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留學生,正在被時代拋棄

近幾年,文科倒閉的討論熱度持續攀升,畢業生就業環境愈發嚴峻。特別是隨著 DeepSeek 等人工智慧技術強勢崛起,文科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困境,海外文科留學生更是深陷就業泥沼,崗位稀缺、簽證受限,發展之路荊棘叢生。不過,文科並非窮途末路,文科生的未來究竟在何方?一起來看看吧!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在目前的就業季,如果一個海外名校畢業生遲遲找不到工作,大家會覺得很驚訝。但如果這個畢業生是文科生,那麼大家覺得:這太正常了。
這兩年圍繞文理科從選科到專業學習內容再到就業問題的討論,比過去任何時間都要激烈。
特別是當張雪峰喊出那句“孩子報新聞專業要打斷腿”“文科是服務業,就是舔”,更給文科生蒙上一層淒涼的濾鏡。
文科生被“拋棄”不僅僅發生在國內,放眼全球,海外文科生面臨什麼樣的就業挑戰?
全球文科倒閉潮的今天,文科生註定無路可走嗎?
在出國留學的故事中文科生經常以“理想主義者”的姿態登場。他們熱愛人文、歷史、政治和社會,對知識和世界充滿熱情。
但很快,現實給了他們一記當頭棒喝。
美國坦普爾大學的經濟學教授Douglas A. Webber研究發現,終身收入最高的理工科從業者比收入最高的文科生,收入能高出3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000萬。

圖源:紐約時報
這不僅僅是報酬的差距,更反映了文科生在就業市場中處於鄙視鏈的底端,崗位稀缺、競爭激烈、價值難以量化。
由於專業限制和就業崗位稀缺,很多用人單位在看到非STEM專業標籤後就直接篩掉了簡歷。僱主也更傾向於錄用本地候選人,省去簽證成本。
去年的畢業季,一位耶魯文學碩士的經歷在網上引發廣泛共鳴。她原本計劃在耶魯大學讀完文學碩士後再讀博士,畢業後做大學老師。

圖源:最人物
但是兩次申博失敗後,她只能開始投遞簡歷求職,結果接連被十幾家公司拒絕,好不容易經歷三輪面試後拿到offer,當她即將準備搬家去另一個城市準備入職時,公司把錄用函撤回了。
因為她沒有簽證。OPT制度為STEM畢業生提供36個月的時間在美求職,但是隻給文科生1年時間求職。
而且只有一次H-1B的抽籤機會,決定了他們是否有機會留下,但是近年來H-1B中籤率徘徊在25%-35%之間

圖源:USCIS
文科生在身份和時間的雙重壓力下,還未在職場站穩腳跟,就不得不面臨“打包回國”的結果。
曾經有小紅書博主分享了幾條北美文科生的發展之路,內容令人心酸,但又不能說不正確。

圖源:小紅書@波士頓黑子在LA
有人選擇Day 1 CPT,防止身份斷檔風險;有人讀博延緩現實壓力,卻在學術競爭和心理磨損中步履維艱。
有人選擇婚綠(透過婚姻獲取綠卡);還有人乾脆轉碼,透過轉專業學習進入薪資更優、機會更多的科技行業。
這不是文科生選錯了路,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美國的就業市場本就對文科不太友好,加上籤證政策又很嚴格,文科留學生等於是被夾在中間,進退兩難。
理想還沒來得及實現,就已經被現實打得千瘡百孔。
很多學生選擇文科,出於對學術的熱愛和人文精神的認同。他們相信歷史、哲學、政治、文學等專業提供的是開闊的視野、多元的思維與理解世界的能力。
但是,文科專業並不是沒有出路。
新京報書評週刊》一篇標題為《他們為什麼選擇文科?來自牛津大學的觀察》的文章中,作者在牛津交換期間,採訪了來自七個國家的人文社科學生。

圖源:新京報書評週刊
對於牛津大學的學生來說,文科是否就業難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他們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許多高薪行業對文科生並不設限沒有人會假定學文科就一定要做文科相關的工作。
比如歷史是萬金油專業,可以進入政府、法律、金融等不同領域;PPE哲學、政治與經濟是通往政界、商界和諮詢界的跳板;中國研究、國際關係等專業與智庫、外交等崗位天然對口。

圖源:google
但這些可能的就業機會並不會自動降臨在畢業生頭上,而是在現實中需要靠實習、資源和人脈去換取。
以牛津大學PPE為例,雖然這是英國精英教育體系中的明星專業,但畢業生真正進入金融業的路徑,靠的不是專業本身,而是從大一開始的實習積累和 networking。
換句話說,專業是背景,經驗是資本,關係是橋樑。
歷史專業的丹尼爾曾樂觀地認為,自己的專業就業面寬,直到他開始投簡歷時才發現,招聘崗位一般不會為所謂的“通才”留下位置。
即使是政府、公務、智庫類職位,也越來越看重技術能力和專案經歷,而不是所謂的思辨能力。
PPE專業的嘉睿表示,進金融行業的關鍵是卷實習,和專業關係不大。

圖源:《實習生》
和很多文科留學生的預期產生了落差,因為不少人選擇文科的原因之一,就是逃避計算、程式設計。
但是在就業市場上,不轉碼、不轉行,連投簡歷的資格都可能沒有
中國研究專業的塞西爾坦言,在她看來真正能進政府部門的,大多是從本科就開始有“特殊渠道”的人。
即使是智庫,也更看重研究經歷與推薦人脈。她的學弟弗雷德,大一就已經在積極申請暑期實習。
可見,不像STEM專業有清晰、明確的路徑(例如大廠、實驗室、工程師職位等),文科生的就業是一種更分散、更依賴資源整合的路徑
能不能找到好工作,關鍵不在於你學什麼,而是擁有什麼輔助資源和能力,能夠幫你通向理想的職場。
儘管困境重重,依然有不少文科生在職場中脫穎而出。
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等名校文科畢業生,進入頂級諮詢公司、律所、投行的案例並不罕見。
他們的成功常常依賴於幾個關鍵因素比如名校光環、卓越表達、專案經驗、以及一套可遷移的技能”。
文科教育的核心價值並不在於對口就業,而在於它賦予學生批判性思維、系統性表達、共情能力與社會洞察能力

圖源:NACE
比如牛津的PPE專案極為重視seminar式的討論與論文寫作,學生需要持續對政策、制度、經濟理論提出質疑並表達觀點
這種訓練使他們在求職面試中更具有說服力,也更容易勝任高強度的資訊處理與邏輯推演任務。
另外,很多文科生也在不斷突破專業限制。比如英國高校的法律轉換課程GDL為歷史、哲學等本科生提供了一條進入法律行業的便捷通道。
一些英國律所甚至偏愛歷史系背景的候選人,認為他們更具論證和寫作能力。

圖源:《律政俏佳人》
知名薪酬資料機構PayScale的高階編輯主任莉迪亞·弗蘭克也指出,哲學學生具備的批判性思維與邏輯分析能力,正是諮詢、金融、法律等高智力密集行業所看重的。
這些技能的轉化價值不容小覷,文科生大可不必自怨自艾。
不過,這些軟技能能否轉化為硬實力,關鍵還是在於平臺和起點。那些能夠進入頂尖名校文科專業的學生,本身就是在全球教育篩選中脫穎而出的少數。
他們有更強的語言能力、更早的資源意識和更大的社會資本,可以迅速完成從文科生到專業人士的身份轉變。
而對於大多數普通高校文科生來說,如果缺乏名校背書、專案經驗和語言優勢,文科專業可能會被市場忽視。

圖源:《墊底辣妹》
尤其是在移民政策收緊、AI替代常識性崗位的時代背景下,文科生如果不主動補齊實用技能與實習經歷,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穩定的職業。
文科的價值,在當下的社會環境面前很難自動實現。真正能把文科當跳板的人,往往要麼家底豐厚、資源在握,要麼主動跨界、自我革命。
面對不友好的就業市場,與其說文科是出路,不如說是一次更具風險和挑戰的選擇。
文科專業要求的不只是熱愛,還有對未來殘酷現實的清醒認知積極應對。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Letsight,微訊號:letsight520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