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在即將建校120週年之際,由校長親自宣佈了新一年的招生計劃,進行了“大手術”式改革,把復旦大學的文科招生比例降低到了20%。
而2024年復旦本科人文學科招生佔比18.2%,社會科學招生佔比24.5%,合計42.7%,如今則直降到20%,算下來複旦這次直接砍了文科一半的招生,多出來的招生名額將分配給理工科。

這個是好事還是壞事,是該支援還是反對?
復旦大學把文科招生名額直接砍半是一件大事,各大媒體當然進行了報道,但縱觀各路大媒體的報道就沒有支援的,要麼是中立要麼是中立偏反對,立場傾向很明顯。

還有復旦一個大四的文科學生,也做了自媒體,也發了篇文章,對於復旦把文科招生名額砍半這件事痛心疾首,洋洋灑灑一大篇,從各角度來說自己為什麼要反對,說就算自己已經快畢業了和自己沒啥關係,也要反對。

我是一個工科生,學土木的,對這種現象那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論土木的學歷,我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橋樑系碩士畢業,雖說過了關山口博士不如狗,但好歹也是985碩,不算低了。論土木的工作經歷,我畢業後為國家從事了5年的高鐵橋樑設計,辦公室坐過工地下過野外勘探也去過。不管是學歷還是工作經歷,我都夠格對土木這個行業進行評判。
知道我們土木人是怎麼評價土木這個行業的嗎?
類似的截圖到處都是,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上網搜一下,我以前也寫過,今天專門找出來了放在尾條,沒看過的可以去看合集,這篇文章我就不重複列了。

所有學校畢業的所有土木人,都在勸別人提桶跑路,口徑高度一致,無論在土木這個行業裡的身份是高是低。
如果今天我看到一個新聞,說母校華科把土木行業的招生名額給砍了一半,我肯定不會發文章說反對,更加絕不會說即便我已經畢業了和我無關也要反對那種話,發篇文章贊一下校長英明神武倒有可能。
不說華科,任何學校砍掉自己的土木招生,任何土木人都只會點贊支援,沒一個會反對的。
這個道理和我們土木人無腦建議別人提桶跑路是一個道理。
如果我還沒有提桶跑路,那面對烏泱泱的應屆畢業生湧進這個行業,還在工作的土木人競爭壓力是很大的。
這個時候鼓吹土木行業有多慘,提桶跑路是多麼的應該,可以很有效的增大提桶跑路的人數,進而讓自己的工資待遇變好一點。
如果我已經提桶跑路了,那我反正已經不幹土木了,那當然鼓吹土木人應該且必須提桶跑路,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提前提桶跑路的英明神武。
所以只要是土木人,無論是否還在乾土木這個行業,都清一色的會贊同土木不行,土木人應該提桶跑路這種言論。
其他行業的競爭壓力沒有土木行業那麼慘烈,舉證說明沒有土木行業那麼直白簡單,所以鼓吹提桶跑路的範圍和力度沒有土木行業那麼大,但道理都是一致的。
不要說什麼文科無用,文科怎麼可能無用,每一個大學專業的設定都是要經過國家審批的,都是肯定有用才設立這個專業的,只要是國家批准設立的大學專業就沒有一個是無用的。
但專業有用,和你讀了這個專業能發財,那是兩碼事。
雖然說任何一個專業都是有用的,但你如果不是出類拔萃的超頂尖人才,那讀了這個專業想發財就有一個必須條件,就是社會對這個專業的人才需求量大,而讀這個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數量少。
符合這個條件,那讀這個專業的人就會發財,因為供不應求,典型案例就是過去10年的軟體專業,和零幾年的土木行業,不需要你是超頂尖人才也能發財。
不符合這個條件的,你讀這個專業就很難發財,因為供大於求,典型案例就是過去10年的土木專業,文科畢業生要是想和土木比慘,那真的往後面靠靠。
社會對自己這個專業有多大的需求,那是國家的發展和全球大勢所決定的,往大了說甚至是人類科技進步到了什麼程度所決定的,個人很難改變什麼。
但自己這個專業每年會畢業多少新生,個人是能影響一部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這個專業有多慘,列事實列證據,要是能把慘狀編成段子做成經典截圖甚至寫成詩詞廣為流傳,那效果就更佳了。
醉裡挑燈放線,夢迴工地聯營,八公分地基下陷,五十年有期徒刑,監獄秋點兵。灰出泵車飛快,礆如鉛水初凝,了卻甲方監理事,贏得傷病婚外情,三孩非親生。 ——某誤入土木行業的文學詩人
文科的力量有多強大?
剛才那首詩是典型的文科力量,直擊人心,而土木另一個能直擊人心的大猛子影片是靠輿論火的,其實也是屬於文科的力量。

因為那首詩的誕生,因為大猛子的火爆,各大學就真的開始大量減少土木招生名額了。
對於各大學開始減少土木招生這件事,土木人是什麼感受,是支援還是反對?
你隨便去問隨便去採訪,腦子正常的土木人都肯定會支援,只會吐槽為什麼現在才開始減少土木招生名額。
取極端情況考慮,就算國家現在一刀切的停止了所有的土木招生,僅靠現有的土木畢業生存量,土木人都要過很多年才能過的上“工程師”的待遇。
土木畢業生多,那土木人就是打灰的。
土木畢業生少,土木人才能是工程師。
中國現在的問題在於大學生太多,不止文科多,啥都多。
根據官方的報道,中國今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1222萬人。

而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的介紹,為保障中國今年這1222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我國需要創造出3000萬以上的就業崗位才夠用,因為還有大量的農村轉移勞動力需要實現穩定就業。
一年新增3000萬就業崗位是什麼概念?
美國2024年新增了143萬個就業崗位,如果我們把美國的這些新增就業全部吃掉,一點都不給美國人留的話,那可以讓我們的就業壓力減輕到2800萬左右,情況會好那麼一點點。

如何避開這激烈的就業競爭,去海外留學行不行,以後能在海外找工作就在海外找,找不到了就回國。
以前可以,現在不行,而且是肯定不行。
我們今年的就業壓力,除了我們本土畢業的1222萬大學生,還有80萬左右的海外留學生,去年就大概是這個數,而我國海外留學生歸國數量已經連續多年正增長了,今年只會更多。

每年80萬海外留學生歸國是個什麼概念?
我國自改革開放到2016年,累計海外留學回國的總人數才265萬人,那年歸國了43萬人,官方還很高興的發了通告,因為這可以證明中國比外國更有吸引力。

但這種通告官方已經很多年沒發了,因為歸國人數越來越多了,到如今每年歸國80萬人。
80萬人啊。
整個美國一年才新增多少就業崗位,總不能把工作機會全給中國留學生吧,正常來說中國留學生能分全美國5%的工作崗位就已經會激起公憤了。
都回中國找工作的話,我們倒是可以提供80萬的工作崗位,但提供80萬個高薪又輕鬆的好崗位那是不可能的,總共都不一定有那麼多好崗位。
去海外留學是一個長週期長規劃工程,今天的留學生都是十年乃至於更久前確定的,所以這種大規模留學潮要很久之後才能因為負反饋而減少下來。
因此留學不是避難所,也不是輕鬆找好工作的途徑,不是說留學不好,只是因為選擇留學這條路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民國時期那些海外留學回來的人個個都很金貴,改革初期的老三屆大學生個個都很金貴。
不是因為學的東西不一樣,而是因為當時這樣的畢業生人數足夠的少。
現在畢業生太多,留學生也太多,那就進入了僧多肉少的局面,僧指的是畢業生,肉指的是工作機會。
在整體僧多肉少的情況下,減少自己這個專業的“僧”,增多其他專業的“僧”,就成了有效的多吃肉手段。
文科不僅很有用,而且還很賺錢。
中國有史以來票房最高影響最大的電影《哪吒2》,導演餃子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藥學院,地位僅次之的《流浪地球2》的導演郭帆,則是海南大學法學院畢業的。
在全球掀起風暴的3A遊戲大作《黑神話悟空》,作者馮驥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而中國影響最大地位最高的書籍當屬《三體》,這是老百姓評出來的,西方給諾貝爾文學獎的那個《豐乳肥臀》我不評價,自己隨便找老百姓問評價去,而《三體》的作者劉慈欣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電工程系。
以上這些都是文學領域的作品,而他們的作者都並非文科畢業,但藉此名利雙收且地位崇高,民間口碑極好。
這些人不是文科畢業還非要搞文科,就是因為搞文科掙錢,搞文科有意思,他們的興趣愛好就是搞文科,是天生的文科人才。
所以文科是很有用的,而且也很賺錢,現在的文科生賺不到錢就業不好,一部分是自身能力因素,一部分是同專業的畢業生太多了。
自身能力只能靠自身去提高,但同專業的畢業生數量卻可以人為去控制。
學文科的人越少,現有的文科畢業生就會越金貴,而不是越貶值,很簡單的一個道理。
道理已經講清楚了,認不認可沒關係,接不接受也沒關係。
就以這次復旦大學縮減一半文科招生名額此事來說,既然那麼多媒體的文科生都不接受,復旦大學自己的文科畢業生也不接受,認為這是對文科很壞很悲慘的一件事,對復旦校長的政策不滿。
那復旦大學就別砍文科一半招生名額了,把復旦大學一半的理工科招生名額給砍了吧,我們理工科的畢業生不嫌這個丟人,也不覺得這是對理工科很壞很悲慘的一件事。
既然復旦的文科生這麼喜歡招生名額,那復旦理工科砍掉的招生名額就都給文科算了,能把復旦文科的招生人數直接翻一倍。
這樣復旦的理工科學生就高興了,因為復旦的理工科招生名額直接減半,以後畢業生人數大減,美滋滋,誇校長英明,而不像現在這樣對校長擴大理工科招生人數的政策不滿。
然後復旦的文科學生也高興了,因為復旦的文科招生名額直接翻倍,以後畢業生人數大增,美滋滋,誇校長英明,而不像現在這樣對校長減少文科招生人數的政策不滿。
雙贏啊,文科理科都高興,都誇校長英明,這種事為什麼不幹,建議復旦校長立刻按此制定新的招生政策,不要逆本校學生的民意而行。
作者:遠方青木(公號ID:YFqingm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