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勸非要學文科,老母親的天塌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科技浪潮之下,文科生的出路沒有被封死。
文丨Jennifer    編丨Jenny    排版 | 李嘉祺
這兩年,自哈佛等國內外頂尖高校,開始動手裁撤人文學科,關於文科專業的恐慌情緒,逐漸被推到了頂點。
在《一個被嫌棄的文科生的一生》這篇爆文裡,作者無奈吐槽:自己上9年級的孩子,突然說自己不喜歡理科了,以後要轉向文科,尤其對歷史和哲學特別感興趣。
孩子立志從文,簡直讓老母親破防。“不是我身為文科生瞧不上文科,實在是我等螻蟻,只能順應時代大勢,而無法撼樹。”
相信和這位家長有相同想法和擔憂的家庭,不在少數。
當AI人工智慧大殺四方,各行各業快速洗牌迭代,各大高校陸續縮減文科招生,開始新一輪的專業調整和改革,並推出一系列新型交叉學科,文科生的出路在哪裡?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新的趨勢,那就是,文科教育正在從過去的“萬金油”“低門檻”,轉向具備高階素養、少而精人才的培養。
陣痛是難免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當下的轉型。
01
不是文科不行,
是文科教育不行
關於文科專業衰退的討論,被放到檯面上,和全美乃至全球範圍內,大學面臨的財政壓力,有密切關聯。
當大學面臨財政壓力,都會選擇拿生源下降、缺少科研經費的人文學科開刀。去年哈佛本科生學院一口氣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二十多個系,這些大多是文科專業。
在這背後,是文科生源持續不斷的下降。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資料顯示,2012 年至 2022 年的十年間,美國全國範圍內授予人文學科(英語、歷史、語言、文學、哲學及相關學科)的本科學位數量下降了24%。
學生到哪裡去了?轉向了那些能提升就業競爭門檻、高度專業化的學科。
而在國內,即使不存在經費緊張的情況,大學的文科招生同樣在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
前段時間,人文底色濃厚的復旦大學,就宣佈要將文科招生縮減至一半,大約從原來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瞬間引發熱議,被網友稱為“文科末日來了”。
文科專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借用知名媒體人閆肖鋒的話來說,不是文科不行,是文科教育不行了。
他認為,首先,是標準化的文科教育模式,造就了惡性迴圈。
“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階段,教師為了應對考試要求,不得不將豐富的文學、歷史、哲學知識簡化為標準答案;學生為了獲得高分,只能死記硬背,喪失了思考的樂趣。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其次,教學質量和效果堪憂,造成很多文科專業的尷尬局面。
“有學生吐槽,學四年傳播學,不如報個短影片培訓班;文化研究就是造詞大賽;學英語專業,發現老師會的也不過是啞巴英語;學了廣告學,發現老師講的案例還是上世紀的……”
最後,很多學文科的學生,本身並不是對人文社科有多深的熱愛,只是為了混個容易拿的文憑。
這番分析,頗有道理,也可以看出現有的文科教育,容易導致學生“文科畢業=沒有專長”。
在高速發展的經濟週期裡,這不存在什麼問題,畢竟各行各業都有大量文科生可以勝任、或者提供轉行的崗位。
可是,當經濟發展這艘巨輪慢下來了,問題就開始顯現。
美國的文科專業發展和就業飽和情況,就和經濟週期具有驚人的一致性。

彭博專欄作家諾亞·史密斯(Noah Smith)發現,自2008年經濟大蕭條以後,人文學科的就業通道,包括法律行業、媒體或出版業、政府部門、高校學術圈以及中小學校,所能提供的崗位都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相對理工學科,人文學科的變動最為劇烈,受經濟動盪的影響也更大。
國內經濟發展增速變緩,發展同樣也到了一個瓶頸,包括金融、商科、法律等非文科專業,都面臨巨大的就業挑戰。純文科生就業,更是被逼到了牆腳。
“現在文科生好的出路就兩條,一條是考編制上岸,另一條是搞新媒體帶貨。”前文中家長的吐槽,引起了無數的共鳴。
在這一大背景下,中產父母反對孩子選擇文科,只能說是一種順應時代大勢的無奈之舉。
02
文科教育改革背後,
值得關注的幾點趨勢
在“文科衰退”的論調下,人文學科究竟如何重新吸引學生?擺在第一位的,自然是就業。
一直以來,高等教育學習內容,和真實市場需求的錯位,堪稱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在經濟放緩的背景下,這一問題更為凸顯。
根據美國大學協會的一項調查,有8成高管和招聘經理表示,他們期待文科畢業生掌握的技能,實際上並沒有被大學文科教育重視。
比如,他們需要學生在大學畢業時具備批判性思考、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能解決複雜問題等技能,然而很多畢業生並不具備。尤其是那些主修較窄領域的學生,且這一問題越來越嚴重。
與此同時,外灘君關注到,國內外一批高校正在開啟文科教育改革,背後有這樣幾點趨勢。
1.文科專業招生,求精不求量
哈佛大學在大刀闊斧縮減文科專業的同時,哈佛校報《深紅》(The Harvard Crimson)曾獲取了一份內部檔案。
其中詳細列出了哈佛藝術與人文學院戰略規劃委員會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建議——包括將現有的三個語言專業和一個輔修領域整合為全新的“語言、文學與文化(LLC)”,以追求更有價值的文科教育。
哈佛大學校園;圖源Pixabay
復旦大學縮減文科招生的同時,校長金力也在採訪中回應質疑稱,縮減文科招生,恰恰是因為文科很重要。特別是在一個成熟的社會,文科比理科更重要。
他表示,縮減之後,對文科的投入要更大,文科一定要做得非常精,你必須是所在領域裡最頂尖的人,是思考大問題、建構大視野、砥礪大情懷的人。
可見,未來文科專業縮減的背後,會對文科生有更高標準的培養,將更多教育資源傾注給有限的學生。
2.對接市場需求,提升專業的應用性 
招生之外,為了讓文科專業重新煥發生機,高校也開始重新審視並改革教育模式,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據外媒報道顯示,自2018 年,亞利桑那大學開設了應用人文學科學士學位,將人文學科商業、工程、醫學和其他領域的課程聯絡起來。為了招攬文科生,學校還聘請了人文學科招聘主管和營銷團隊,並承諾人文學科教育的就業機會。
 亞利桑那大學校園;圖源The Hechinger Report
在該校人文學院影片中,本科畢業生包括Netflix 的高階顧問、NASA 的首席研究員、企業戰略主管、外交官、百老匯演員等等。這幾年,該大學的人文學科本科生人數,迎來了較大的漲幅。
同樣,中央密歇根大學 (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 也將開設“公共和應用文科”學士學位,將人文學科課程與創業和環境研究等應用領域相結合,未來還計劃與時尚和遊戲設計相結合。
埃默裡大學的文理學院院長則表示,學校正在幫助教職員工重新設計人文課程,以強調它和現實世界應用、以及科技發展的相關性。
在此之前,哈佛大學也曾推出"跨學科人文專案",將文學、歷史、社會學與資料科學、工程等學科相結合,幫助學生用人文視角理解當代科技與社會問題;
斯坦福大學更為知名的"設計思維"課程,則是將心理學、行為學與工程設計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和解決問題能力。
亞利桑那大學在鳳凰城 10 號州際公路上豎了一塊廣告牌,寫著“人文=工作”,還附上了人文學院網址。
圖源The Hechinger Report
3.發展“文科+AI”等新型交叉學科 
這兩年隨著AI的興起,有不少文科生開始將目光投向AI,試圖抓住AI這波紅利。
那麼,文科專業有沒有可能和AI相結合?
前不久,劍橋大學就搞了一個大動作。據BBC報道,劍橋大學將於今年10月正式成立貝內特公共政策學院(The Bennett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專注於“人工智慧+公共政策”的交叉領域,被稱為是文科生可以抓住的AI風口。
這一學院將AI與社會政策制定緊密結合,以應對全球化背景下的複雜社會挑戰,例如經濟不平等、政府效率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等。同時也會關注AI技術所引發的倫理問題,如資料隱私和演算法偏見,以及這些問題對社會公平的影響。
據瞭解,貝內特公共政策學院將於2026年提供全新的碩士課程——數字政策碩士(MPhil in Digital Policy)。該課程將在2026年開始招生,內容涵蓋人工智慧和資料治理等比較前沿的領域。
國內院校,在類似“新文科”和“交叉學科”的轉型升級上,也有不少探索。今年3月,北師大就推出了“漢語言文學+人工智慧”雙學士學位培養專案,將於今年啟動招生。
更早之前,北大中文系就有一個計算機科學和語言學交叉的文理專業——應用語言學(中文資訊處理),學生既要學習古代漢語、理論語言學和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又要學習高等數學、程式設計和資料結構與演算法。
報道顯示,該專業每年畢業生不過4、5個,至今只有一位學生堅持到最後。這位2015級學生畢業後去了矽谷谷歌總部,在自然語言處理(NLP)研究部門工作,後來又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深造,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
可見,文科生在交叉領域想要堅持下來,真正做到“文理兼修”並不容易。這也是未來選擇這類交叉專業學生需要考慮的地方。
不管怎樣,文科課程的改革,將呈現出兩大趨勢:
第一,從過去知識的堆砌和枯燥的理論,轉化為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與社會需求相匹配;
第二,文科教育要與理工、經濟、社會科學等學科深度融合,在多元化市場中提升競爭力。
03
科技浪潮下,
文科生的出路沒有被封死
正如媒體人閆肖鋒表示,人工智慧時代,一個人擁有多少知識、泛泛讀過多少書,不能再成為核心競爭力,文科不管是現在,還是在將來,都越來越不能成為一種謀生手段。
與此同時,在文科倒閉潮與AI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文科生的出路並沒有被封死。
比如,有哲學系博士分享,自己靠著純文科背景,入職了位於矽谷的AI公司,負責設計和提高AI大模型的情商和性格,讓它看上去“更聰明”“更招人喜歡”。
這一崗位完全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衍生出來的。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文學科背景的學生,放棄在學術界死磕,轉行到業界,尋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比如,在過去,心理學博士的出路,要麼是科研,要麼是臨床;如今,不少學生髮現,大廠和科技公司的使用者研究崗位,同樣需要心理學背景,而且薪資和自由度更高,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職業路徑。
相信未來,會誕生更多有趣的崗位和工種,從一點上看,傳統意義上的“職業規劃”很容易被想象力所限制。
可見,無論是文科生,還是其他專業學生,都需要主動適應變革,將人文素養與新技術、新需求相結合,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
這就需要我們摒棄“上岸”的心態。
北大心理學博士、心理諮詢師李松蔚表示,大環境越是不確定,“上岸”就越讓人嚮往。我們被“上岸”的敘事誤導了,它加重了我們對不確定的排斥。不確定性才是大部分的人生常態。
就在文科生拼命掙扎、想要轉行AI、唯恐被淘汰時,已經有業內人士表示,比文科生更早被AI淘汰的,其實是碼農。
因為市面上已經不再需要那麼多隻具備基礎程式設計能力的程式設計師了,單純掌握某種“硬技能”不再是長久之計。在AI急速發展的當下,很多學習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大機率畢業即失業。
而文科生在這個時代的優勢,恰恰在於,理解人性、創造意義、構建敘事。這些將成為AI時代最稀缺的能力。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說法:想要收穫一個不錯的人生,不一定要拘泥於什麼學科,但必須要具備文科素養和人文情懷。
此外,無論學習什麼專業,想要獲得不錯的機會,都要轉變思維,從“我能做什麼”轉向“社會需要什麼+我能提供什麼”。
我們已經看到,這個時代正在誕生很多想象不到的突圍路徑。我們的教育,也不能再是過去的單向競爭思維,而應該是錯位競爭。
有法學畢業生藉助AI,將傳統的個人法律業務外包給“工具”,實現批次案件處理;還有文科畢業生,藉助AI“開發”了一些非常受歡迎的小程式,實現零成本創業……
在同質化競爭的大背景下,與其押注某一門具體專業,不如引導孩子利用自己的優勢,去探索時代變化的規律,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方向。
本文參考文獻如下:
1. Colleges rebrand humanities majors as job-friendly;The Hechinger Report
2. New center to explore how AI can help business;BBC news
3.文科縮減,全球蔓延;新民週刊
4.不是文科不行了,是現行文科教育不行了!思路不對,就沒出路;閆肖鋒
5.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復旦將進行一場“大手術”式的改革;南方週末
6.多家高校開啟新文科探索,AI浪潮下的堅守與融合;湖南日報
7.從文科生就業變化看美國動盪的根源丨資料說話;介面新聞
8.全球文科倒閉潮來了;南風窗
9.一個神奇的北大專業:同級只有她從開學堅持到了畢業;北京大學新聞網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來源:外灘教育

編輯:李嘉祺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