業務合規因素,其實還有資料表現不容樂觀的本質原因。
2018年到2022年、2023年,這些聯名信用卡業務經過3-4年的實踐,髮卡量、啟用率、風險表現、利潤資料逐漸呈現出來。
風險資料表現不容樂觀、利潤太薄,甚至呈現虧本狀態的真相,也是讓這些銀行逐漸停止相關聯名信用卡合作的主要原因。
當時東北的一家城商行,聯名卡業務逾期飆到了10%
啟用率普遍只有50%-60%
這個聯名卡的不良率遠遠高於其他渠道發行的信用卡。
以某南方城商行為例,他們家自己發的卡卡均交易是某團聯名卡卡均交易3但這個聯名卡的壞賬率是自己發的信用卡的10倍。
數位曾經參與聯名信用卡業務的從業者向「一隻互金鵝」分享了一些當時的業務資料。
隨著合約期滿,曾經紅極一時的美團聯名卡、京東聯名卡也就成為了時代的“眼淚”。
 03 信用卡+消費信用貸時代來臨
最近兩年,整個信用卡市場可謂是寒氣滿滿
資料可以說明一切——
央行《2024年支付體系執行總體情況》顯示: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27億張,相比於2023年的7.67億張減少4000萬張。
截至2024 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1239.64 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43%。而截至2023年末,這一資料是9981.35 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13%
很多分析認為,中國信用卡市場正經歷顯著的結構性調整,從高速擴張的增量時代轉向存量競爭與業務重構階段。
一些銀行的信用卡相關部門甚至被合併。
比如:交通銀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蒙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的多個分中心終止營業;上海農商行撤銷信用卡部門;平安銀行等撤銷信用卡部門,將業務整合至零售條線。
信用卡和消費貸聯合運營成為一些銀行的新趨勢。
信用卡新規中有一條提及:客戶確需對預借現金業務申請分期還款的,額度不得超過人民幣5萬元或者等值可自由兌換貨幣,期限不得超過2年。
前文提到的信用卡專家透露,因為「信用卡新規」要求預借現金分期業務不能超過5萬,所以這些年很多銀行現金貸業務沒法透過信用卡來做。但如果合併到一個部門,就可以利用信用卡介質來運營客戶透過消費貸的方式來報備。
本質上來說,信用卡+消費貸(現金貸),這是一個關於信用卡商業邏輯的問題。
國外信用卡業務的盈利模式主要源於商戶手續費,境外商戶通常需支付1.5%-2%的交易佣金。基於這一較高費率結構,VISA、萬事達等國際卡組織得以構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返現機制
比如一般客戶在境外消費時常見的1%返現優惠,本質上來源於卡組織從商戶手續費中讓渡的部分收益。這種商業模式既保障了支付機構的盈利空間,也為使用者創造了實質性的消費激勵。
中國信用卡業務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賴支付清算手續費與分期業務收入。
眾所周知,支付寶、微信支付第三方支付平臺幾乎佔據移動支付市場90%的份額,導致銀行實際獲得的刷卡手續費率僅維持在0.1%-0.2%區間,僅相當於前面提到的境外市場標準的1/10
在此市場格局下,國內信用卡業務只能依靠分期才能盈利,如果不做分期,或者不附帶消費信貸業務,信用卡業務30天免息加各類權益成本、開卡成本、資料成本等多重成本擠壓下,5年內都極難回本。
所以,不少分析認為,未來,信用卡和消費貸的界限可能進一步模糊,形成更緊密的零售信貸生態。如此既滿足了客戶的多元化需求,也能提升銀行收益。
救活信用卡,或許還要等待監管對於“線上審批”的鬆口……上述信用卡專家感慨。
-end-
本公眾號會持續更新
消費金融、小微金融、互金海外
相關乾貨資訊
可持續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